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兩位博學的作者艾德勒和範多倫將閱讀分為四個層次,分別是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因文字篇幅過長,這四種閱讀方式特意以思維導圖方式表示。
想一想我們在閱讀英文材料時的那些令人頭痛的瞬間,尤其是在面對難度超過我們水平的材料時,我們似乎和小孩子沒什麼兩樣: 都想把那些材料扔到一邊,讓它愛誰誰。而作為英語愛好者,這樣的棄之不顧是萬萬不可的。那麼問題來了,既然逃脫不了識字識詞的過程,那麼如何加快識字的過程,提高識字效率呢?答案在於正確的方法,也即是正確的方法+提高效率。作為新新人類的我們,相比於傳統紙質詞典的繁重,電子詞典的快捷便利為我們所欣賞。打開正確的字典使用姿勢,請點擊(字典使用篇)。很多人認為學習英語就是遇到生詞用屏幕取詞點一下再點一下,然後放進生詞本拿出來背一背就完了。其實不然,記憶單詞是很重要,但這只是英文學習的第一步,也只是輸入階段的第一階段,更重要的是學習如何去用,比如查閱英文網站、與老外謅大山、英文報告等等。請對比那張圖表上的內容,看看自己英文學習走到了哪一步,我想我們絕大多數人還只是停留在第一階段吧。革命尚未成功,同志還需努力。
談一談重點內容主題閱讀。所謂主題閱讀指的是閱讀者不會只讀一本書,而是在一定時間內閱讀一個領域的相互關聯的書籍,以期獲得對某個領域真正的理解,而不是流於表面,淺嘗輒止。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樣的感受,明明看了很多東西,你也認為你了解某個特定領域的很多東西,但在你和別人討論某個話題時,卻覺得力不從心,知識有限,以致無法和別人進行深層次的對話,更別說閱讀的最終目的,影響我們的實際行為和活動。原因在於,我們獲得信息和知識的媒介發生了變化,我們更傾向於從數字媒體中獲得信息。可往往這些信息是片面的,碎片化的,固然這為我們帶來了便利,但其壞處也顯而易見,我們獲得的知識不成體系,忘記了探究一個問題要從提出問題開始,失去了對全局的理解,也可能很少理解一個問題的本質。作為90後,我們自詡生活在網際網路時代,獲取知識似乎對我們來說信手拈來,維基、谷歌、百度成為我們補充知識的不二法寶。知識信息從來未曾離我們這麼近,可仔細想想我們真的擁有知識嗎,思來想去,我們腦海中留下的不是知識,反之充斥著的是隻字片言的信息和別人的見解。在我看來,與其淹沒在信息的洪流裡,不如吸收少量但精華的知識,反而更容易幫我們做出判斷甚至抉擇。在這個信息過剩的年代,我們不是知道得太少,而是知道得太多了。
從英語學習的角度,不知你是否有這樣的疑惑,明明讀了很多文章,記了很多詞彙,但一到輸出階段,卻發現大腦裡空白一片,或者能偶然復現幾個印象較深的詞彙。但讓你用大段話來進行一定層次的交談,你卻發現不知從何談起。泛讀固然沒有錯,但泛讀是建立在精讀的基礎之上的。知識只有在專業的基礎上再去向外拓展,才有意義。東一篇這個領域的文章,西一篇那個領域的文章,不利於對某個特定領域的知識點總結歸納,更別提形成系統化的知識,以及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那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答案是上文提到的「主題閱讀」,在一定時間內閱讀某個特定領域的文章,對這些文章進行深層次的解讀。這樣不僅可以通過復現高頻詞彙記牢陌生詞彙,還可以增加對這一領域的理解。
我經常思考一個問題:既然英文學習與日常閱讀兩者缺一不可,那麼為何不將兩者合二為一呢,去嘗試一下以前沒做過的事情呢?賈伯斯說過的一句話至今令我印象深刻: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我相信英語學習、日常閱讀是值得堅持下去的事情。不是為「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諸如此類的為而為之,而是為了更好地了解我們所處的世界,理解這世界如何運轉,哪怕在你得知某些世界的真相時,會漸漸失望、心生憤懣,可這不就是一種成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