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白川 攝影 孫海
在百度百科搜索「汕美」,會直接跳到「汕尾」的百科頁面,下面還會有一行小字提示:「汕美一般指汕尾。」
在網絡上,關於汕尾原名是不是汕美,長期爭論不休。有說在廣東話中「美」與「尾」諧音,汕尾原名就是汕美,當初命名的人弄錯了而已;也有考證說各類古籍資料中根本沒有「汕美」的記載,只是某些文化學者編織的美麗謊言而已。
糾結「汕尾」是不是曾經叫「汕美」沒有太大的意義。只是「汕尾」的名字一語成讖,發展長期位居廣東「老尾」,讓當地人對「汕美」有了更多的幻想。
在深汕特別合作區內的四個小鎮:鮜門、小漠、鵝埠、赤石,長期發展滯後,為「尾中之尾」,而根據合作區的未來規劃,這裡將在15-20年後崛起一座現代化的未來之城。是否命名「汕美」已不重要,在深汕特別合作區管委會主任何學文看來,合作區的建設,將在實質上幫助汕尾向「汕美」回歸。
鮜門海鮮, 廣東第一鮮
鮜門,深汕特別合作區中距離深圳最「遠」的鎮,從福田中心區出發,也僅需一個半小時的車程。對許多深圳人來說,鮜門的名字並不陌生,它是深汕高速上一個重要的休息驛站,往來粵東、福建、浙江的話,經常會在這加油、休整。
鮮為人知的是,從很早開始,深圳人餐桌上的海鮮,很多就來自這裡。但是鮜門海鮮之美,並不被外界熟知。
鮜門當地流傳這樣一句話:「金鮜門、銀汕尾」,可以看出當地人對家鄉的自信。
鮜門所處的汕尾港是全國六大特等漁港之一,汕尾的海岸線455公裡,為廣東省第二長,整片海域的水質特別優良,更難能可貴的是,其海水溫度和鹹度特別適宜海產品繁殖。「即使不是汕尾出產的海鮮,只要在汕尾海域『遊泳』一下,味道也不一樣。」當地人說。
鮜門的海域環境更是不折不扣的佼佼者。鮜門鎮擁有23公裡長的海岸線,轄區內有芒嶼島、雞心島、江牡島三個海島,獨特的海洋生態環境造就了當地豐富的漁業資源。這裡環境優美,水清沙幼,水質優良,在這裡生養的海洋生物種類豐富且品質優良,據說僅是可食用的海魚種類,就高達100多種。因此,當地也有「鮜門海鮮,廣東第一鮮」的說法。
每逢節假日,包括深圳在內的大量周邊遊客,雲集到鮜門吃海鮮大餐,由此也帶旺了當地的餐飲業和旅遊業。越來越多的當地人做起了飯店生意,「驛站餐飲」也成了當地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在深汕特別合作區的總體規劃中,作為四大組團之一的鮜門組團定位在生命健康城,將努力發展成為集健康養生、旅遊休閒、商業、居住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片區。「一個工業園都沒有。」據何學文介紹,鮜門濱海旅遊將依託十幾公裡長的沙灘,建設1.5公裡長的漁人碼頭、1.5公裡長的萬國美食街、10公裡長的海邊棧道,布置20多家高檔次的酒店,成為珠三角濱海旅遊最熱門的地方。
土豪的鄰居
鮜門憑藉獨特的地理優勢和海產資源,經濟發展走在四個鎮的前列,但即便如此,比起廣東省內其他靠海的小鎮,發展仍很滯後。
在汕尾的西邊,就是惠東半島的海岸線,巽寮灣、雙月灣如今都是極為熱門的濱海度假去處,也成為開發商競相爭奪的地方。
在地圖上看,同為合作區四鎮之一的小漠鎮,緊鄰惠東半島。無論是海岸線還是海產品資源,都不輸其他,然而,長期以來小漠則是「養在深閨人不知」。
地處紅海灣畔的小漠,背山面海,東南面海岸線長20公裡,素有「粵東紅海灣第一灘」的美稱,這裡的沙灘寬闊平坦,沙粒細小均勻,縱深腹地淺水區數十米,海水碧綠清澈,風靜浪平,是得天獨厚的天然海濱泳場。
由於海灘平緩,小漠的南方澳漁港也是中國南部唯一保留至今的原始拉大網捕魚的地方。拉大網捕魚法在小漠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整張大網寬約為五米,長度達到上千米,作業時需要十幾位漁民共同協作完成。
對於落後的局面,當地官方也曾反省。「過去群眾『純糧』觀念根深蒂固,缺少養殖經驗,對發展水產養殖存在思想顧慮,致使成片的低洼田長期種植水稻,產量低、效益差,廣闊的淺海灘涂荒廢,群眾收入較低。」
相隔不遠而發展天差地別,同樣的尷尬在合作區的四個鎮普遍存在。鵝埠鎮緊鄰的惠州吉隆鎮,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大力發展以製鞋業為龍頭的工業體系,到去年底全年全鎮GDP達到了35億元,有「中國女裝時尚鞋之鄉」之美譽。
曾經有一段時間,鵝埠鎮也想效仿吉隆鎮搞製鞋業,但最後以失敗告終。鵝埠鎮鵝埠中學副校長葉耀貞認為,合作區四鎮交通並不差,周邊發展也較好,長期發展落後可能因為這裡一直以農業生產為主,缺乏工業基礎。
在他看來,更重要的可能還是與人有關。雖然地處潮汕,但當地人卻沒有潮汕人擅於經商的頭腦,大多抱著小富即安的心態,「而且沒潮汕人那麼抱團。」
海豐文化&潮汕文化
葉耀貞提到的文化差異,實際也反映出當地文化的特點所在—地處潮汕,文化卻迥異。
合作區四鎮所屬的海豐縣,行政區歸屬在建國後曾經歷數次變動:建國初期隸屬東江區,後改屬粵東區;1956年3月以後,隸屬惠陽地區;1958年12月後,改屬汕頭地區;1983年9月後,又改屬惠陽地區;直到1988年1月,汕尾設立地級市,海豐隸屬汕尾至今。
汕尾市的地名常常讓人將其與汕頭聯繫起來,因此海豐也被外界自然劃歸為潮汕人一類。可是,熟悉當地的人士告訴記者,海豐人對此並不買帳。以語言為例,海豐地區流行「福佬話」,雖與「潮汕話」同屬閩南方言分支,但在語音、詞彙上有諸多不同,又有研究曾認為,兩地人民存在交流障礙,交談理解程度僅五成左右。
文化傳統上也是如此,以潮汕人獨鐘的飲茶為例,潮汕一直以精細的「功夫茶」為豪,而在海陸豐地區卻不懂「功夫茶」,民間盛行的是「擂茶」、「菜茶」。此外,潮汕人陶醉於潮州戲劇、潮州音樂,而海豐人則喜歡欣賞白字戲和西秦戲。
多位當地人士告訴記者,海豐人對「汕尾人」的身份實在存在排斥心理。「海豐擁有悠久的歷史,汕尾原先就是海豐縣的一個小漁村,以海陸豐為基礎設立的地級市,卻命名為『汕尾』,大家並不認同。」
事實上,前些年,有關汕尾市的改名就曾引發大討論,有呼聲希望改為「海陸豐市」,也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海豐人對「汕尾人」和「潮汕文化」的不認同。
天上雷公,地上海陸豐。海豐地區不僅歷史悠久,文化積澱也十分豐富。
據史志記載和實物考證,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中、晚期,先民們就已在海豐東南沿海聚居生息。歷夏、商、周至春秋為「南蠻」之地,是「百越族」的一部分。隨著東晉、宋末、明末清初幾次移民高潮,大量漢人遷入海豐,原住民百越土著或遷徙,或同化,構成了海豐歷史文化的低層。至今海豐依然有兩萬多的疍民以及有一個畲族村。
偏居一隅的地理位置,也沉澱了海豐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從生產、生活、人生禮儀、信仰、歲時、娛樂等有一整套獨特的民俗體系,並保留了一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06年國家公布的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海豐就有白字戲、正字戲、西秦戲、陸豐皮影戲、滾地金龍榮居其上。
海豐在近代中國的政治舞臺上,也曾閃亮過。1927年11月21日,由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著名的農民運動領袖彭湃領導的農民武裝,經過艱苦奮戰,在海豐宣布成立蘇維埃政府,成立了中國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海豐縣城因此而被譽為「東方小莫斯科」。海豐由此成為全國十三塊革命根據地之一,無數革命舊址和遺蹟遍布海豐各地,衍變成了今天的紅色旅遊文化。
僑鄉文化也是海豐文化的一大特點。早在宋朝、明朝,海豐就有居民移居海外,清初移民人數逐步增加,清末民初形成高潮,民國時期仍絡繹不絕。據統計,海豐縣現有戶籍人口70多萬,而旅居海外僑胞和港澳臺胞達60多萬人。僑鄉文化的直接影響,就是海豐文化中的西方文化理念。比如在建築上,有現今依然保存完好的,民國時期建造在海豐縣城附近的一批西式建築,海城和汕尾的騎樓等,因為這些,也使得汕尾曾有「小香港」之稱。
多樣文化聚集
海豐地區多樣性的文化,也在合作區四個鎮中廣泛存在。
在鵝埠鎮西北面五公裡許的羅裙山麓,居住著一個紅羅畲族村,這也是汕尾市唯一的少數民族聚居村。畲族是瑤族的一支,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化習俗,特別是畲語,是混雜著大量客家話的少數民族語言。
在鵝埠生活的紅羅畲族,保留著畲族的傳統習俗,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創造了獨特的民族文化。每年的三月初三,是畲族傳統的烏飯節,傳說唐代畲族英雄雷萬興率起義軍抗擊官軍圍剿,以烏稔果充飢而軍威大振,於三月初三這天突圍成功,連戰連捷。畲民為紀念此事,每年三月初三都要吃烏米飯,集會對歌。對畲族民眾來說,三月初三是可以與春節相提並論的重大節日。
在鵝埠旁邊的赤石鎮,則以歷史文化聞名。赤石是國務院認可的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赤石的古村文化聲名遠播,在廣東省第三批古村落普查認定中,新城古寨、洋坑古寨、千秋古寨、新厝林古寨均獲得省級古村落的殊榮,而這四個古村落全部都在赤石鎮轄內。
在這些古村落中,保存得最為完好的新厝林古寨。建於明末清初的新厝林古寨,寨牆為清一色的三合土夯築而成,其堅固程度遠遠勝於赤石其他古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