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發表於 2008-06-23 22:05:28
6n11電子管電路資料
電子管前置放大器的電路結構有多種形式,本人的前級放大器採用的是:改進型的SRPP電路+陰極輸出電路,見圖1所示。原因是SRPP電路是公認的失真小、頻響寬、噪聲低、
輸出阻抗低的電路,是一種非常流行的電路,改進的SRPP電路的信噪比可比原來提高20dB左右,一般的SRPP電路的最高信噪比只有60dB左右,而改進後的SRPP電路的信噪比可達80dB左右。SRPP電路的形式電壓增益和阻容耦合放大器不相上下,動態也差不多,電效率不高,但非常適合CD等大動態信號源,用作輸入級非常合適,由於SRPP電路的效率不高,所以後面加入了一級陰極輸出放大器,陰極輸出放大器不但具有輸出阻抗低、頻。向寬、失真低的特點,而且極易推動任何後級放大器。
有了好的電路只不過是有了靚聲的基礎,關鍵的還要各方面的完美配合,電源方面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本電路採用了全電子管整流穩壓電路。有朋友或許會問為什麼要用電子管的整流和穩壓呢尹用電晶體不是更方便簡單嗎?而且電子管的整流管輸出電流有限,不能使用大容量的濾波電容,而電晶體的情況正好相反,很容易找到大電流的整流管和使用大容量濾波電容,所以70年代後大部分的摩、機和製作文章都改用了電晶體整流,信噪比方面已做得很高。但是可曾回頭想一想,電子管和電晶體的工作方式是不同的,電子管需要預熱才能進入正常的工作狀態,電晶體就不需要預熱,如果電子管在開機時不通過預熱就加入高壓就會使陰極中毒,如此循環往復,就會加速電子管的衰老和損壞,特別是大功率電子管,後果是嚴重的,這也是我小時候就知道的、最為簡單的為什麼大功率電子管擴音機要先開低壓後開高壓的原理,這也是近年來的電子管功放越做壽命越短的原因,有的使用不到半年便開始發現屏極發黑衰老等現象,這給使用者帶來了重大的經濟損失。電子管雖有一定的壽命,但決不會如此之短,我們家中的「傳家寶」一臺60年代的「紅燈」牌六燈電子管收音機,電路從頭至尾純一色的電子管,至今還能正常工作,測試其性能還相差無幾,其中雖然有時還遭冷落,但使用時間也還不算很短,這足以證明電源供電電路對電子管的壽命影響非常重要。本電路的電源整流部分使用的是一枚6Z4旁熱式整流管,當然也可選用直熱式整流管,但旁熱式的整流管比直熱式的交流聲要輕些。6Z4的最大的整流輸出電流是75mA,按說明書推薦的濾波電容值為4μF(註:應為16μF),如果超過此值便會超出6Z4的安全使用參數,於是我們可以採用電阻緩衝的方法,在接人電容之前串人一電阻,有了這個電阻,整流管就不會因電容的負載過重而對整流管產生損害,在向電容衝電時這個電阻會起到緩衝的作用,保證了整流
管的安全,電源濾波之後接人一電感組成一個CLCπ型濾波器大大提高了濾波效果,為了保證電路不受電壓波動的影響,高壓電源採用了由6N6組成的穩壓電源供電,這個電路並起到電子濾波器的作用,使電源濾波效果更為出色,6N6的陰極輸出電流45mA,電路中採用並聯三極體的接法以保證足夠的電流,應用在本前級電路已經綽綽有餘。 有了穩定的高壓電路,餘下的便是燈絲的供電問題了,燈絲供電電路的選取,一直是焊機友爭議的問題,有人認為用直流加穩壓的好,理由是一則電壓穩定,二則濾波效果好,交
流聲小,但我本人認為還是使用交流供電好,合理的接地足可以把燈絲的交流幹擾減小到令人能接受的地步,更何況引起交流聲的原因除燈絲之外和直流高壓供電有直接的關係,由
於接人了濾波效果極好的CLC濾波電路和電子穩壓電路,交流紋波已抑制到最小,這樣電路既保持了電子管的特色又達到了相當好的效果,如果採用直流供電,由於正負電源的作
用,燈絲的負極邊就很快地損蝕掉,就會老化和燒斷燈絲,再則還會帶來電晶體聲,使電路複雜化,信噪比還是上不去,因此本人認為「桐油缸」還是裝桐油的好。
有了合理的電路結構,我們還要根據電路的性能和工作方式合理選擇和搭配元器件,附表列出了常用的電子管參數,本電路的SBPP電路選用了6N11,6N11是一隻高跨導、高耐壓、低噪聲、低內阻輸出的電子管,內含兩個相同的三極體,具有反應迅速,既有膽機的韻味又有石機的速度,是發燒友中極享盛名的發燒名管,有人認為象6N8那樣的中等跨導和內阻的電子管,非常適用當今的如CD等大動態信號源,但用在SRPP電路就會不太適合,原因是SRPP電路的放大能力有限,效率太低,如果用在SRPP電路,便會過於疲軟,特別是表現大動態時,失去了活力減少了生動感,所以選用6N11這樣的高跨導管比其他的中低跨導管效果會好很多。陰極輸出器選用了6N1,我們知道陰極輸出器的內阻越低對後級的驅動能力越強,從有關教科書上可知,電子管陰極輸出器的增益K=u·Rk/(R1+Rk),R1是電子管內阻,Rk是陰極電阻,當Rk>R1時,R(輸出)=1/S,S是電子管的跨導,因此選用高跨導的電子管對降低輸出阻抗是非常有利的,6N10這個管的S在2左右,輸出阻抗只能做到500Ω,而6N1卻能做到200Ω左右,或者有些朋友會問用6N6、6N11不是更好嗎?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是電子管的跨導過高,靈敏度必然增加,柵極特性便會變陡,失真必然增加,大動態信號時更會出現波形削頂現象,因此在這裡便要選擇中跨導的電子管了,6N1的跨導是6N10的一半以上,是一個中跨導管中最高跨導的電子管,用在這裡非常合適,如用6N10就需要兩個三極體並聯才及得上一個6N1的一個三極體。這樣輸入部分由於效率低,使用了高跨導的電子管,而之後的輸出部分採用中跨導的電子管,「陰陽結合」相得益彰。
整流部分宜使用旁熱式的電子管整流,在這裡使用的是6Z4,它的最大輸出電流為75mA,已經足夠本前級使用,當然也可選用大一點的整流管,但注意要旁熱式的,比如:
5V4、522P、524P等。電子穩壓管在這個電路裡非6N6莫屬,因為在眾多的拇指管中只有6N6的陰極輸出電流最大,而且陰極擊穿電壓最高,又是一個高靈敏度的電子管,如選用其
他電子管不是電流不夠就是耐壓不足。
其他元件的選用方面,信號通道的電阻宜用性能優良的金屬膜電阻,如美國的DALE、CGW等品牌,電容用MKP或CBB等優質電容,如WIMA、SONE等品牌,濾波用的電解
電容採用日本RUBYCON(紅寶石)電容,電位器採用ALPS等優質品牌,或多檔步進式鍍金觸點電位器,連線採用鍍銀焊線,信號轉換開關採用鍍銀觸點波開關,電源變壓器最好採用定製R型變壓器,R型變壓器在變壓器中體積最小效率最高,可方便做成薄型機箱,製作變壓器時除注意常規的安全性能外,還要注意燈絲繞組必須保證足夠的電流,總之,整個電路的用料不多,儘量選用優良的元器件,以求最佳的信噪比。
在開始試作時,採用的是常用的電子管機的製作方法,搭棚焊接法,應用這種方法的優點很多,第一可以減小線路走線,第二快速奏效,第三方便連接等等,但有時電路走線懸空飛掛,安排不妥還會有很多負面的影響,比如線路振動時的麥克風效應,綑紮線路產生的電感等,難怪有的朋友在仿製名機電路時,做來做去把電子管都全部拼上還是有一定距離,原來固定和綑紮走線還有一定的學問。如果單一採用印刷電路板,過長的電路走線也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那麼有什麼方法可權宜兩者的關係呢,乾脆兩者都用上取長補短,方法是阻容元件和電子管分開排列,阻容元件都裝在電路板上,電子管用固定的支架安裝在電路板的旁邊,這樣電路板上就沒有了電子管,排線也就方便得多,再不需要複雜和過長的電路排線,線路的電感和電容的影響就
基本上可以忽略,單一的阻容排列和用支架固定的形態差不多,但沒有了懸空飛掛的引線,而且整個電路的元件不多,電路板的走線可以做得很闊,加上大電流和信號的走線用上滾錫工藝,走線的內阻便可忽略不計了,剩下的就只有電子管腳引線只需連接到相應的電子管上便可,這樣電路板和電子管都固定了,效果卻和搭棚焊線有異曲同工之妙,設計的電路板圖見圖2所示,電路排線時充分考慮了各種因素的影響,做到既方便實用又不失Hi—Fi,電子管腳的引線也考慮了管腳的按順序排列,安裝電子管及阻容元件時只要對號入座即可,
安裝完畢,你定會發現以前自裝電子管放大器的凌亂和無序的影子不見了,仍然有序的排列會增加幾分舒適感。電路板可以自制,方法有兩種,第一是用複寫紙把電路板圖複印到印刷電路板上,第二是用電腦先按提供的電路板圖把圖描好,然後用臘紙列印,用油墨直接印製到電路板上,這樣製作的質量更好些。機殼和面板也全部自製,面板和蓋板等用2mm的鋁板,鋁板是一種不易磁化的材料,用作電子管放大器是非常合適的。側板則用木質堅硬的木材如楠木等,靠內側用銑坑工藝挖一和鋁板相適應厚度的坑以利鋁板的安裝。以木板為主支撐部位,由於是用木質材料加工上絲也就方便得多了。鋁板的再加工,由於材質不太堅硬,加工成型也就方便得多,定型後用400號的砂紙沾肥皂水打磨麵板,便可以模仿拉絲的效果,做好後用電腦臘紙打字然後油墨印於面板上,噴塗三次丙烯酸清漆即成,這樣自製的機殼效果和名牌產品就不相上下了。
電路板安裝時按實際的尺寸鑽孔,電子管支架用裝修用的角鋁材料打孔安裝,電子管在機內採用臥式安裝,這樣可以做成薄型的機殼。不是大功率的功率放大器電子管的發熱量不大,只要多鑽幾個通風孔應無問題。電路板安裝好後便是電位器及轉換開關的安裝,他們可就近裝在信號輸人的插座邊,輸入和輸出及連接信號開關的信號線連線同樣用鍍銀焊線連接。電位器及功能開關用長軸連接到面板的控制旋鈕上。接著是電源變壓器和電感線圈的安裝,應按常規的方法,並注意好電磁的影響。特別提出,電子管放大器的所有零電位要在輸入接地點一點星型接地,並在此位置連接機殼底板,此舉對抑制輸入端引起的交流聲是一貼靈丹妙藥,屢試不爽,安裝完畢一臺完整的電子管前級放大器便大功告成,通電檢查無誤,便可投入正常使用了。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