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兵: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學前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
2019年,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廣大民辦幼教人的狀態,那就是「迷茫」。有人戲稱:「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希望之春,也是失望之冬。」為何迷茫?因為不知道下一步,自己的幼兒園該往哪個方向發展。
國家要求,到2020年,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80%。而目前,我國公辦幼兒園數量佔比不到全國幼兒園總量的40%,那麼,自然大量民辦幼兒園需要加入普惠陣營。但問題是,辦「普惠園」還是「非普惠園」,從政策上看似乎可以自由選擇,但實際上,廣大民辦幼兒園有強烈的「被普惠」壓力。更讓大家擔憂的是,如果選擇辦普惠性幼兒園,有利的一面是繼續免稅,不利的一面是,普惠性幼兒園很快將面臨非營利性幼兒園不能自主分配辦園結餘的局面,同時還可能面臨限價、政府補助無法按時發放、無法擁有辦園自主權等一系列問題。
有些幼兒園,就是想辦營利性幼兒園。但現實是,國家當下必須確保80%覆蓋率的普惠園指標,所以,營利性幼兒園對外開放的閘門只能放緩,即便開放的速度上來,營利性幼兒園也將面臨稅收成本陡然增加的問題,筆者認為,民辦幼兒園進入微利時代已是大概率事件。由此可見,選擇「普惠性民辦園」或是「營利性幼兒園」,各有各的尷尬和不確定性,這才是中國民辦幼教人集體「迷茫」的根本原因,並且,這種「迷茫」已經持續了兩三年。
2020年,我們是否還將持續這種「迷茫」狀態?民辦幼教人該如何走出「迷茫」?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堅定一個判斷
2020年實現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80%已是大概率事件。很多人覺得,非普惠性幼兒園轉型成為普惠性幼兒園的任務才剛剛開始,筆者卻認為,這個任務已經快要完成了!之所以這麼說,是有數據為證的。
2019年8月22日,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上發布了《國務院關於學前教育事業改革和發展情況的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我國學前教育規模快速擴大,普及水平穩步提升,普惠程度不斷提高,民辦園迅速發展,區域差距逐步縮小。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有幼兒園26.7萬所,其中,公辦園10萬所,佔37.8%;民辦園16.6萬所,佔62.2%。在16.6萬所民辦幼兒園中,普惠性民辦園8.2萬所,佔民辦園總數的49.5%。目前,全國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已達73.1%。73.1%意味著什麼?眾所周知,到2020年,全國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目標是達到80%,而2018年,已達到73.1%,2019年的數據雖然還未公布,但看今年各地政府大力發展普惠性幼兒園的力度,相信2020年全國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80%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如果筆者的預測最後被證實準確的話,相信中國民辦幼兒園將會暫時告別「迷茫」,迎來的將是「民辦幼兒園該如何發展」的問題!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拐點。
二 、釐清破局思路
民辦幼兒園2020年必須破解「實現利潤增長」這個難題。筆者認為,在未來較長的一段時間裡,民辦幼兒園將主要分為普惠性幼兒園和營利性幼兒園兩大類。
營利性幼兒園,他們將繼續履行民辦幼兒園過去的大部分政策,馳騁疆場。與以往不同的地方是,他們將要交營業稅、所得稅。所以,回報肯定沒有過往豐厚,但比起其它行業,還是令人豔羨的,並且,利潤可以合法分配。我之前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表達過,民辦幼兒園的競爭,核心是辦園場地的競爭,得辦園場地者得天下。資本流向哪裡,欣欣向榮的景象就出現在哪裡;資本流向哪裡,人才就流向哪裡;資本流向哪裡,機會和挑戰就出現在哪裡;資本流向哪裡,政府管控就跟到哪裡。
普惠性幼兒園,相比營利性幼兒園,自己施展的空間就小很多。普惠的本質是限價。為了讓民辦幼兒園有動力轉成普惠性幼兒園,政府決定對普惠園給予補貼支持,且繼續免稅。部分地方還要求,普惠園必須是辦成非營利性的。什麼叫「非營利性」?就是辦園結餘不能分配,只能沉澱在幼兒園這個組織中。為什麼有些地方政府希望如此?如果政府既給你補貼,又給你免稅,可是你卻把幼兒園的辦園結餘拿做私用,那政府給的補貼及免稅算什麼?這明顯違背了國家全力扶持學前教育事業的初衷。
關於限價,筆者其實還有一個擔憂,那就是普惠性幼兒園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幼兒園一旦價格確定,補貼確定,而人力成本、運營成本每年都在漲,那勢必影響民辦幼兒園的結餘。為了確保每年民辦幼兒園有固定的回報,投資人似乎只能降低品質。問題是,民辦幼兒園敢降嗎?你若降了品質,孩子全跑了;你若不降,你的成本將越來越無法支撐你辦園的開銷。怎麼辦?用「肚子份額思維」替代我們傳統的「市場份額思維」,「實現民辦幼兒園利潤增長」的難題瞬間有了思路。
20世紀80年代初期,有一位叫RobertoGoizueta的商界奇才接手了可口可樂公司。當時公司以大約35%的市場佔有率控制著美國的軟飲料市場,要想實現再增長很難。可Roberto Goizueta並不這樣認為,他問自己的資深經理:「在人們的肚子裡,可口可樂的市場份額是多少呢?」RobertoGoizueta這裡思考的不是可口可樂在美國可樂市場中佔有的份額,也不是在全球軟飲料市場中佔有的份額,而是在世界上每個人都要消費的液體飲料市場中所佔有的份額。經理們突然明白,如果從「人們的肚子裡」的角度看,可口可樂的市場份額簡直少到可以忽略不計,從那一刻起,可口可樂就從一個時刻感受到威脅的成熟市場的領導者轉變為最大市場價值的創造者,這就是可口可樂變革新紀元的開始。
民辦幼兒園要想實現利潤增長並不難,只要你能像RobertoGoizueta一樣思考和行動。如果我們沒有深入地了解環境和市場,而是固守已有的狹隘認識、固守我們傳統的核心競爭力、固守過去的成功和經驗,我們就一定會錯失良機,無法獲得增長。
突然想起人們經常念叨的一句話:老天給你關了一扇門,必定為你開啟一扇窗。改革開放40年,民辦幼兒園的快速發展,得益於民辦幼兒園內在增長的動力。
三 、找準突圍方向
對於很多人來說,環境都是一把雙刃劍,很多人認為不好的環境,可能在另外一些人看來卻是好的環境,惡劣的環境使得市場格局重新被界定,所以,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看,今天的民辦幼兒園也許比以往擁有更多的機會。
對於民辦幼兒園來說,在過去,其利潤增長主要來自三方面:開新園、漲學費、辦興趣班。而今天,伴隨房地產行業的下行,小區配套幼兒園增量甚微,新園數量增長乏力;隨著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數量的增加,這批民辦幼兒園再也不能依賴學費增長來提高利潤了。營利性幼兒園雖然沒有學費限制這個問題,但也面臨著提費終有一天提不動的天花板。他們的利潤增長之路在哪裡?
可口可樂公司Roberto Goizueta的「肚子份額思維」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我們要重新定義幼兒園,要升級幼兒園的服務,當我們重新定義幼兒園的時候,我們就會看到,它的新機會到底在哪裡。我們可以讓幼兒園裡幼兒的一切行為數據化,數據即洞察,數據要變成我們整個幼兒園運營中一個不可或缺的要素。當我們擁有每個孩子吃、喝、拉、撒、睡、學、玩、的數據的時候,這就意味著我們可以比他的父母更了解他的孩子,更了解孩子的個性化需求。
基於上述認識,筆者認為,幼兒園打破邊界,可以拓展的嶄新業務有託育、課後培訓、家庭教育。
在當下的幼教界,70%的人會選擇去做託育,20%的人選擇去做課後培訓,10%的人選擇去做家庭教育。我屬於10%那批人,我選擇做家庭教育。我的邏輯有三點。
第一,企業競爭戰略的制定是為了讓自己遠離競爭!企業選擇做什麼很重要,企業選擇不做什麼更重要!託育已經是紅海一片,我更希望找到一片藍海去開拓新天地,儘管這個過程有些難。
第二,做家庭教育,比做託育,擁有更多的資源和優勢。首先,從場地來看,做託育,要獨立場地;做家庭教育,不用獨立場地,打開幼兒園的大門,看得見的是幼兒園,看不見的是家長學校。其次,從師資來看,做託育,得重新招聘教師;做家庭教育,普通的幼兒園老師通過專業的培訓即可勝任。再次,從招生來看,做託育,要拓新;做家庭教育,只是深度挖掘已有的家長群體,從這點看,做家庭教育效率要高。
第三,政策支持。「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全社會都應該支持服務家庭教育,不能讓家庭教育的缺失對孩子們的早期社會認知、情感價值的建立造成不可挽回的負面影響。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曾表示:「家庭教育不到位,不僅會抵消學校教育的效果,還會給孩子發展造成一定的消極影響。」所以我們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把家長引導和培育成立德樹人的一支有生力量。要積極推動將家庭教育納入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爭取專門經費支持,通過家委會、家長學校、家長課堂、購買服務等形式,形成政府、家庭、學校、社會聯動的家庭教育工作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