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訊(魏曉敏)復旦大學研究生網近日發布消息,決定對12名研究生作出退學處理。前不久,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合肥工業大學研究生院、西南交通大學等10餘所高校或學院也曾對個別碩士、博士作出退學處理,原因普遍是未在規定年限內完成學業。
研究生被退學,這無疑給在校研究生以極大震動。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層次,發展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不僅是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內容,也是衡量科技和教育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一直以來,由於研究生培養的淘汰機制沒有建立,不少人認為考上研究生就相當於進了「保險箱」,只要不犯錯誤、修滿學分就能拿到學位證和畢業證。一些學生由此產生「沒有畢不了業的研究生」的錯覺,或者不重視學習、信奉「60分大吉」,或者不思進取、得過且過混日子。這種狀況,無疑影響了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建立研究生培養淘汰機制,相當於在一群沙丁魚中放入一條鯰魚,有助於倒逼學生重視學習、倒逼院系提高培養質量。縱觀全球,高水平大學本科教育保持一定的淘汰率是種通行做法。我國目前已建立了本科教育的淘汰和分流機制,但碩士研究生教育淘汰制度較為寬鬆。今年2月,教育部印發通知,分別就研究生考試招生和培養管理工作提出一系列更加嚴格的規範性措施,要求「對不適合繼續攻讀學位的研究生要及早分流,加大分流力度」,釋放出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和質量的強烈信號。可以說,復旦大學相關舉措正是對這一要求的因應,體現出規範辦學、尊重學術、對社會和學生負責的態度。
有效的淘汰機制有助於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但這一機制同樣需要不斷健全發展——淘汰的標準怎麼定、淘汰的程序如何更加科學合理規範、能否給被退學生申訴的權利和空間,等等,這些方面都需要進一步完善,才能使「鯰魚效應」發揮到最大化。還必須看到,研究生培養,成才是根本,清退不是目的。建立淘汰機制,是為實現更多的人最終不被淘汰。相對於淘汰機制,紮實做好教育培養各環節工作顯得更為重要、更值得高校重視。由此看來,對研究生作出退學處理一方面很有必要,另一方面也要不斷完善相關機制,防止「一退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