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進行「短視」教育?了解「雙曲貼現」,幫助孩子走得更遠更穩

2020-09-20 白狐baba

孩子心情就像四月的天氣一樣難以捉摸,上一秒還是晴空萬裡,下一秒可能就成了烏雲密布。而面對孩子的喜怒無常,許多家長往往會得過且過,認為&34;就不去在意。但實際上,家長的這種心理就是&34;教育的體現,雖然這會兒時間家長輕鬆了,但卻錯失了一個教育孩子的良機。

因此,如何避免家長們進行&34;教育,首先我們要了解一個經濟學上名詞——雙曲貼現

父母陷入「雙曲貼現」影響容易「短視」教育

經濟學有一個效應叫雙曲貼現效應,意思是人們在決策前,更傾向於眼前,而非長遠利益,這是一種非理性陷阱。從各自能否長期堅持一個事情就能看出來,有些人自以為自己是深謀遠慮的後者,但其實是及時行樂的前者。

朋友麗麗之前給孩子報了一個有名的幼兒園,但學校與家裡距離很遠,我問麗麗這樣孩子上下學不是很麻煩,可麗麗認為孩子讀書重要,大不了來回接送。之後我再去問麗麗孩子上學怎麼樣了,麗麗卻表明把孩子寄放在父母家了,因為離學校近。

原來麗麗只想著讓孩子讀個好學校,卻忘了讓孩子有想上學的心情。每天孩子要早起上學,睡得不好,學習也沒心情,最後還鬧著不去學校,沒辦法只能讓孩子去爺爺奶奶家住起碼能多睡半個鐘頭。

父母總是把孩子的事情想得過於簡單化,只看到表面的好處,卻沒想過最終的目標,沒關注好每一個可能導致孩子變得不好的因素。

為什麼父母會受「雙曲貼現」影響,實施「短視」教育?

原因一:父母的懶惰是&34;教育的源泉

我們都認為生養一個孩子是一件人生大事,我們從對自己負責到要對孩子負責。養育孩子從來都不是一件易事,而且這還是個持久戰。父母容易忙於工作或家事時沒空去花心思教育孩子,用一眼可見的利益來衡量事情對孩子是好是壞。

但教育孩子就像雕刻雕像一樣,每一步都是需要巧思的,父母用最簡單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也會變成一個沒有任何閃光點的人,甚至父母的隨意還會使孩子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原因二:從眾心理使父母看不見孩子的亮點

人總是有中庸的想法,希望自己和他人一樣會輕鬆很多,不用費盡心思地去考慮未來。但在對待孩子教育的時候,這可能是一種危險的想法,因為孩子還在發展階段,任何的事情都會讓孩子變成另外一番景象。

童話作家鄭淵潔說過:「好的教育是用五十個方法教育一個孩子,而不是用一個方法教育五十個孩子。」

每個人生來不同,不可能對待別人有效的方法就一定對自己的孩子有效,家長不要因為自己中庸的想法就泯滅掉原本孩子可以發光的亮點。

我們能理解父母事務繁多,對於孩子的事情可能考慮不周,但家長也不可放縱任何小錯誤的存在,孩子可以選擇自己的發展方向,但父母就要勘測好方向的潛在問題。&34;教育影響頗深,父母該謹慎對孩子有什麼壞處了。

父母實施「短視」教育會有什麼影響?

影響一:造成孩子不好的習慣,難以更改

父母實施&34;教育會讓家長有時看不見孩子壞習慣的苗頭,認為只是一件小事而不去教育孩子。伊索寓言有一則有名的故事《小偷與他的母親》,故事裡小偷因被抓捕,警察讓小偷與他母親告別,在母親貼近他時,小偷狠狠地把母親的耳朵咬住,力氣之大都要把耳朵咬下來了。小偷氣急敗壞地責備母親:&34;

這則故事很直觀地告訴我們父母有時候的不在乎真的能在不經意之間毀了孩子的一生。在第一次的時候父母沒有阻止就會再有第二次第三次,家長以孩子小為由哄騙自己,到最後孩子已經養成習慣再想改正就很難了。

影響二:父母放縱自己也放縱孩子

&34;教育不只僅看到孩子目前的利益,也考慮了父母現在的懈怠。我們倡導給予孩子足夠的自由,但有些父母給的不是自由是放縱,從不過問孩子的事情與心情,對待孩子的選擇總是說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應該自己做決定。

孩子在最開始還沒有完善的分辨是非概念,家長的放縱有可能會使孩子走向不好的道路,影響孩子一生。花草需要自由生長,但也需要土壤、水與陽光,父母不應該以自己的懶惰讓孩子沒有引導而擁有不好的人生。

孩子的一生離不開父母的教育,所以當家長感覺到自己受&34;影響而出現&34;教育的苗頭時,我們就要提高警惕,並用正確的方式進行規避,不要因自己的疏忽大意而對孩子的成長造成負面影響,也能幫助孩子走得更遠更穩。

如何避免「短視」教育?

1、立長遠目標,持之以恆

父母如果怕自己&34;教育,那麼就可以自己給自己定一個目標,比如家長希望孩子長大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又該做到哪些方面能有助於孩子成長。當自己又被眼前利益迷了眼或者對孩子教育有了懈怠時,好好想想這些行為是否會影響到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有了對比父母才知孰輕孰重,時時警醒自己。

2、用時間來標記人生

時間總是能最輕易看出事情的本質,而父母的教育永遠都是不停歇的,家長不要以一時的輕鬆而對孩子放鬆了管教,父母要堅信自己的教育在時間的發酵下會成就一個優秀的孩子。教育從來都是日積月累的,沒有什麼理由來影響家長去引導孩子,我們要做的就是用時間來體現我們的成果。

孩子的成長一直是填充自己的,我們並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有不好的因素趁機而入了,家長永遠要做警醒者,絲毫的鬆懈可能都會使孩子的發展過程出現問題。家長也不要嫌麻煩,在我們成為父母的時候,這份使命就已經牢牢捆綁住我們了,保持住當初擁有孩子的喜悅,對他們維持著一種想探尋的念頭,在他們走向十字路口時,我們能用自己的經驗去提醒孩子選擇好自己的路。別讓自己年輕時的放縱讓孩子承擔後果。

相關焦點

  • 總不自覺地陷入「短視教育」的陷阱?家長了解一下「雙曲貼現」吧
    這事頂多讓旁人不舒服一時,可是卻關乎你孩子的長久人生!因為有些常識教育,該教的時候不教,圖一時痛快和省事,日後會給家長和孩子造成更多的問題。想必這種「短視」的家長,他們也不是故意想把孩子教育成這樣,很可能他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陷入了「雙曲貼現」的陷阱。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公益訴訟讓「青塘粽子」走得更穩更遠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公益訴訟讓「青塘粽子」走得更穩更遠 2020-07-29 10: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言葉之庭:如果有一天能走得更穩更遠,就去見她吧
    走的時候,還說了一個俳句:隱約雷鳴,陰霾天空,但盼風雨來,能留你在此。此時的日本進入了梅雨季節,在每個下雨的早晨,他們都會在亭子裡相遇,秋月在埋頭畫鞋子,雪野在喝著啤酒,還配著巧克力。即使天無雨,我亦留此處在晴天裡的日子裡,秋月沒有了去亭子的理由,總覺得:晴天裡,總覺得自己被困在孩子氣的世界裡,焦慮無比。而雪野即使在晴天的時候也會到亭子,但卻覺得:晴天時的亭子很陌生。
  • 上高中讓孩子定一個明確的目標孩子才能走得更穩更遠
    高中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見,讓孩子自己思考定一個適合自己又能實現的目標,孩子才會有努力的方向和動力,才能走得更遠。這個目標至少應該含兩個方面學習的短期計劃,人生的長遠規劃。特別是從普通中學考入重點高中的孩子,第一次見面考後就自己亂了陣腳。還有一部分學生離開父母開始住校,突然沒了父母的管束開始放飛自我,各種社團加個遍,嫌棄學校食堂夥食單一,在自由安排的早讀時間浪費一個多小時留戀於校外的各種小吃店。在最該奮鬥的年紀選擇了提前享受。別說長遠的規劃,連最起碼的短期學習目標都置之腦後。
  • 孩子愛讀的心理學,成就健康人格,走得更遠
    最近,孩子們都出不了門,學習、玩耍都得在家。這讓父母能時刻陪伴孩子,也發現了自家孩子身上不少問題。,因為只有心理健全的孩子,未來才能走得更遠。漫畫形式吸引孩子,語言通俗易懂,孩子一看就愛上並自願一直讀下去,才能讓他們進一步學習解決自己的心理困擾,不用旁人強迫,也能學得快、學得好、記得深。
  • 你還在進行「乖孩子」教育嗎?不「乖」的孩子,往往能走得更遠
    這樣真的能夠讓孩子變得更優秀嗎?聽有關兒童教育的醫學專家說過,乖孩子往往心理問題會更隱蔽,他們會更需要親情的呵護和有效的親子溝通。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你是不是也犯了「乖孩子」式觀念的硬傷呢?我覺得每個家長都要注意的是,不要再對孩子說「不可以跟那個孩子玩」,這是在我小時候父母也會說的話,將我的交友範圍框在一個框框裡。我們應該要大膽放手讓孩子與性格各異的不同夥伴交往,讓他與同伴越走越近,融入社會化的結構,而不是越走越遠成為一個個體。
  • 有「彈性」的孩子走得更遠
    因為他們總能讓自己免受負面因素的妨礙,用樂觀心態鼓勵自己堅持,有內在的力量幫助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在心理學上,這樣的心理因素被稱為心理彈性,是心理健康和追求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質。心理彈性大的孩子,當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更能不放棄、不消沉,可以在困境找到希望;當然,心理彈性大的孩子,在處理人際關係時,也會更加如魚得水。所以我們常說,有彈性的孩子,走得更遠。我們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孩子心理彈性強,也很想了解自己孩子心理彈性是什麼水平。
  • 每天反省一下你自己,讓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更穩、更好,也更遠
    沒有人能保證自己每一件事都做得對,都不犯錯誤,重要的是,你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自己的過失、不足和錯誤。能不能像古人那樣,每天都對自己進行嚴格的剖析,對自己進行認真的「拷問」,以君子的方式要求自己?「一日三省吾身」在古人看來天經地義,但今天許多人卻很難做到。似乎人人都懂得自加,卻很少有人懂得自減,總是認為自己說的做的都是對的,都是有道理的。
  • 父母的眼界決定孩子是否走得更遠
    「想致富先修路」想讓孩子有出息,看父母的眼界,就是所謂的格局。 人很難擺脫突破自己的原聲的家庭,父母的格局限制孩子認知,思維方式,導致無法跨越。 盧梭曾說「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時候就開始了,在他不會說話和聽別人說話以前就已經收到了教育,父母的言傳身教在孩子的教育中,意義重大」每個父母都特別重視孩紙教育,生怕輸在起跑線上,殊不知自己的認知眼界高度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 俞敏洪對話周成剛:少一點實用主義,多一點理想主義,教育才能走得更遠
    第三點,無論是家長和孩子也好,我們的實用主義思想再少一點,理想主義思想再多一點,一定會未來走得更遠。所以中國的孩子更多的時候學了很多很多東西,是為了進更好的中學,進入名牌大學,找到一個錢多一點的工作,那麼孩子找到這份比較錢多的工作就認為他的基本上讀書的使命已經全部完成,最後就是成家生孩子,所以他走到一定的時候,他後來的爆發力和持續力是不夠的,而不是跟自己的一種更多的興趣愛好,甚至有一種理想主義在牽引著他,所以這方面就可以走得更遠,而爆發力就可以更強。
  • 慢養出來的孩子,才能走得更遠
    親貝網小編經常聽到媽媽們這樣:當孩子哭的時候,急脾氣的媽媽們會甩出一連聲的吼:「哭,哭,就知道哭,煩死了!」看到孩子寫作業不專心,急脾氣媽媽立即來一大聲的呵斥:「你在幹嘛呢?!」看到孩子畫的畫不如己意,急脾氣媽媽張口就一句:「你這畫的是什麼呀?亂七八糟。」很多寶媽都是急脾氣,但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急脾氣是大忌。
  • 開闊孩子的視野與眼光讓孩子未來走得更遠
    有了強的國,才有富的家」,每個人都應該關注時事,以了解真實的社會、真實的世界,從而做到適應環境,調節自我,獲得更好的生活。孩子更需要樹立關心時政的意識,這樣他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可以更客觀地了解真實的社會,也可以更清晰地明了自己未來需要什麼想做什麼、想成為怎樣的人。
  • 愛因斯坦:有想像力的孩子,未來走得更遠
    讀了幾十年書,出來社會後,發現學的知識都沒有用,我不想我的孩子再走這樣的路。作為一位事業型爸爸,我一直對家庭特別是孩子有愧疚感,由於之前不懂孩子大腦的發育特徵,因此在日常生活裡面不自覺的出現各種限制孩子的行為,給孩子造成了一些負面的影響,特別是給孩子造成一些情緒上陰影,正是這些原因,我迫切的想為我的孩子做點什麼。
  • 愛因斯坦:有想像力的孩子,未來走得更遠
    我知道我不能再像以前一樣,盲目的憑藉所謂的經驗來教他,因此,我大量攻讀兒童的心理髮育特徵,特別是與大腦發育有關的資料,隨著對這些知識的越來越了解,我心中的有些問題的答案,開始慢慢清晰了。其中有一個我最為關注的問題,我相信也是大多數父母關心的問題,就是對於孩子未來的人生道路來說,到底作為父母,要教給他們什麼樣的能力或者說什麼樣的特質,孩子未來才能走得更遠些。
  • 《福原愛:鏡頭下的四分之一個世紀》:虎媽的愛讓孩子走得更遠
    「要練,小愛要練」大家都已離開球館,只有小愛和媽媽還在練習場裡。福原愛經過這樣的歷練,福原愛14歲獨自出徵,雖然輸了球,但她早已學會了在賽場上調整好心態,已不再是那個輸了球會哭著跑向媽媽的小愛了。福原愛福原愛退役之後回憶說:媽媽當時在學習上給她的壓力遠勝於打球。她要小愛學習、打球兩不誤。
  • 警惕人類社會出現「集體短視」(深度好文)
    世界遇到的發展挑戰是:一方面投資、貿易、管理、技術、金融、人才流動等方面的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不斷提升;另一方面,舊的全球治理體系未能和全球經濟的一體化同步發展,新增的全球性經濟與社會發展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可以說,經濟全球化與政治本土化所引發的不協調是當今世界動蕩的一個重要根源,全球治理體系的缺位或許加劇了全球失衡發展,短期性矛盾越來越多。
  • 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更遠
    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更遠——記馬亞麗名師工作室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活動
  • 也許一個人走得更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遠
    參加的比賽準備得怎麼樣了?也許你還不知道今天要做什麼,但浙大這間寢室裡的同學們全部安排得井井有條。這間寢室就位於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的紫雲三舍,寢室四人全部來自生物系統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農業工程1702班,其中張友超、黃挺、陸旭琦保研本院,仇睿瑜保研到控制學院,他們都將在自己喜歡的領域繼續馳騁。
  • 名校長吳閃燕:行健教育 讓孩子走得更遠
    身為師者的她,用滿腔的熱情呵護著每一位孩子的成長;身為行政管理者的她,無時無刻不在思索著如何讓學生站到學校的正中央。建一所有樂趣的學校,培養具有世界眼光、人文情懷、自然精神的行健少年,正是這些年來她所追求的教育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