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文章說中國經濟繼續全面復甦

2020-12-19 新浪財經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華爾街日報》文章說中國經濟繼續全面復甦

新華社紐約12月16日電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日前刊文指出,中國經濟活動在11月延續回暖勢頭,呈現全面復甦態勢,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復甦有了更堅實的基礎。

文章說,11月,中國工業增加值、投資和消費支出等主要經濟指標均加速增長,促進了就業增長,降低了失業率。

文章援引渣打銀行經濟學家的分析說,得益於信貸支持政策和強勁的出口需求,中國經濟在11月繼續聚集動能。該行此前預計中國經濟第四季度同比增長5.5%,但10月和11月強於預期的表現可能帶動中國實際經濟增速超出預期。

中國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11月,中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增速比10月份加快0.1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5%,比10月份加快0.7個百分點。

相關焦點

  • 《華爾街日報》文章說中國經濟復甦範圍正在擴大
    新華社紐約12月1日電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日前刊文指出,衡量中國製造業和非製造業活動的指標分別攀升至3年和8年來最高水平,表明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復甦範圍正在擴大。新華社記者丁汀攝  中國有關機構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11月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2.1%,比上月上升0.7個百分點,連續9個月位於臨界點以上;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6.4%,比上月上升0.2個百分點。  文章指出,自今年第二季度以來,工業部門一直引領中國經濟復甦。11月製造業數據中,生產指數、新訂單指數及新出口訂單指數等分項指數均表現強勁。
  • 美國《華爾街日報》:中國經濟活動持續全面復甦
    參考消息網12月16日報導 美國《華爾街日報》16日報導,中國經濟活動在11月全面復甦,周二公布的官方數據顯示,11月包括工業增加值、投資和消費支出在內的主要經濟指標均加速增長,從而促進了就業增長,降低了失業率。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11月中國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0%,為兩年多來最快增速。
  • 《華爾街日報》:中國成為美國企業的「避難所」
    新華社紐約8月8日電(記者潘麗君)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日前撰文指出,中國消費經濟復甦幫助一些美國公司抵消了其在美國國內銷售嚴重下滑造成的損失,中國成為不少美國公司的「避難所」。  文章說,美國一些知名品牌高管在最新財報季特別提及,是中國幫助其度過了艱難的三個月。  「中國提供了一個復甦、穩定、增長的模式。」美國運動休閒品牌斯凱奇公司營運長戴維·溫伯格在7月底的財報電話會議上說。斯凱奇第二季度銷售總額同比下降42%,但其在中國市場卻實現了11.5%的增長。
  • 《華爾街日報》:全球貿易復甦快於預期
    新華社北京9月22日電 《參考消息》22日刊登源自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的報導《全球貿易復甦快於預期》。報導摘要如下:  全球貿易今年的反彈速度要比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快得多,促使世界經濟局部出現改善,並推翻了認為新冠疫情大流行將導致全球化步入永久性倒退的部分預測。
  • 外交部就《華爾街日報》發表辱華文章事件等答問
    但《華爾街日報》發言人22日表示該報的立場未改變。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答:關於《華爾街日報》發表辱華文章事,我的同事已多次闡明中方立場。我強調兩點:  第一,面對惡意侮辱抹黑,中國不做「沉默的羔羊」。  第二,該報以新聞報導和評論相互獨立為由百般推諉沒有道理。《華爾街日報》究竟誰來負責任?誰出面道歉?
  • 「中國經濟復甦是全球的成功案例」
    相關報導指出,許多中國民眾選擇前往國內的度假勝地,其中海南島的沙灘很受歡迎。海口美蘭國際機場平均每日客流量超過6萬人次。美國彭博新聞社網站報導說,酒店預訂量飆升、八達嶺長城門票售罄……在這個「十一」黃金周,數以百萬計的人乘坐飛機出行,「顯示出中國對經濟復甦和疫情防控的信心」。報導援引經合組織的預測指出,今年中國將是二十國集團唯一實現經濟增長的成員。
  • 華爾街日報:中國經濟強勁反彈,現在他們比西方人舒服多了
    美國大選越來越近,但疫情依然遲遲難以控制,經濟重啟一波三折。在此背景下,《華爾街日報》刊文分析中國經濟的強勁反彈。雖然文中仍引用了少數西方智庫、學者對中國經濟的片面之詞,如「近幾個月中國工廠生產了很多中國人不會買的產品」,但還是提供了許多實例,證明中國的消費確實已經強勢復甦。
  • 經濟數據亮眼 中國坐穩全球經濟復甦頭把交椅
    中國多項經濟指標實現首次「轉正」,多項指標增速再創新高。  外媒對此廣泛關注並作出積極預測:中國經濟平穩復甦為2020年動蕩中的全球經濟增添一抹亮色,中國經濟持續增長有望為2021年全球經濟復甦提供強勁驅動力。  亮眼數據讓人印象深刻  「12月15日,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了非常亮眼的關於中國經濟發展的數據。這些數據給經濟學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外媒:中國經濟復甦是全球的成功案例 民眾信心高漲
    美國彭博新聞社網站報導說,酒店預訂量飆升、八達嶺長城門票售罄……在這個「十一」黃金周,數以百萬計的人乘坐飛機出行,「顯示出中國對經濟復甦和疫情防控的信心」。文章說,黃金周消費是從一個側面反映中國經濟狀況,「發出了中國經濟復甦的明確信號。」   「中國釋放內需潛力是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   「當世界其他地區還在努力遏制疫情,試圖重啟經濟時,中國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 外媒關注中國汽車行業亮眼數據:將引領全球汽車業迅速復甦
    近日,中國汽車行業亮眼的數據引發外媒高度關注。《華爾街日報》12月8日發表題為《中國汽車銷量繼續增長 助力鞏固經濟復甦勢頭》的文章。文章指出,由於強勁的購買力和中國政府出臺的多項刺激政策,截至11月,中國汽車銷量連續五個月實現正增長。路透社發文評論,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將繼續引領全球汽車行業從疫情中迅速復甦。
  • 亮眼數據讓人印象深刻 中國坐穩全球經濟復甦頭把交椅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報導稱,11月,中國的經濟活動全面復甦且勢頭強勁,工業生產、投資和消費者支出均以更快的速度增長,進一步鞏固了其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地位。報導稱,中國11月的外匯儲備增長超預期,原因是中國持續的經濟復甦,中國正引領全球經濟從新冠肺炎疫情中復甦。  法國主流經濟類日報《回聲報》報導稱,據中國海關數據,外貿進出口總值已連續6個月實現正增長,11月出口增速幾乎是10月的兩倍,達到自2018年3月以來最高水平。
  • 華爾街日報中文網總編輯:讀者需求是網站核心
    同時,她還向大家講述了她在《華爾街日報》紐約總部的工作和生活。那裡的編輯在審稿時的嚴格給記者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據袁莉介紹,每次的頭版文章不改得接近崩潰是通不過的,但最終結果都讓她無比欣慰,也使她真正理解了《華爾街日報》編輯們常說的一句話:「沒有流過眼淚的頭版不是好頭版」。
  • 《華爾街日報》發表文章 稱明年美國市場難以預言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12月19日發表該報投資版編輯詹姆斯·麥金託什的文章,題為《(美國)市場預測:2021年將難以預言》。全文摘編如下:數十名投資者和銀行策略師曾就2020年的市場會發生什麼作出過公開的預言,但是2020年的「密碼」太不尋常了,以至於每個人都沒能「破解」。
  • 外媒關注中國汽車行業亮眼數據:將引領全球汽車業迅速復甦;近日...
    外媒關注中國汽車行業亮眼數據:將引領全球汽車業迅速復甦;近日,中國汽車行業亮眼的數據引發外媒高度關注。《華爾街日報》12月8日發表題為《中國汽車銷量繼續增長 助力鞏固經濟復甦勢頭》的文章。文章指出,由於強勁的購買力和中國政府出臺的多項刺激政策,截至11月,中國汽車銷量連續五個月實現正增長。
  • 10萬人白宮請願撤銷華爾街日報辱華文章
    「中國是亞洲真正的病夫」就是一篇這樣的文章華爾街日報3號發布到現在居然還沒有更改題目更沒有人出來道歉我們不去說文章內容這都2020年了居然還有人那麼大膽的敢公然辱華更別說是美國極有權威的華爾街日報想想一下題目改成這樣美國會亂成怎樣把
  • 經濟學家:中國的經濟復甦將惠及東協
    亞洲一位知名經濟學家說,儘管新冠肺炎疫情仍存在不確定性,但中國的經濟復甦將惠及東南亞國家協會(簡稱東協)成員國。巴斯卡蘭在接受《中國日報》採訪時指出,放寬限制措施和刺激計劃提振了國內市場,中國經濟將能夠在第二季度企穩,然後迎來「強勁復甦」。
  • 《華爾街日報》阻擋中國崛起,竟寄望一種病毒
    原標題:沈逸:《華爾街日報》阻擋中國崛起,竟寄望一種病毒[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沈逸]2020年2月3日,正當中國聚精會神抗擊新型冠狀病毒導致的疫情時,一些主流西方媒體卻突然口出粗鄙之語,其中,又以《華爾街日報》為最典型:
  • 《華爾街日報》阻擋中國崛起,竟寄望一種病毒?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沈逸】2020年2月3日,正當中國聚精會神抗擊新型冠狀病毒導致的疫情時,一些主流西方媒體卻突然口出粗鄙之語,其中,又以《華爾街日報》為最典型:2月3日,《華爾街日報》刊發了題為「中國是真正的亞洲病夫」(China Is the Real Sick Man of
  • 「華爾街日報體」的公式
    「華爾街日報體」的公式來源:工人日報經濟部「知道『華爾街日報體』的請舉手。」大約有不到五分之一的人舉起了手。而舉手的人當中,大多數是新招到報社的應屆新聞系學生——他們說在學校裡聽老師講過,或者在外報實習時接觸過。但是為報社服務了多年的老記老編們則大多將雙手藏到了袖筒裡。這個結果讓人失望。「華爾街日報體」在國內有些報社中都快被玩濫了,而本報的大多數記者編輯卻沒聽說過。
  • 全面經濟復甦背後的隱憂
    實際上這裡說到的問題很實際也很常見。任何經濟發展都存在周期的,繁榮和衰敗輪番上演。而任何財政政策也需要時間去發揮作用(無論是好還是壞)。舉個很通俗易懂的例子,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我國也不能倖免。為了拯救國內水深火熱的出口狀況,政府提出「四萬億」刺激計劃。但作用並非立竿見影,到2010年,房地產行業全面復甦就有那「四萬億」的影響。然而,一屆政府在國外只有4年,國內也只有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