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社交媒體的崛起,改變了傳統的新聞生產與傳播方式,加劇了報社、電視臺等傳統新聞組織的衰落。越來越多的閱聽人從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體上獲取新聞資訊,越來越多的新聞組織也開設微博、微信帳號。在這個變局之下,新聞活動發生了巨大變化。
本文聚焦於社交媒體上的新聞分享行為,希望以此來展現當代新聞傳播方式的變革。在對300餘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後發現:通過社交媒體來獲取新聞、傳播新聞在年輕網民中已是普遍的事情。不過,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的報導,依然是傳統意義上受歡迎的新聞——內容新奇有趣,情感積極。
不過,社交平臺或公開或封閉的屬性、難以區分的好友關係,都對用戶的新聞分享行為產生影響。
關鍵詞:社交媒體,新聞分享,微信
社交媒體(social media)已成為網際網路世界重要的一環,使用者眾多。人們利用它進行娛樂、社交,獲取信息及參與公共活動,產生了重大影響。
2015年4月,GWI針對社交媒體用戶發布了報告,數據顯示,每個網民平均擁有5個社交媒體帳號,活躍平臺3個,他們每天在其中花費的時間約為2小時。 騰訊微信2015年9月的平均日登陸用戶達到5.7億。
社交媒體的普及,提供了新聞傳播的新渠道。新聞組織和從業者紛紛在社交媒體上開設帳號,不間斷推送新聞,極大增加了自己的受眾。
社交媒體的普及,改變了閱聽人和新聞媒體的關係。不再是由媒體到閱聽人的單向傳播,不再是被動獲取新聞,閱聽人可以更主動地選擇新聞、評論新聞、傳播新聞。據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發布的《2015年網際網路輿情分析報告》,在中國,報紙、雜誌和電視等傳統媒體的議程設置能力進一步下降,「兩微一端」(微博、微信和移動客戶端)已成為人們了解新聞時事的第一信息源,微信已成為社會輿論的新引擎。 可以說,了解閱聽人在社交媒體上的新聞使用行為意義重大。
每天都有新聞成為社交媒體上的熱點話題,被關注和分享是成為熱點的必要前提,如果新聞組織想要不斷增強自己在社交媒體上的影響力,就必須知道什麼樣的新聞會受到用戶青睞。
社交媒體上的用戶以中青年為主,相關調查顯示,86.2%的微信用戶年齡在16-35歲之間, 新浪微博72%的月活躍用戶年齡在19-35歲之間。 凱度集團(Kantar)發布的《2016中國社交媒體影響報告》認為,51.2%的社交媒體用戶年齡在21-30歲之間。
因此,本文以上海大學生群體為研究對象,用實證主義的方法,調查中國社交媒體上新聞分享的基本情況,並對影響新聞分享的因素進行探討。希望本研究有助於讀者了解新聞使用行為的最新情況。
一、 文獻綜述
web2.0代表了一種參與式的文化,網際網路提供平臺,用戶協作以進行內容生產與傳播。社交媒體是web2.0的代表,它不僅有助於維持現有的人際網絡,還能幫助用戶結識新朋友。儘管社交媒體特點各異,但一般來說,用戶都能在上邊瀏覽、發布、轉發和評論信息。
(一) 社交媒體
社交媒體,是允許用戶互相聯繫、溝通和分享信息的媒介或網站, 它是社交網站(social network sites)和即時通訊(instant messaging)的融合體,是基於web2.0的交互式媒體的總稱。
社交網站允許用戶在封閉的系統內建立個人主頁,並同他人的主頁建立聯繫,社交網站可以清楚地展示用戶的社交網絡。 由於社交網站的不同,個人主頁也分為公開和半公開兩類。公開的個人主頁可以通過搜尋引擎為陌生人瀏覽,如新浪微博;半公開的個人主頁則只有好友才能看見,如微信朋友圈。也有的社交網站可以由用戶決定是否公開,允許陌生人瀏覽,如QQ空間。
用戶在加入社交網站後,會和其他用戶建立聯繫,形成關係。社交網站上的關係分為好友和粉絲兩類,好友是雙向的聯繫,粉絲是單向的聯繫。這兩種關係代表了不同類型的社交網站。雙向聯繫是真實社交在網絡世界的延續,雙方彼此了解;單向聯繫是對他人的關注與追隨。
國內已有研究對即時通訊重視不足,而社交網站當下的發展趨勢是和即時通訊進行結合。並且,即時通訊的功能也在不斷增強,除了發送文字、圖片,進行視頻聊天外,還能發送其他應用的內容,如新聞、音樂、地理位置、紅包等。
鑑於即時通訊功能的重要性,本文沒有採用「社交網站」這個概念,而是使用了內涵更寬泛的「社交媒體」。它能囊括當下所有的此類應用,儘管新浪微博和微信差異巨大,但都可以說是社交媒體,而微信很難說是社交網站。
(二) 新聞分享
社交媒體是信息傳播的新渠道,藉助於彼此交錯的人際網絡,一些內容可以在很短時間內傳遍世界。新聞的擴散速度和廣度也發生很大變化,即便從來不關注報紙和電視的人,也可能從好友的分享中獲知最近的新聞動態。
本文所研究的新聞分享行為,都是附帶了新聞原文的連結,也就是說,分享的新聞是完整且未經改動的。在社交媒體上,經過言語組織然後被複述的新聞,不在本文研究範圍之內,而這正是傳統的新聞分享方式。
人們在社交媒體上獲取新聞的途徑包括以下幾種:關注新聞組織或新聞工作者的帳號;前往新聞組織或新聞工作者的主頁;好友向自己發送;瀏覽社交媒體時偶遇好友分享的新聞。
(三) 影響新聞分享的因素
社交媒體上的新聞分享行為表現出很大的差異性。有些用戶每天都在分享新聞,而有些人從不分享。新聞組織每天都在社交媒體上發布數量眾多的新聞,但只有某幾條才能獲得更多分享。針對這些情況,學者從不同的視角出發,對影響新聞分享的因素進行了探討。
1. 個體因素
一些學者認為,應該從用戶的個人特質出發,解釋其分享行為。Weeks和Holbert(2013)以是否接收新聞和關註記者、新聞組織來預測人們的分享行為。Lee和Ma(2012)以使用滿足理論為框架,並考慮了先前經驗的影響。 Bobkowski(2015)發現,意見領袖會分享更多的新聞。
(1) 使用與滿足
使用與滿足理論從心理需要和社會滿足的角度來解釋閱聽人的媒介使用行為,包括選擇特定媒介和內容,以及隨後的態度與行為。該理論認為,閱聽人選擇媒介或內容,都是希望自己的需要能夠獲得某種滿足。無論需要是否得到滿足,都會影響到閱聽人之後的行為。
Lin、Salwen和Abdulla(2005)認為,在線新聞能滿足人們娛樂、人際交往、信息尋求和學習的需要。 Park、Kee和Valenzuela(2009)把用戶使用社交網站而獲得的滿足分為四類:信息獲取、娛樂、社交和地位獲取。 2011年,《紐約時報》和Latitude Research合作,對人們進行在線分享的原因進行了研究。在對2500位中度及重度分享者進行實證調查後發現,他們的動機包括向他人傳遞有價值(94%)和有趣(49%)的內容、向他人表明自己關心的議題(84%)、維持並發展人際關係(78%)、介入外在世界以實現自我(69%)和向他人展示自我(68%)。
綜合以往研究,本文把用戶分享新聞的需要分為信息尋求與傳播、娛樂、社交,自我表達與地位追求五類。
(2)自我呈現
自我呈現理論經常被用於社交媒體研究,它是指用戶在有意識地建構並維持自己認為的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該理論是戈夫曼(1959)在《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現》一書中提出的。自我呈現最初只適用於面對面的互動之中,但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網絡世界成為重要的人類活動場所,人們開始重視並努力打造自己在線上的形象。
Boyd等人(2007)認為,在對社交網站進行研究時,學者可以檢視自我呈現、印象管理以及友誼維護的過程。Park等人(2014)發現,對印象管理的關注是影響Facebook使用頻率的重要因素,重視印象管理的大學生,更多地使用了Facebook。Smith和sanderson(2015)研究了27位運動員在Instagram上自我呈現的方式及差異。
和使用與滿足理論類似,自我呈現也認為人們的行為是有特定意圖的。不過,使用與滿足理論更關注人們做了什麼,而自我呈現還關注人們沒做什麼。在社交媒體上建構並維持形象,除了要發布和分享一些內容外,還要摒棄一些內容。
2. 外在因素
人的行為是內、外條件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除了從用戶的個人特質出發,也有學者以媒介特徵(Kim 2015)和新聞特徵(Kim 2015;Bobkowski 2015)為影響因素,解釋新聞分享行為。
(1) 媒介特徵
社交媒體內涵豐富,不同平臺之間差別較大。新浪微博和微信代表了中國社交媒體的兩種類型。新浪微博的用戶關係可以是單向的,無需互相確認,關注者可以為陌生人,數量從0到千萬不等,名人更是一呼百應。此類社交媒體以媒體功能為主,兼具社交功能,以一對多的大眾傳播為主,公開性強。微信的用戶關係是雙向的,好友主要是熟人,數量多在200人以內。此類社交媒體以社交功能為主,兼具媒體功能,以一對一的人際傳播為主,私密性強。
陳永東(2013)認為,微博的傳媒屬性更強,與社交屬性的比例約為7:3,微信則反之,社交屬性更強,與傳媒屬性的比例約為7:3。 此外,微博的社交網絡是熟人與陌生人的交匯,更為開放,互動範圍更廣,與陌生人進行交流的可能更高;微信的社交網絡上熟人居多,相對封閉,互動範圍相對狹小,多發生在家人、朋友之間。在微博分享新聞時,可以保留上一個人的評論,有利於不同觀點的交鋒與對話,這種對話又能增加新聞的分享;微信沒有這種功能。
(2) 新聞特徵
從內容到字數,從情感傾向到敘事手法,諸多特徵影響著新聞在網絡空間的流傳度,學者也對這些特徵進行了歸類與考察。
Boczkowski和Mitchelstein(2012)對CNN、USA Today和Washington post三家新聞組織的網站進行了調查,發現被用戶通過電子郵件分享最多的新聞是內容無爭議的,多與政治無關。 Berger和Milkman(2012)以《紐約時報》發布的新聞為研究對象,考察了哪些特徵會影響社交媒體用戶的分享。結果表明,用戶更青睞積極、正面的新聞,能高度喚起情感的新聞也會得到更多的分享。
綜合上述研究,本文把新聞特徵分為篇幅長短、信息實用性、新奇有趣、情感喚起、情緒價向五個維度。關於篇幅長短,本文將文字新聞分為1000字以內、1000字以上兩個層次。信息實用性是指獲取了有價值的資訊。新奇有趣是指內容罕見、給人歡樂。情感喚起是指喚起了用戶的某種情感,多是帶來了感動。情緒價向是指新聞內容為正面或負面。
二、 研究問題與假設
本文希望了解,中國網民在社交媒體上新聞分享的現狀,並嘗試解答,影響新聞分享的因素有哪些;在渠道優勢消失的情況下,傳媒組織如何讓新聞快速傳播、到達受眾。具體來說,研究問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 社交媒體上新聞分享行為的基本狀況
在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式微的年代,網際網路已成為人們獲取新聞的重要渠道,但具體是網際網路世界中的哪一部分更受用戶青睞?傳統門戶網站,聚合型新聞APP,還是更加多元化的社交應用。社交媒體是否已成為獲取新聞的主要渠道,用戶主要以何種形式分享新聞。
(二) 影響人們新聞分享行為的因素
從理論上來說,社交媒體上發布的新聞可以到達無限多的受眾,但由於這個渠道不受控制,並非所有新聞產品都能得到有效傳播。因此,編輯們必須找到適宜網際網路環境的新聞,從主題到形式,都要有所考慮。以《紐約時報》為例,他們的數據科學團隊使用機器算法,來決定把哪些新聞發布在Facebook上。
從新聞本身來講,哪些特質的作品更受中國社交媒體的歡迎?為了更準確地回答這個問題,了解用戶分享新聞的動機也是必要的。
三、 研究設計
本文以 「問卷星」為平臺,選擇上海地區18至30歲的在校大學生和畢業生為目標群體,採取問卷調查的方法,了解社交媒體上新聞分享的基本情況。
調查者選擇網際網路作為渠道進行問捲髮送。在問卷正式發放前,選取了經濟學、日語、化學等專業的三位大學生進行前測,並根據他們的意見對選項順序、語句措辭進行了修改。而後,以微信群、微信朋友圈、QQ群、郵件等方式進行了問捲髮放。最後,共收回有效問卷344份。運用SPSS20對該問卷進行可靠性分析,所得Alpha係數為0.936,所獲數據具備參考價值。
四、 數據分析
在問卷中,調查者詢問了上海大學生群體的社交媒體使用情況,包括是否使用社交媒體、當前最主要的社交媒體以及社交媒體使用經驗。針對新聞分享這一使用行為,詢問了新聞獲取渠道、分享方式、新聞特質等方面的信息。
以下內容為本次問卷調查的結果。
(一) 被調查者基本信息
1. 性別與年齡結構
本次調查共獲取344份有效問卷,即有344位被調查者。其中,男性146人(42.44%),女性198人(57.56%)。年齡為18至25歲的共有252人,佔比73.26%。
2. 學歷結構
被調查者中,最高學歷為大學本科的有173人(50.29%),為碩士研究生的有151人(43.9%)。所學專業包括文學、歷史、語言、物理、機械自動化、微電子、計算機、生命科學、法學等多類學科,此外,調查者嚴格控制了就讀於新聞傳播專業的被調查者的數目。
3. 工作狀況
被調查者中,在讀學生有161人(46.8%),已經工作的有158人(45.93%)。
本次調查的對象主要集中為高學歷人群,且地域局限於上海,並不能反映中國網民的全貌。但是,由於被調查者性別比例、學歷結構、工作狀況分布均衡,就讀學校、專業分散,因此,此次調查的結果可以視為是對上海大學生社交媒體上新聞分享行為現狀的真實反映,並對以後更大範圍的調查提供借鑑。
(責編:溫靜、趙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