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降溫比較明顯,感冒高發,尤其各種流行性感冒,讓人防不勝防,很多人得了感冒之後選擇直接去醫院輸液,也有人在藥店隨便買點感冒藥,很少有人選擇中醫療法治療感冒,其實人們對中醫治療感冒方面存在不少誤區。
誤區一:中醫不能治療感冒
很多人認為中醫的強項或優勢是慢性病的調理,但其實從古至今的中醫大夫,學習臨床的第一類疾病就是外感類疾病,也就是我們說的感冒。中醫治療感冒有著非常豐富的經驗,在用藥準確的前提下,中醫治療感冒的效果快且好,2003年的非典期間,廣東省中醫院以中醫為主的非典治療方案取得了舉世舉目的成績,就是中醫這一特性的典範。
誤區二:有炎症就必須用消炎藥
有很多人認為消炎是治療感冒最主要的方法,這種認識是片面的。首先,很多感冒,尤其是病毒性感冒都屬於病毒感染,不是細菌感染,抗生素對於病毒感染的疾病是無效的。其二,即使是細菌感染,中西醫對待此類疾病的方法也有很大的不同,西醫治療細菌感染的主要方法是使用抗生素,這種辦法固然治癒了很多人,但也有很多人沒有效果,而且有效的人群當中,也有很多因過度使用抗生素而帶來很多副作用。中醫治療此類疾病主要不是以病原微生物為目標,是以人為目標,通過患者的體質和症狀來判斷患者身體的狀態出現了怎樣的偏差,然後用或散寒或清熱或利溼或扶正等方式來糾正這些偏差。當身體的狀態恢復正常時,其內部原有的消炎、滅菌等功能也會正常工作,簡而言之,中醫是通過調動、調整人體自身免疫力的方式來治療感冒。所以,中醫治療感冒不但有效果快而好的特點,而且副作用也極小。
那麼中醫如何治療冬季感冒呢?中醫認為冬季感冒大致分為三種類型,掌握這三種類型感冒的診斷和治療,多數情況下,我們可以自己解決冬季感冒這一常見病:
風寒型
這是每個冬季感冒的患者都會經歷的階段和類型,也是目前大家選藥時最容易出錯的一種類型。現在藥店治療感冒的中成藥有很多種,但是大家只是憑直覺認為感冒都是炎症和有「火」,所以進藥店選擇最多的是雙黃連、板藍根、抗病毒顆粒等清熱解毒的中成藥,其實這些藥物只適合用於熱性比較明顯的感冒,而在感冒的早期,多數人都表現為怕冷、流清涕、鼻塞、打噴嚏、咳嗽有白痰等症狀,這些症狀組合的感冒,中醫稱為風寒感冒,正確的治療應該是以祛風散寒為主,這種時候如果服用雙黃連等寒涼藥物,對於病情的影響就如同向一塊冰上潑了一盆冰水,不但不能加速感冒的痊癒,還會使病情加重。
所以,在感冒的早期,當患者表現出一派寒象時,我們應當選用風寒感冒顆粒、感冒疏風顆粒等藥物。需要說明的是,風寒階段多是在感冒的早期出現,而且持續時間比較短。當患者已經感冒數天,或者已經表現出一些熱症,則需要換用其他藥物。
寒包火型
這是冬季感冒最常見也是治療難度較大的一種類型。冬季感冒如果在初起階段沒有得到正確的治療,經過短暫的風寒期之後,會入裡,會化熱,而表寒此時也同時存在。所以患者往往既有鼻流清涕、輕度怕冷等表寒的症狀,又有口渴、咽喉疼痛等裡熱的情況。這種情況,如果單純清熱則外寒不散,如果單純散寒則內熱加重,所以必須寒熱同治,根據寒熱的比例選擇合適的藥物。如清涕鼻塞等表寒症狀明顯,可選擇散寒作用大於清熱作用的感冒清熱顆粒;如果咽痛、口渴等裡熱症狀明顯,可以選擇清熱作用大於散寒作用的連花清瘟膠囊。
風熱型
這種類型一般也較為常見,臨床表現為發熱、頭痛、咽喉紅腫疼痛、咳嗽、痰粘或黃、黃涕、口渴、煩躁不安等症狀,因為市面上能見到的感冒藥物都是清熱類藥物,所以這種類型的感冒在用藥上可選擇的餘地較大,但在熱勢較輕時,推薦使用小柴胡顆粒、銀翹片等涼性偏小的藥物,這樣就不至於出現用藥過涼而損傷脾胃的現象。當熱勢較重,患者出現非常明顯的咽喉腫痛,咳吐濃稠黃痰的時候,可以考慮用小柴胡顆粒配合銀黃顆粒或雙黃連口服液。
實踐證明,對於感冒的治療,即使是中成藥,只要對症,見效是明顯而迅速的,並不亞於輸液和口服西藥,除了選擇合適的藥物治療,中醫外治法對感冒也有很好的效果,如風寒期可艾灸大椎、肺腧;寒包火型可在背部膀胱經刮痧或走罐;風熱型感冒則可以刮痧配合刺血治療。另外,感冒過程中清淡的飲食,充足的睡眠,也對疾病的康復也至關重要。正確的診斷分類,及時的服藥,合理的飲食休息,足以幫助我們輕鬆搞定冬季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