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985和211工程雖然在教育部的官網和很多文件當中被廢止,甚至被視為過去式名詞,但是從它們在考生和大眾心中地位來看依然沒有減退對它們的熱情,畢竟這兩項被視為90年代提出最成功的高等教育工程已經深深扎在了人們心中二十餘年時間,想要在一年兩年時間裡消磨它們的影響力並非易事,甚至在雙一流提出已經過去了2年半時間裡,很多用人單位甚至公務員考試單位依然看重考生和求職人員的985和211身份。
主要是因為物以稀為貴,從985和211規模上來看,211共112所僅佔全國本科數量不到10%的比例,而985則就更加可憐了,在千餘所本科院校當中,39所985佔比還不及3%。
雖然985和211的影響力依然存在,但是從歷史大趨勢來看,未來必將為雙一流所取代就好比在78年提出的88所全國重點大學在90年代提出985和211工程的時候影響力表現非常強勁,但是伴隨著時間的打磨,最終這88所全國重點大學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之中,很多淪為雙非高校的老牌名校比如燕山大學、湘大等院校現狀讓人看到十分的惋惜。
從雙一流的整體規模來看無論是一流高校抑或一流學科建設的數量都要比985和211範圍要廣,這也是為何很多人認為985和211一時半會無法被取代的原因,而此前已經介紹過了211和985在全國高校分省市布局圖,今天要給大家看看雙一流的布局圖不知道你看完後是否可以直觀了解呢?
說到如今的我國雙一流大學已經達到了137所的規模除了傳統的211上榜以外,還存在了25所雙非高校在17年首次評選的時候入圍,這些入圍的高校特色也十分明顯。
就拿位於浙江的中國美術學院來講,它無論是綜合實力排名抑或是知名度來講不及很多強勢一本,但因為這所本科在美術院校當中影響力很大,在幾所美術學院當中基本除了中央美院就可以評到中國美院了,加上該校的美術專業優勢明顯,所以在首輪雙一流中被選上。
除了中國美院外,像位於南京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也是另外一個比較典型的案例,南信大作為78年定名的老牌重點大學,在氣象學專業被視為國內第一頂尖學府,該校雖然沒有成為211,但是實力一直都十分不錯,加上擁有大氣科學這類王牌專業,所以能夠成為雙一流也就不難理解了。
從另外一個層面來看,雙一流還呈現除了不均衡的分布情況,比如在中西部特別邊疆地區的雙一流高校實在是太少了。很多省份也僅存在一所或至多2所的雙一流,而像北上蘇等地則擁有了超過10所的規模。
北京包含了34所雙一流,緊隨其後的則是江蘇省的15所,上海市也包含了比江蘇低1所的規模達到了14所,而剩下的省份全部沒有達到10所規模,其中陝西和四川都有8所雙一流在列,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而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格局和傳統名校布局於北京上海和江蘇居多有很大關係,加上這三地一直以來是我國高等教育重地同時經濟發達,所以表現十分搶眼。
對此你是如何看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