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三年建設,擁有80多年歷史的通州西海子公園將在明春亮相。其最大亮點是將葫蘆湖殘址納入園中,復建後與西海子、通惠河、北運河「四水相連」。
晴空朗照,記者日前來到通州西海子公園。園子裡一幅靜美的冬日景象:湖水澄澈,松柏蒼翠,古色亭臺可供歇腳,燃燈塔遙遙可望。
「2016年底,公園閉門啟動了改擴建。這是去年底完工開放的一期工程景區。」施工方負責人一邊介紹,一邊引導記者穿過東側的施工圍擋,來到正緊鑼密鼓建設的西海子公園二期施工現場。眼前是另一個波光瀲灩的湖泊,它狀似葫蘆,岸邊層層鋪滿鵝卵石,水面俯身可觸,岸邊新植的花木正休養生息,靜待春來。
葫蘆湖是二期工程的最大亮點。「葫蘆湖是古通惠河的末端。在明代通惠河的修浚過程中,將北門外舊有的湖泊開挖深擴,以便停船。」通州區園林綠化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漕運時代,南來漕船經大運河北上,抵達通州石壩後,正是在葫蘆湖卸下貨物,轉駁船進皇城。此前多年,葫蘆湖僅餘殘址,湖底淺澀,因缺乏流動性,水質較渾濁。
此次改造,西海子公園北擴至通惠河,東擴至北運河,葫蘆湖亦被納入其中。如今,葫蘆湖通過水體自流和加裝泵站,與西海子、通惠河、北運河形成「四水相連」的格局,並建設水質淨化工程維持水體清澈。
秀麗的西海子是通州明珠。「在遼金元三代,海子指的就是小湖。」通州區文保部門相關負責人說,建燃燈塔時為增加塔基高度從旁取土,形成大坑,存水成湖,即為西海子。新中國成立後,明代思想家李卓吾先生墓遷修於此,再加上周邊紫清宮、大成殿、寶通銀號、靜安寺等星羅棋布的運河文物,更為公園增添文脈。
公園承載著厚重歷史,也是很多通州人最溫馨的回憶。冬天,冰層厚實,西海子就成了「冰場」;夏天,綠柳環湖,建起了京郊第一座水上世界。公園日接待遊客3000多人次,年平均接待遊客量達120萬人次。
此前,西海子公園面積僅210畝,為了給市民提供更多的綠色空間將擴大至332畝。今年底,西海子公園將完成主體建設工作,明年春天二期亮相。
來源 北京晚報
記者 朱松梅
流程編輯 王夢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