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內蒙古赤峰,一處新修路段約150米盲道被改成十八彎,市民感嘆這樣的設計只會給盲人帶來麻煩。相關單位收到市民反饋後作出回應:逐步改,很快就會處理。8月28日,這條盲道開始整改,31日盲道已變成了直線。
網友評論:
延伸閱讀:
紅星快評丨150米盲道「十八彎」,工程監督需要「九連環」
據報導,8月26日,內蒙古赤峰市民在一處路段上,發現一段約150米的盲道為避開新移植的樹木,被鋪設成直角多彎,市民感嘆這樣的設計只會給盲人增添麻煩。當地殘聯呼籲,施工方應多考慮盲人的實際需求。
短短150米盲道,卻出現很多「曲裡拐彎」的地方,從視頻中看,幾乎每一處都是為了「繞開樹木」。是要讓盲道為了城市樹木的綠意盎然,「犧牲」自己?「十八彎」的盲道,別說讓盲人通過了,即便是「身手敏捷」的人,也得練一身好功夫,就像是玩雜技一樣。
類似「不能走的盲道」有很多。前幾年出現的「不鏽鋼板盲道」「曲徑通幽的盲道」「側著身子才能通過的盲道」「電線桿密布的盲道」,就是最具典型的。這盲道顯然是存在問題的,那麼就有理由追問:「不能走的盲道」何以出現?
盲道的「十八彎」,首先從設計上就已經出現問題。盲道是讓盲人走的,盲道的屬性自然應該是能夠輕鬆一些通過,這「十八彎」的盲道,不僅不能「輕鬆走」反而是「更難走」,比普通的道路還要難走,還花錢修建幹啥?
盲道的設計和規劃都有具體的標準,這些「無用盲道」咋就能通過驗收?城市盲道和城市樹木,誰該為誰讓路,二者的規劃設計並不是「水火不容」的。如何讓兩者互相融合,這不僅是設計水平的問題,而是心裡裝沒裝著盲人的問題。
北京截癱者之家創辦人文軍,多年來致力於截癱患者回歸社會的公益事業,組織截癱人士各種出行活動,每次活動前他都親力親為,體驗活動場所的無障礙設施情況。不幸的是,2019年7月7日晚,在雲南大理考察無障礙路線時,他被一輛停在無障礙路口的私家車擋住,另尋他路時輪椅跌落到停車場入口通道裡。那個入口垂直深度兩米多,且沒有任何安全提示或欄杆。一個事件,可見一些地方無障礙設施所處的尷尬位置。而2017年的一項調查體驗報告顯示,我國無障礙設施整體普及率相對較低,實地體驗調查普及率為40.6%,不少建成的無障礙設施被佔用,成了擺設。
150米盲道「十八彎」,工程監督需要「九連環」。沒有對盲道設計、盲道規劃、盲道建設、盲道驗收的「九連環」式的層層嚴格把關,就沒有城市生活環境的「友善和諧」。人們應該始終記住一點:盲道是讓盲人走的,不是讓「大家看的」。
(原標題:赤峰十八彎盲道已改成直線,住建局:剛綠化完在逐步改)
來源:綜合@人民日報、網友評論、紅星新聞
流程編輯:TF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