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出嫁華人女兒最棒的紅包:回娘家吃團圓飯

2020-12-22 中國僑網

  中國僑網2月11日電 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導,華人農曆新年除夕的團圓飯,對每個熱愛家庭生活的成員來說,是非常值得期待且意義深遠的。尤其是在異鄉打拼或生活的遊子,更是格外珍惜一家人圍在一起享用年夜飯的時光,這與平時的家庭聚餐是不一樣的,內心多了份雀躍,寓意團團圓圓迎接新的一年。

  這熱鬧歡騰的一餐,對於遠嫁他鄉或是娘家與婆家有一大段距離的已婚女性來說,忙著準備團圓飯之餘,內心也許有點點落寞,想念娘家的那頓團圓飯。能在嫁人後,偶有機會在娘家重溫團圓飯氣氛,對於嫁到外鄉的華人女子來說,是最棒的新年「紅包」了!

去年回娘家過年的陳苡香,接過團年飯的統籌任務,率領所有堂弟妹,合作煮出這桌「新風味」團圓飯,也讓他們更了解團圓的意義。(馬來西亞《星洲日報》)

  陳苡香:婆家娘家兩邊跑

  來自馬來西亞柔佛居鑾的華人陳苡香,嫁至香港,今年已踏入第十八個年頭。她和丈夫李家聰育有一對子女,這些年來,他們基本上是輪流在香港及馬來西亞度過華人農曆新年的(即今年留在香港,明年就返馬),而若打算在那一年的暑假(通常是7月中到8月)回娘家,過年期間就會留在馬來西亞。

  談及返回馬來西亞過年,陳苡香以「歸心似箭、超級期待」來形容當下的心情,回鄉前,不忘買香港手信,裝滿行李箱,帶回去給家人。行李箱裝的,不只是手信,還是滿滿的思念。

  陳苡香來自大家族,陳家大小一共44人,加上舅舅阿姨16人,表兄弟姐妹41人,再加上他們的孩子,過年聚會,基本上都是超過百人的。因此,團圓飯是她與長久不見的親友聯絡感情的最好時機。

  未嫁時,娘家的團年飯,是祖母當主廚,苡香的父母當助理,而慢慢地,主廚退居幕後,助理升級,在他們的堅持下,每年除夕,總有一桌陳家特色美食等著大家回來。

  去年,苡香一家回返柔佛娘家過年,為了不讓祖母和父母勞累,身為長孫女的她接過統籌的工作,率領所有堂弟妹,合作煮出了一桌新風味。

  苡香說,這樣的合作方式,讓他們這一代更了解團圓的意義,也讓大家的感情更深厚。她相信在堂弟妹的齊心協力下,這種合作準備團圓飯的方式,一定能變成傳統,一直傳承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陳苡香的丈夫和孩子也愛回馬來西亞過年,覺得馬來西亞過年的氣氛濃厚,放下工作及課業壓力,去親友家拜年是他們最喜歡的節目。

  「娘家親友都很愛我們,只要知道我們回鄉,必定煮我們愛吃的家鄉菜讓我們大快朵頤,有時還準備一堆食材讓我帶回香港!」就是這份親情、這份愛,讓苡香一家期待回鄉過年。

  由於去年已返回馬來西亞,所以,陳苡香一家今年將留在香港過年。如今科技發達,團圓飯當天,通過視頻與娘家人拜年,一樣能一解鄉愁。

  林婉瑩:婆家娘家時間相互遷就

  結婚已有16年的林婉瑩,婆家在馬來西亞霹靂怡保,娘家則是在同州屬的江沙。她心存感恩,因為每年除夕,在婆家和娘家互相遷就下,可以在這一天皆不缺席團圓飯。

  她說,公婆都很開明,也謝謝他們的包容和體諒,每年除夕,婆家和娘家就互相遷就,一邊吃午飯,另一邊就吃晚飯。

  「因為我爸媽只有4個女兒,我常在想,如果我們姐妹都出嫁了,都不能回家陪他們吃團年飯,那除夕家裡冷冷清清的,只剩他們倆老自己過,一定很寂寞!」所以,結婚後,她就和先生說好,每一年的除夕,也一定要和娘家家人吃團年飯。

  「其實,每年快要過年前,我爸媽自然就會問,除夕當天我們幾點會回到家?想吃什麼等等的。我就知道,他們心裡很期待女兒回家吃團年飯!」。

  「父母心裡才不管女兒出嫁了沒,就是想要一家人,在象徵團圓的這一天,整整齊齊地吃一頓團圓飯!」

  呂桂菁:期待與家人見面

  育有一名小孩的呂桂菁,婚後都是在馬來西亞威南武吉淡汶的夫家度過除夕,也和夫家一家人共享團圓飯。

  娘家在檳島的她,由於上班地點及本身也住在檳島,因此每天都會回娘家,可能基於此,她對於除夕團圓飯未能在娘家度過,沒有太大的落寞感。「不過,如果有機會讓我於除夕天在娘家享用團圓飯,我當然也會很興奮!」

  她笑言,其實,除夕在夫家度過,她會是「最輕鬆」的那個,一家人歡愉地共享團圓飯,聊聊天,迎新年。只是,來到年初二一早,她就迫不及待地想回娘家了,因為娘家成員會在那天,全回到娘家來相聚。偶爾,距離反而讓彼此的心聯繫的更緊密。

相關焦點

  • 出嫁的女兒回娘家「送秋」
    在莆田,每年農曆八月初一到十五,出嫁的女兒「擔」禮物回娘家,看望父母,表達尊親愛親的傳統美德,鄉人俗稱為「送秋」。這個傳統的習俗傳承至今,成為莆田市獨有的中秋文化。在魏麗婷準備的「送秋」清單中,有莆田傳統美食米粉、芋頭、豆腐皮等,以及豬腳、板慄、月餅,還有給老人置辦的衣服、鞋襪等生活用品。「因為我不是第一年出嫁『送秋』,禮物相對簡單。
  • 「出嫁的女兒不能回娘家過年」十年後,弟弟的一句話道出真相
    再說了,在婆家過年也是傳統風俗,除夕一家人吃了團圓飯,到大年初二就上娘家,給嶽父嶽母拜年,也不失禮節。在女人眼裡,現在都是新時代了,當然不能按老黃曆過日子,過年就得輪著來,今年在婆家過,明年在娘家過,這樣對雙方都公平,皆大歡喜。從所謂傳統的角度講,男人的話有一定的道理。
  • 農村講究多,已出嫁的女兒過年時不能回娘家吃飯,這是為什麼?
    而生活小事,就是今天要給大家說的一個講究,在春節吃團圓飯的那一天,已經出嫁的女兒是不能夠回娘家吃飯的,那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這是很久的農村流傳下的一個講究,這些講究在今天很多農民眼中看來,可能也並不明白究竟是為了什麼,但是經過一代一代的流傳,已經成為了一個不成文的規矩,世代遵守。
  • 已出嫁的女兒不能回娘家過年嗎?都是謠言!
    古代社會把嫁出去的女兒比喻成潑出去的水。認為女子出嫁之後就是外姓人家的人了,不會像兒子那樣承接香火,為娘家創造價值。女孩雖然也是父母的親生骨肉,但出嫁之後,儘管表面上還保留著固有的血緣關係,但實際上卻由親密漸漸走向疏遠,像水一樣已經潑出門外了。封建禮教要求女子要遵守「三從四德」。
  • 大年三十,為什麼不讓出嫁的女兒回娘家過年呢?
    在北方農村流傳著很多口頭禪俗語,在大年三十這麼一天,現在小孩基本都不知道,年長的父母都不會讓自己出嫁的女兒回到娘家,即使女兒不懂,可能父母也說讓其早早回家,就是三十晚上無外人!在向和村子的老人學習取經才知道,老人們其實說的原話是:三十晚上吃餃子,無外人。
  • 回娘家媽媽做了一桌菜,可能很多人看不上,但卻是我的最愛
    回娘家媽媽做了一桌菜,可能很多人看不上,但卻是我的最愛每一個出嫁的姑娘,過大年的時候就格外想家,總盼望著能早點回娘家,吃從小到大都吃的年夜飯,吃家鄉的味道,媽媽的味道。媽媽知道我和女兒最喜歡吃這道菜,於是先做的這道菜。蓮藕買的九孔的,洗乾淨後去皮,切片。焯水可沒有那麼簡單,一定要大火燒開再下鍋,加入少量的醋,大火煮3-4分鐘,蓮藕就可以出鍋了。出鍋冷水衝洗後,加入少量的生抽,醋,糖,鹽,雞精和十三香,滴入幾滴小磨香油,攪拌均勻就可以了。
  • 為什麼說嫁出去的女兒,不要回娘家過年?老農民告訴你其中道理
    為什麼說嫁出去的女兒,不要回娘家過年?老農民告訴你其中道理在農村,通常來說,過年的時候一般出嫁了的女兒都不會去娘家過年,而是待在公公婆婆家或者是在夫家過年,那麼這種現象對中國農村來說,其實是非常普遍的。究竟這是為什麼呢?
  • 春節習俗:為何出嫁女兒要正月初二回娘家,初一、初三不行嗎?
    雖然在今天大多數的老規矩不像過去一樣受重視了,很多的年輕人也普遍是百無禁忌了,但是有些老規矩依然還是有很多的人在遵守,比如在正月初二這天很多地方都有一個共同的習俗——出嫁的女兒回娘家。在大年初二這天出嫁的女兒會和丈夫、兒女一起回娘家探望自己的父母及兄弟。那為什麼一定要正月初二回娘家呢?初一、初三不行嗎?
  • 在家鄉大同過年有個習俗:出嫁的女兒不能回娘家過年!
    在我的家鄉山西省大同市,也就是以前雁北地區,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過年有一個習俗:嫁出去的女兒是不能回娘家過年的,尤其是家裡有兄弟的,以前人們認為出嫁的女兒在娘家過年對自己的哥哥或弟弟不好!會影響到他們的工作,仕途,甚至是生命!
  • 大年初二,回娘家、吃開年飯…廣東人都吃吃吃些什麼?
    另外一個流傳很廣的習俗是出嫁了的女兒要回娘家。「正月初二三,路上儘是小生和小旦。」這句民間俗語描繪的正是女兒女婿回娘家拜年的情景。那麼,大年初二習俗還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習俗一:回娘家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及兒女回娘家拜年。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
  • 赤道上「沒有春天」的春節:馬來西亞華人如何過農曆新年?
    馬來西亞沒有四季,就如阿牛在歌曲《用馬來西亞的天氣來說愛你》所唱,只是我生長的這片土地上只有雨季和旱季。馬來西亞華人過的,正是沒有春天的春節。春節的叫法,為中國所用。馬來西亞華人稱春節為農曆新年,一來與西曆新年區別,二來也合乎本地氣候的常識。
  • 婚後女兒回娘家夫妻不能同床
    就是出嫁的女兒回娘家,不能和女婿在娘家同房!總而言之不吉利!那麼,剛結婚的夫妻回娘家有沒有破解之法呢?破解方法一如果,真的是情不自禁在娘家夫妻同房了。可以在枕頭下面放一個紅包大小無所謂,象徵性的放一點,哪怕是一塊錢。
  • 不只是「豬腳面線」,古早出嫁女兒的回家「小確幸」!
    導讀:不只是「豬腳面線」,古早出嫁女兒的回家「小確幸」!為什麼要吃豬腳?問來問去,沒有人可以回答,我想大概是因為豬腳很好吃又富含膠質,吃了以後心情會很好,所以就會身體勇健?今年有閏四月,婆婆特別提醒我,買豬腳面線回娘家給父母「添福壽」。
  • 過年習俗|大年初二:回娘家
    初二,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是一種很有特色的民間習俗,在正月初二這一天,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而且要與丈夫同行,所以這一天又稱為「迎婿日」或者「姑爺節」。有一句民諺這樣說:「正月初二路上看,儘是小生和小旦」說的就是大年初二這一天滿大街都是提著禮物準備隨妻子回娘家的男子女之夫曰婿,妻謂夫亦曰婿。——《康熙字典》。在這一天女婿要給嶽父、嶽母拜年女婿盡一份孝心也是中國人和諧家庭觀的體現。
  • 出嫁的女兒為什麼大年初二回娘家?
    春節是我國最隆重最喜慶的節日,年俗多姿多彩,每一天都有著不同的講究,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的習俗,呈現出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傳承。那麼大年初二有啥講究呢?一、回娘家正月初二這天,嫁出去的女兒要帶著丈夫、孩子回娘家拜年,俗稱「迎婿日」。這源於中國古代的祭祖習俗。自古以來祭祖是中國人的頭等大事,已經去世的祖先,每到年底就會從天上回到家中享受供奉,一般在正月初一回去。但是,如果家中有外人的話,他們就不願意回來了。
  • 過年新方式 馬來西亞餐廳業者推團圓飯外帶服務
    中新網1月15日電 據馬來西亞《東方日報》報導,近年來,因為不想到餐廳,加上準備年菜耗時又費功夫,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外帶團圓飯。藉此機會,馬來西亞不少酒樓餐廳業者推出團圓飯外帶配套,提供外帶年菜服務。
  • 泉州十二道年味:阿母的潤餅菜 除夕的團圓飯
    前天恰逢尾牙,泉州鯉城區金魚巷,吳建川老伯家中,一群親朋好友圍桌,吃著潤餅菜,再就著熱辣水煮魚,有說有笑。「兒時,那是母親最拿手的菜,也是一家人最開心的年夜飯。」吳老伯記憶中的年味,從這道美味的潤餅菜中升騰……
  • 農村女兒出嫁後,必須得初三以後才能回娘家?這到底是什麼原因?
    過了大年初三外嫁的女兒才能回家,這只是一些老規矩老講究罷了,現在農村有些獨生子子女家裡,或者一些女兒遠嫁的家裡,並不太在意嫁出去的女兒什麼時候回家。在我們村,雖然嫁出去的女兒一般都在大年初四和丈夫一起回娘家,但也不是刻意的要在初三之後回娘家,只是為了合理安排時間而已。
  • 馬來西亞華人怎麼過春節?
    與福建原鄉改良的肉乾一樣,粿加必(馬來語kuih kapit,意思為夾住的糕餅)也是馬來西亞華人過年的必備小吃。馬來西亞年餅種類多樣,其中華馬合璧的粿加必最具代表性。它的口感類似雞蛋卷,酥脆中帶有蛋香和椰香。由於製作過程中需將麵糊薄片趁熱捲成管狀或雙摺成扇,仿佛摺信一樣,因此粿加必也有了「Love Letter」的暱稱。
  • 女兒出嫁後媽媽生二胎,每次回娘家,這一幕都讓人忍俊不禁
    導讀:女兒出嫁後媽媽生二胎,每次回娘家,這一幕都讓人忍俊不禁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