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 白詩詩
來源 l 白詩詩(ID:baishishi100)
分享 l 粥左羅的好奇心(ID:fangdushe007)
這篇文章,給大家分享一句我思考了很久的話:
一個人的能力上限,往往取決於他對自我要求的下限
不妥協自我要求的標準
你的能力就會往你所要求的地方靠攏
很多人說自己的文章寫不長,問我怎麼寫得長一點,我的回答是,要對自己有要求。
我一直要求自己寫長文,看到別人放很多圖片,我會在心裡暗念,「老子就是要用文字來打敗你」,所以,現在一篇文章寫3000字,對我來說根本不是難事,4000字也在我的舒服區之中。
寫的長,並不是說要刻意把一個字寫成兩個字。
之前在知乎上看過一篇文章,說的就是高中生怎麼把作文寫得更長,那篇文章給的建議是,多寫外國人名,然後把他們的名字寫全,比如不要寫愛因斯坦,而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於是就多了四個字,並且逼格更高了,又比如再來一個巨無霸,畢卡索,畢卡索的全名叫巴勃羅·迭戈·山迪亞哥·弗朗西斯科·····畢卡索,大家可以去查一下,全名長達75個字。
我覺得這種方法很搞笑。
那怎麼把一篇文章寫得更長呢?
我理解的更長是,讓思想更有延展性,更具有深度性——而往往深度挖掘,才能找到那些讓你自己都感覺驚奇的東西。
但是,我在寫的時候想的可從來不是「怎樣讓思想更有延展性、更有深度性」,我一直保持的,或者說終極的方法論就是——不降低自我要求的標準。
只要這個原則在身、在心,你就會發現自己的行為會為它發展出一系列整體的配套服務。
比如在這個要求之下,我平時會加強閱讀量,會更在意維護長期的智識供應系統,也會更有意的去思考,以及不輕易放過生活中那些能夠帶來洞察的細節。
大量閱讀和有目的性的學習,可以增加知識儲備,有意的思考,則是一種對生活的加工,至於對知識的實踐以及洞察生活中的細節,其實就是在將知識進行融會貫通。
有生活材料、有思想材料,你在寫東西的時候,就能夠在擅長的話題上比別人建立更多的聯繫,達成「思想延展性、深度性」的目的,然後,你只是需要把一件事情講清楚,最後你會發現,自己的文字已經有一定的長度----長度只是思想的描述。
這裡說的是文章,但實際上,我在說的是自我要求和能力之間的關係:不妥協自我要求的標準,你的能力就會往你所要求的地方靠攏。
一個較差的環境
不應該成為你降低自我要求的理由
中國本科生率不到4%,甚至很多人讀的只是專科,有一次,一位讀者在後臺問我,到了差的學校怎麼辦。
其實到了差的學校,你依然還是有選擇的。
但是你也要知道,你需要的不僅僅是在「差的學校」這個前提下進行選擇,你還有一個「差的自身環境」總在影響你——注意,我說「差的自身環境」並不是說你這個人差,實際上,每個人都有發展的可能性。
我所指的自身之」差「,是過去的那些習慣,比如抱怨,比如固定型心態,比如一些不良的習慣,等等,因為這些東西,才導致你過去表現得不是那麼令自己滿意,乃至於考到了一個很差的學校。
我個人的觀點是,儘管我們現在的教育競爭很激烈,但是如果你表現得很差勁,確實就應該比別人更多的反思自己。
比如一套總分700分的試卷,幾個科目考下來,最後總分考到200~300分——成績好的同學,你們很難想像這種分數吧?
但確實是這樣的,有很多人,他們考到的分數就是低到如此令你訝異的程度。
我記得初中的一名化學老師總會在大家考完試之後,點幾個人站起來批評,說讓你們的爹媽來考都不會比你們差。
然而產生悖論的地方也在於,那些真正具有反思責任的人,他們往往越意識不到自己需要反思。
這裡要特別鄭重的向大家介紹心理學上的一個概念,這個概念有必要牢牢嵌到我們底層認知裡——達克效應。
達克效應,來自一篇2001年獲得搞笑諾貝爾心理學獎的報告,該效應指出:
1、能力差的人通常會高估自己的技能水平;
2、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確認識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平;
3、能力差的人無法認知且正視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極端程度;
4、如果能力差的人能夠通過恰當訓練大幅度提高能力水平,他們最終會認識到且能承認他們之前的無能程度。
考到差的學校——這是很有意思的話,因為它不是說,一個表現得很棒的人到了次等的環境。如果是這樣的話,你就有抱怨的基礎。而是說,是一個表現得差勁的人,考到了一個次等的環境。那麼,你憑什麼抱怨學校?
你和學校是相互選擇的結果,你抱怨學校差勁,那麼,學校是否也可以抱怨自己所招到的為什麼是如此差勁的生源?
所以,抱怨是沒有用的,你也是可以選擇改變的。
使用「達克效應」的精髓,你只需要通過大幅度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就可以進一步認識到也能承認之前的無能程度——這種進一步的認識,對你會形成更為強大的刺激和衝擊。
你現在只是單純覺得學校差,但是只有在你的眼光水平、認知水平上升之後,才能進一步知道自己的學校差在什麼地方,你的學校與別的學校究竟本質上差在哪裡,而你個人又可以採取什麼手段和方式去進行自我彌補。
依然如達克效應所說的,你可以說你現在身處在差的學校,已經意識到學校和自身的問題——但達克效應說,你還不能真正做到正確認識。
這些「正確認識」只能發生在你的認知和技能水平等等,得到了大幅增長之後。
做個內心對自己有要求的人
而不是完全被環境所決定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位提問者,他說自己大專畢業,文化水平不高,自打畢業之後才建立起閱讀習慣,隨著閱讀量的增長,他發現自己的好多想法和以前不一樣了,那時他方才意識到自己荒廢了大學的時光。
這又是一個「悔之恨晚」的故事。
如果不想要這種故事發生在自己的身上,那麼就應該及早的進行改變。
比如,當你第一次為環境所惱——這所惱,乃是你意識覺醒之苗頭,你就應該當下抓到它,然後開始進行擴展。
也許很多人,他們到了差的學校,他們也有過一次次的感嘆,怎麼到了這麼差的學校,老師上課好差勁、同學表現得也差勁,學習氛圍也不好……記住,當你有這些抱怨的時候,就是需要採取改變的時候。
有一個重要的事實,需要大家認識到,那些700分裡考到200、300分左右水平的人,那些因為這些低分而進了差的高校的人,他們往往來自於教育落後的省份和市縣。
在教育強省的同學可能不能理解,當你們的整個高中時期,課桌上擺滿的都是高到人頭的課本作業本參考書的時候,在中國的一些高中裡,還有一批自由的高中生,他們的課桌上只有廖廖幾本書,甚至當地的教輔市場生意也說不上興隆。
他們從來沒有享受過什麼好的教育——不知道好的東西是什麼樣,那到了大學,依然是不能自知。
和他們相比,在不幸中還算幸運的一些人,是那些在高中努力、也享受過好的教育,最後考差到了次等高校的人,他們在大學裡,往往更能夠感到落差、感到不甘。
這股落差感、不甘心,正是你們尋求掙脫的號角。
這個時候,我們要想到本文最初提到的核心——要做個內心對自己有要求的人,不要降低標準。
不對自己降低標準,你就不會囿於你所處的那個環境,不會囿於自動分配到一起的那些室友,而是會讓自己去發掘,發掘能夠在自己身上附加「增量」的可能——用本文的話說,就是在不妥協對自己要求的前提下,你的行為會為你發展、推演出一系列配置系統。
也不要以為「不妥協對自己的要求」,這個「自我要求」就得是一個極為困難的標準,做為一個有能動性的人,我們要學會進行自我調整。
我的建議是,設置一個你需要努力才能夠達到的標準。
比如,我每次只能寫到2000字,但是偶有的幾次,只要我努力一點,就寫到了3000字,那麼我就可以把自己的要求定在每次寫到3000字。
而事實是,我真的只需要努力了,80%的情況下,我確實是可以達到目標的,那麼在我看來,這就是一個合理的標準。
不要設置一個你100%可以完成的目標,而是設置一個在你的努力之下,80%的情況可以達成的目標——如果你需要什麼建議的話,或許這就是我所能為你總結到的具體建議。
不過更為重要的是,你需要有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學會不斷調試自己的自我標準,以期能夠產生更好的效能。
最後,我特別想說的話是:成熟的人,他們有自己內心的標準,他們根據那些標準來做事情,而不是完全被環境所決定。
願你能成為那個能夠從被動環境中一步步掙脫出來的人,願你能夠兌換到屬於自己的自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