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故事,看女性鏡頭中的萬裡長城!!!
長城作為一個專門的攝影創作主題,受很多攝影師的青睞;但是其特定的位置和比較高的創作成本,使很多人很難堅持創作下去,再加上變幻莫測的天氣狀況,更難以拍出驚豔和有深度的圖片;今天我們有幸認識一位長期堅持拍攝長城題材的攝影師, 而且是一位女性攝影師;在退休前的胥焰老師是一名護士長;工作之餘就常常背上沉重的器材,無懼風雨, 無懼酷熱和嚴寒,行走在長城上,詮釋長城的巍巍雄姿,堅強的體魄,也把中華兒女的堅強不屈,克服困難的毅力展現的淋漓盡致;讓我們跟隨胥焰老師的鏡頭領略屬於天使色彩長城的氣宇不凡;
圖文:胥焰(天使)
1.遼寧綏中-西溝長城
秋染西溝
西溝長城是目前保存較為完好的一段明長城,是明萬裡長城的主幹線;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主要指遼寧省西南部的綏中縣加碑巖鄉山神廟村向東,經永安堡鄉西溝、錐子山至小河口這段東西走向的長城。西溝長城是明代長城中地勢最險峻、建築布局最為雄偉壯觀的一段,氣勢不凡,被譽為「第三八達嶺」。西溝長城的牆體十分完整漂亮,絕大部分為磚砌城牆。千斤條石基礎,青磚包砌,牆頂上面平鋪方磚,白灰勾縫。牆體平均高七八米,山勢陡峭處稍矮些,山勢平緩處高一些。條石至今完好如初,青磚敲起來還錚錚作響。 西溝長城不僅以險峻而號稱一絕,而且城上的敵樓建築也是別出心裁的。根據地形和功用的不同,造型也不同。有的呈方形,有的呈扁形,有的全部磚石結構,有的磚石木材混合結構。有五眼敵樓、六眼敵樓,有哨樓、庫房樓、鋪房樓等等,使人眼花繚亂,嘆為觀止。
2.河北白羊峪長城
白羊峪的冬日
白羊峪長城景區位於唐山市遷安市(縣級)區北20公裡的大崔鎮。這裡以長城為背景,以生態民俗為特色,依山傍水,自然景觀雄、險、秀、古,人文景觀新、秀、幽、雅。白羊峪長城為戰國時燕國所建,明朝時修復加固。7000餘米的長城蜿蜒盤旋,氣勢恢宏;潺潺的白羊河水縱貫全境,形成獨特的扼守長城要塞的水關。白羊峪長城長達7公裡,始建於戰國,盛於明朝,衰於清代,毀於近代,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明朝隆慶萬曆年間,著名將領戚繼光主持北方軍務時,多次對這段長城進行修復和加固。現在所能看到的白羊峪長城就是明朝時期留下來的原貌,一段原汁原味沒有任何人工雕琢、修飾,飽經500多年滄桑的古長城;
3.北京箭扣長城
霧鎖箭扣
水墨箭扣
箭扣長城位於京郊懷柔縣西北八道河鄉境內,距懷柔縣城約30公裡,山勢非常富於變化,險峰斷崖之上的長城也顯得更加雄奇險要。箭扣長城因整段長城蜿蜒呈W狀,形如滿弓扣箭而得名。箭扣長城是明代萬裡長城最著名的險段之一。偉大的長城建築如此險峻,如此歷經數百年風雨而屹立,令人遐想聯翩。沒有鋼筋水泥的年代竟然建造出如此宏偉建築長城,古人的毅力與智慧著實令人佩服。
4.河北金山嶺長城
冰火金山嶺
金山嶺的秋色是《中國國家地理》評選出的10大最美秋色,對它的評價是:長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宏偉的廢墟。有一位作家說「廢墟是建築的黃葉」,所以它最適合在秋天裡親近,感受那種情景交融。說金山嶺是萬裡長城中最美的一段,是因為它山勢連綿,起伏錯落,視野開闊。長城盤旋其上的全景很容易被視線捕捉到;金山嶺海拔700米,登山北觀群山似濤,東望司馬臺水庫如鏡,南眺密雲水庫碧波粼粼。長城依山憑險,起伏跌宕於山水之間。
夕陽美如畫
清風醉晚霞
溫婉擁雅韻
墨色度芳華
Tips:金山嶺的日落是逆光拍攝,這時候會有比較大的光比,為了能夠使曝光均衡,就需要用中灰漸變鏡來平衡光比;天利(PRO TANLE)GND8中灰漸變鏡就能起到很好的平衡作用,濾鏡的灰色部分把天空的高光部分壓暗,畫面的的光線會更加的平均,會從強到弱過渡到很平緩而不生硬!整個畫面看起來更協調!
星耀金山嶺
星耀金山嶺-高光曝光準確
星耀金山嶺-陰影曝光準確
使用設備:天利GND8+富圖寶磐圖T74C+LG7
暮色金山嶺
5.河北獨石口長城
雲瀑獨石口
獨石口的雲
獨石口長城位於河北張家口赤城縣獨石口鎮,西起宣化、崇禮、赤城三縣交界處的大尖山(鎖陽關北),到獨石口向東南下,沿黑河與白河的分水嶺,經鎮安堡、龍門所至後城的馬道梁入延慶永寧四海與八達嶺段相接,全長四百六十餘裡。獨石口為外長城南北的交通要口,形勢險要,因南獨石口長城修築完備於明嘉靖年間,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是明代宣府鎮長城最北端的關口,有「上谷之咽喉,京師之右臂」之稱。有獨石屹立平地而得名。獨石口長城是至今保存最為完好的塊石壘築長城,與我們通常見到的長城完全不同,它沒有通道、沒有垛口,只有一面直接用片狀石塊堆起來的牆體,石塊之間也沒有混凝土的粘合,卻咬合得非常完美。就是這樣的建築結構,經歷了歷史的滄桑和歲月的洗禮,幾乎完整地保存到了現在。
6.河北鳳凰山長城
鳳凰山彩虹
鳳凰山長城位於河北省宣化市趙川鎮境內,古長城在鳳凰山上擇險而築,好像一條青龍在高山峻岭之間一躍而起。歷史上多個朝代都在鳳凰山上修築長城,最早是戰國趙長城,以後是北魏,北齊長城,現存為明長城。鳳凰山上的長城幾乎囊括了幾個朝代,素有長城博物館之稱,在當地俗稱邊牆,針對八達嶺長城來說,鳳凰山的長城又叫「二道邊」或外長城。宣化作為邊關要塞,長城的防禦功能更是重中之重,一有敵情,白天舉煙,夜間點火,鄰臺得報,依次傳遞,千裡防線迅速傳遍,狼煙四起,烽火連天。古長城與鳳凰山是英雄伴美人,渾然天成。登臨鳳凰山,必上烽火臺,站在雲端眺望,山巒起伏,一片蒼茫,綿延的長城孑然的烽火臺象遠古飄散的狼煙一般,可謂:墩臺狼煙如所見,金戈鐵馬猶所聞。
長城腳下的村民
7.山西左雲八臺村長城
天幕八臺村長城
摩天嶺長城是居庸關以西保存比較完整且蜿蜒起伏、雄險壯觀的一段明長城。600年滄海桑田的歷史變遷,依然掩蓋不了這裡厚重的歷史文化,東起八臺子村,西至五路山最高峰,橫跨兩山一溝,長10公裡,因其、壯觀雄險、箭樓獨有,是明長城左雲段的標誌,當地俗稱「小八達嶺」。沿邊有保安口、威魯口、寧魯口關隘3處、築堡4座,邊墩34座。此時期長城特點是在城牆上築牆臺、敵臺,靠近長城之處築堡,「以休伏兵」,使城牆、關隘、煙墩、戍堡共同組成縱深防禦體系。八臺子村是建在長城邊上的小村莊,在這裡長城、教堂、村莊形成的完美的一體。
凝望歷史
八臺村腳下的教堂
8.山西應縣小石口長城
雲映小石口
小石口亦稱小石口城(古時城四門、池三門、堡二門、寨一門,小石口四門。故小石口謂城),在山西省應縣南三十三裡,行政歸屬應縣南河種鎮,明正德間築城設守備駐此。應縣境內的古長城斷斷續續綿延上百餘裡,可上溯到戰國時的趙肅侯,又歷經西漢、北魏、北齊、北周、隋、宋等朝代的不斷修繕,直到明代大規模修建,並且築堡築城。小石口古城就是應縣明代內長城的代表作。小石口城成為軍事要塞,開通了小石峪古道,人們越過山巒屏障,向南去忻州、太原,然後達古都洛陽、長安;向東南越過太行天險,到達華北平原,然後上北京、天津。這裡成為塞上南北東西貨物的交流集散地,商業門店遍布城關大街,各色商品琳琅滿目,小石口城集市日益繁榮。
9.山西陽高長城鄉
閃靚長城
在山西大同陽高長城鄉,是在明朝改為此名,這裡的長城並非鋼筋鐵骨般的石頭,而是一個個土包,在度過漫長的歲月後,它已變得十分脆弱,需要眾人的百般呵護;長城由天鎮縣水磨口向西三華裡,進入陽高縣十九墩村界。長城在陽高縣境始終是向西偏南方向,由十九墩經鎮門堡,過虎頭山、乳頭山至守口堡,又繼續向西經鎮宏堡,過長城鄉抵鎮邊堡,然後向西出陽高進入大同市轄境;長城出鎮邊堡向西約八華裡出陽高而進大同市。這段黃土夯築的長城牆體較為完整。長城在陽高縣轄內約長49公裡,其中所有磚砌敵樓被拆毀,僅個別樓子,四周存有殘碎磚石。縣境黃土夯築長城牆體殘存平均高約三米、寬約二米。
陽高鎮宏堡
陽高鎮邊堡外的勞作
10.山西偏關老牛灣長城
老牛灣長城
老牛灣長城,是明朝時期一座屯兵的城堡,是明成化三年(1467年)所建。老牛灣堡位於山西偏關縣萬家寨鎮。有黃河入晉第一村、天下長城第一墩,一唱雄雞聞三縣的美譽。如今在老牛灣堡緊臨黃河的山崖上,還完好地保存著一座磚砌的空心敵樓,城樓周邊荒草萋萋,水聲悠遠,但是倚樓俯視黃河,依稀可以感受到昔日的雄渾滄桑。黃河之水出河套至此拐彎流經深山峽谷奔騰南下,古長城至此逶迤東去。老牛灣三面環水,一面連山,呈牛頭形狀。各種石頭建築根據地勢而建,石窯石屋比肩而居,石牆石院隨形而就;石碾石磨,石杵石臼隨處可見;石人石馬、石倉石櫃觸手可得。這座用石頭堆砌而成的古村落,用它最為古樸和寧靜的一面靜待著世人的光臨。萬裡長城自遼寧告別鴨綠江之後,翻千山越萬嶺在山西省和內蒙古交界處的老牛灣終於和滔滔南流的黃河第一次見面了;黃河是九曲連環、濁浪滾滾的黃龍,長城是氣勢磅礴、雄偉壯麗的蒼龍。二龍握手,氣壯山河。山莽莽,水漫漫。高山巍峨,雄偉壯觀;大河奔流,洶湧澎湃;長城蜿蜒,氣勢恢宏。黃河從這裡入晉,內外長城從這裡交匯,晉陝蒙大峽谷以這裡為開端,我國黃土高原滄桑的地貌特徵在這裡彰顯。同時也有大河奔流的壯麗景觀。這裡是中國最美的十大峽谷之一。
長城腳下的秋收
11.甘肅天祝烏鞘嶺長城
守望疆土
烏鞘嶺,位於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境內,是祁連山東延冷龍嶺的分支。山上的年均氣溫在零下2.2攝氏度左右,氣候變化無常、環境極為惡劣。遠望烏鞘嶺,極像一條蜿蜒盤旋烏龍的,山嶺以及嶺上樹木植被一律呈墨綠色,沒有植被的山石及裸露的土坡也呈現灰黑色,給人留下烏黑厚重的印象,謂之「烏鞘嶺」名至實歸。烏鞘嶺素以山勢峻拔、地勢險要而馳名於世,烏鞘嶺為絲綢之路的東大門,扼守要衝。河西走廊東起烏鞘嶺,一直延伸到玉門關以西。南有祁連山陪伴,北有龍首山、合黎山、馬鬃山護衛,兩邊高山夾著這塊長1000餘公裡,寬100—300公裡的狹長平原,平原位於兩山之間,如同走廊,祁連山的雪水源源不斷地滋潤著這塊土地,走廊上水草豐美,牛羊成群,土地肥沃,林茂梁豐。自古以來便是西部的米糧倉。
《烏嶺參天》清代·楊惟昶
萬山環繞獨居崇, 俯視巖巖擬岱嵩。
蜀道如天應遜險,匡廬入漢未稱雄。
雷霆伏地鳴幽籟, 星鬥懸崖御大空。
回首更疑天路近, 恍然身在白雲中。
花開遍野
12.甘肅酒泉嘉峪關
霞映嘉峪關
嘉峪關位於甘肅省嘉峪關市,在我國明朝時期,西部的吐魯番日漸強大,常引兵進犯河西走廊沿線的各城,嘉峪山隘口是必經之地。明洪武五年,宋國公、徵虜大將軍馮勝在班師凱旋途中,選址在河西走廊中部,東連酒泉、西接玉門、背靠黑山、南臨祁連山的咽喉要道之地建關。建成後的嘉峪關分為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組成了重疊並守之勢,形成五裡一燧,十裡一墩,三十裡一堡,百裡一城的防禦體系,嘉峪關號稱「天下第一雄關」。經歷了168年建設,到1539年,嘉峪關終於建成一座完整關隘。 嘉峪關是長城文化與絲路文化、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的交匯之地,境內有世界文化遺產「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魏晉墓群、西部八達嶺之稱的懸壁長城、亞洲距城市最近的冰川「七一」冰川等著名文物古蹟和景區景點。城關兩翼向南北延伸,向南是天下第一墎,向北是延伸黑山懸壁長城,整個關城是方形的城牆,由城門,城牆,城樓,箭樓,甕城,等組成,由三重城牆,構成多道防禦線,高大雄偉,在黑山與祁連山的襯託下,更顯蒼桑與壯觀!
13.新疆哈密烽隧
支邊農場烽隧
拉克蘇木烽隧
14.新疆阿克蘇地區烽隧
克孜爾尕哈烽隧
烽燧是古代的報警系統,它往往與長城並存,組成一個"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但也有獨立存在發揮預警防禦作用的,新疆境內的烽火臺就是最好的例證。新疆的烽燧遍布天山南北,它們與絲綢之路中道與北道走向一致,起到了護衛絲路暢通的重要作用。
烽燧保留情況
15.長城腳下的杏花
長城腳下的杏花
16.手機拍攝長城
洗馬林長城
胥焰
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
華為手機合作攝影師
新華社籤約攝影師
視覺中國籤約攝影師
中國長城學會攝影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北京月訊籤約攝影師
中國新聞攝影學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