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僑網2月11日電 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導,華人農曆新年除夕的團圓飯,對每個熱愛家庭生活的成員來說,是非常值得期待且意義深遠的。尤其是在異鄉打拼或生活的遊子,更是格外珍惜一家人圍在一起享用年夜飯的時光,這與平時的家庭聚餐是不一樣的,內心多了份雀躍,寓意團團圓圓迎接新的一年。
這熱鬧歡騰的一餐,對於遠嫁他鄉或是娘家與婆家有一大段距離的已婚女性來說,忙著準備團圓飯之餘,內心也許有點點落寞,想念娘家的那頓團圓飯。能在嫁人後,偶有機會在娘家重溫團圓飯氣氛,對於嫁到外鄉的華人女子來說,是最棒的新年「紅包」了!
去年回娘家過年的陳苡香,接過團年飯的統籌任務,率領所有堂弟妹,合作煮出這桌「新風味」團圓飯,也讓他們更了解團圓的意義。(馬來西亞《星洲日報》)
陳苡香:婆家娘家兩邊跑
來自馬來西亞柔佛居鑾的華人陳苡香,嫁至香港,今年已踏入第十八個年頭。她和丈夫李家聰育有一對子女,這些年來,他們基本上是輪流在香港及馬來西亞度過華人農曆新年的(即今年留在香港,明年就返馬),而若打算在那一年的暑假(通常是7月中到8月)回娘家,過年期間就會留在馬來西亞。
談及返回馬來西亞過年,陳苡香以「歸心似箭、超級期待」來形容當下的心情,回鄉前,不忘買香港手信,裝滿行李箱,帶回去給家人。行李箱裝的,不只是手信,還是滿滿的思念。
陳苡香來自大家族,陳家大小一共44人,加上舅舅阿姨16人,表兄弟姐妹41人,再加上他們的孩子,過年聚會,基本上都是超過百人的。因此,團圓飯是她與長久不見的親友聯絡感情的最好時機。
未嫁時,娘家的團年飯,是祖母當主廚,苡香的父母當助理,而慢慢地,主廚退居幕後,助理升級,在他們的堅持下,每年除夕,總有一桌陳家特色美食等著大家回來。
去年,苡香一家回返柔佛娘家過年,為了不讓祖母和父母勞累,身為長孫女的她接過統籌的工作,率領所有堂弟妹,合作煮出了一桌新風味。
苡香說,這樣的合作方式,讓他們這一代更了解團圓的意義,也讓大家的感情更深厚。她相信在堂弟妹的齊心協力下,這種合作準備團圓飯的方式,一定能變成傳統,一直傳承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陳苡香的丈夫和孩子也愛回馬來西亞過年,覺得馬來西亞過年的氣氛濃厚,放下工作及課業壓力,去親友家拜年是他們最喜歡的節目。
「娘家親友都很愛我們,只要知道我們回鄉,必定煮我們愛吃的家鄉菜讓我們大快朵頤,有時還準備一堆食材讓我帶回香港!」就是這份親情、這份愛,讓苡香一家期待回鄉過年。
由於去年已返回馬來西亞,所以,陳苡香一家今年將留在香港過年。如今科技發達,團圓飯當天,通過視頻與娘家人拜年,一樣能一解鄉愁。
林婉瑩:婆家娘家時間相互遷就
結婚已有16年的林婉瑩,婆家在馬來西亞霹靂怡保,娘家則是在同州屬的江沙。她心存感恩,因為每年除夕,在婆家和娘家互相遷就下,可以在這一天皆不缺席團圓飯。
她說,公婆都很開明,也謝謝他們的包容和體諒,每年除夕,婆家和娘家就互相遷就,一邊吃午飯,另一邊就吃晚飯。
「因為我爸媽只有4個女兒,我常在想,如果我們姐妹都出嫁了,都不能回家陪他們吃團年飯,那除夕家裡冷冷清清的,只剩他們倆老自己過,一定很寂寞!」所以,結婚後,她就和先生說好,每一年的除夕,也一定要和娘家家人吃團年飯。
「其實,每年快要過年前,我爸媽自然就會問,除夕當天我們幾點會回到家?想吃什麼等等的。我就知道,他們心裡很期待女兒回家吃團年飯!」。
「父母心裡才不管女兒出嫁了沒,就是想要一家人,在象徵團圓的這一天,整整齊齊地吃一頓團圓飯!」
呂桂菁:期待與家人見面
育有一名小孩的呂桂菁,婚後都是在馬來西亞威南武吉淡汶的夫家度過除夕,也和夫家一家人共享團圓飯。
娘家在檳島的她,由於上班地點及本身也住在檳島,因此每天都會回娘家,可能基於此,她對於除夕團圓飯未能在娘家度過,沒有太大的落寞感。「不過,如果有機會讓我於除夕天在娘家享用團圓飯,我當然也會很興奮!」
她笑言,其實,除夕在夫家度過,她會是「最輕鬆」的那個,一家人歡愉地共享團圓飯,聊聊天,迎新年。只是,來到年初二一早,她就迫不及待地想回娘家了,因為娘家成員會在那天,全回到娘家來相聚。偶爾,距離反而讓彼此的心聯繫的更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