孩子心情就像四月的天氣一樣難以捉摸,上一秒還是晴空萬裡,下一秒可能就成了烏雲密布。而面對孩子的喜怒無常,許多家長往往會得過且過,認為&34;就不去在意。但實際上,家長的這種心理就是&34;教育的體現,雖然這會兒時間家長輕鬆了,但卻錯失了一個教育孩子的良機。
因此,如何避免家長們進行&34;教育,首先我們要了解一個經濟學上名詞——雙曲貼現。
經濟學有一個效應叫雙曲貼現效應,意思是人們在決策前,更傾向於眼前,而非長遠利益,這是一種非理性陷阱。從各自能否長期堅持一個事情就能看出來,有些人自以為自己是深謀遠慮的後者,但其實是及時行樂的前者。
朋友麗麗之前給孩子報了一個有名的幼兒園,但學校與家裡距離很遠,我問麗麗這樣孩子上下學不是很麻煩,可麗麗認為孩子讀書重要,大不了來回接送。之後我再去問麗麗孩子上學怎麼樣了,麗麗卻表明把孩子寄放在父母家了,因為離學校近。
原來麗麗只想著讓孩子讀個好學校,卻忘了讓孩子有想上學的心情。每天孩子要早起上學,睡得不好,學習也沒心情,最後還鬧著不去學校,沒辦法只能讓孩子去爺爺奶奶家住起碼能多睡半個鐘頭。
父母總是把孩子的事情想得過於簡單化,只看到表面的好處,卻沒想過最終的目標,沒關注好每一個可能導致孩子變得不好的因素。
原因一:父母的懶惰是&34;教育的源泉
我們都認為生養一個孩子是一件人生大事,我們從對自己負責到要對孩子負責。養育孩子從來都不是一件易事,而且這還是個持久戰。父母容易忙於工作或家事時沒空去花心思教育孩子,用一眼可見的利益來衡量事情對孩子是好是壞。
但教育孩子就像雕刻雕像一樣,每一步都是需要巧思的,父母用最簡單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也會變成一個沒有任何閃光點的人,甚至父母的隨意還會使孩子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原因二:從眾心理使父母看不見孩子的亮點
人總是有中庸的想法,希望自己和他人一樣會輕鬆很多,不用費盡心思地去考慮未來。但在對待孩子教育的時候,這可能是一種危險的想法,因為孩子還在發展階段,任何的事情都會讓孩子變成另外一番景象。
童話作家鄭淵潔說過:「好的教育是用五十個方法教育一個孩子,而不是用一個方法教育五十個孩子。」
每個人生來不同,不可能對待別人有效的方法就一定對自己的孩子有效,家長不要因為自己中庸的想法就泯滅掉原本孩子可以發光的亮點。
我們能理解父母事務繁多,對於孩子的事情可能考慮不周,但家長也不可放縱任何小錯誤的存在,孩子可以選擇自己的發展方向,但父母就要勘測好方向的潛在問題。&34;教育影響頗深,父母該謹慎對孩子有什麼壞處了。
影響一:造成孩子不好的習慣,難以更改
父母實施&34;教育會讓家長有時看不見孩子壞習慣的苗頭,認為只是一件小事而不去教育孩子。伊索寓言有一則有名的故事《小偷與他的母親》,故事裡小偷因被抓捕,警察讓小偷與他母親告別,在母親貼近他時,小偷狠狠地把母親的耳朵咬住,力氣之大都要把耳朵咬下來了。小偷氣急敗壞地責備母親:&34;
這則故事很直觀地告訴我們父母有時候的不在乎真的能在不經意之間毀了孩子的一生。在第一次的時候父母沒有阻止就會再有第二次第三次,家長以孩子小為由哄騙自己,到最後孩子已經養成習慣再想改正就很難了。
影響二:父母放縱自己也放縱孩子
&34;教育不只僅看到孩子目前的利益,也考慮了父母現在的懈怠。我們倡導給予孩子足夠的自由,但有些父母給的不是自由是放縱,從不過問孩子的事情與心情,對待孩子的選擇總是說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應該自己做決定。
孩子在最開始還沒有完善的分辨是非概念,家長的放縱有可能會使孩子走向不好的道路,影響孩子一生。花草需要自由生長,但也需要土壤、水與陽光,父母不應該以自己的懶惰讓孩子沒有引導而擁有不好的人生。
孩子的一生離不開父母的教育,所以當家長感覺到自己受&34;影響而出現&34;教育的苗頭時,我們就要提高警惕,並用正確的方式進行規避,不要因自己的疏忽大意而對孩子的成長造成負面影響,也能幫助孩子走得更遠更穩。
1、立長遠目標,持之以恆
父母如果怕自己&34;教育,那麼就可以自己給自己定一個目標,比如家長希望孩子長大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又該做到哪些方面能有助於孩子成長。當自己又被眼前利益迷了眼或者對孩子教育有了懈怠時,好好想想這些行為是否會影響到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有了對比父母才知孰輕孰重,時時警醒自己。
2、用時間來標記人生
時間總是能最輕易看出事情的本質,而父母的教育永遠都是不停歇的,家長不要以一時的輕鬆而對孩子放鬆了管教,父母要堅信自己的教育在時間的發酵下會成就一個優秀的孩子。教育從來都是日積月累的,沒有什麼理由來影響家長去引導孩子,我們要做的就是用時間來體現我們的成果。
孩子的成長一直是填充自己的,我們並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有不好的因素趁機而入了,家長永遠要做警醒者,絲毫的鬆懈可能都會使孩子的發展過程出現問題。家長也不要嫌麻煩,在我們成為父母的時候,這份使命就已經牢牢捆綁住我們了,保持住當初擁有孩子的喜悅,對他們維持著一種想探尋的念頭,在他們走向十字路口時,我們能用自己的經驗去提醒孩子選擇好自己的路。別讓自己年輕時的放縱讓孩子承擔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