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的一番言論又登上了微博熱搜榜。他表示,我國新冠第二波疫情是必然的。而在9月18日的中關村論壇的平行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同樣強調了我國疫情二次爆發的可能性。
縱觀全球,新冠的第二波疫情正在加速到來。6月15日,美國傳染病專家、範德堡大學醫學院威廉·沙夫納教授表示美國第二波新冠疫情已經開始。7月25日,德國東部薩克森州州長麥可·克雷奇默警告說,德國第二波新冠病毒疫情已經爆發。4天前,英國首相詹森稱英國正迎來第二波新冠疫情。
儘管全球科研工作者都在為疫苗研發做努力,但仍傳來不好的臨床試驗消息。對於那些新冠病毒感染者,已有多項研究發現,他們在遭受新冠病毒的折磨後,同時也受到了持久性的傷害。
在新冠疫情大流行的最初幾個月中,隨著政府努力通過實施封鎖措施來阻止疫情蔓延,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治療或預防感染上。臨床醫生們很清楚,病毒感染可能會導致慢性疾病,並且造成多器官損傷(見圖1)。馬裡蘭州貝塞斯達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的免疫學家海倫·蘇說:「起初,一切都很緊急,現在我們意識到可能還有更多問題,絕對需要長期研究。」
圖1 新冠病毒感染導致多個器官特異性臨床表現
新冠感染,肺系統首當其衝
到目前為止,肺系統是新冠感染最常見的器官系統,研究發現SARS-CoV-2感染造成長久傷害最明顯的地方是在肺部,因為SARS-CoV-2感染開始時是導致呼吸道感染。一些回顧性研究一致報導了SARS-CoV-2感染患者的肺部表現,包括咳嗽、呼吸急促、分泌痰液、呼吸衰竭和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其中咳嗽、咳痰是肺部感染的典型症狀,而患有嚴重肺炎的SARS-CoV-2感染患者可惡化並發展為危及生命的急性呼吸衰竭和ARDS。8月在medRxiv上發布的一項研究對SARS-CoV-2感染住院患者進行了追蹤,發現即使出院一個月後,仍有70%以上的人報告有呼吸急促,而13.5%的患者在家中仍使用氧氣。
來自其他冠狀病毒感染者的證據表明,這種肺損傷將持續一段時間,2月發表的研究記錄了由SARS-CoV-1引起的SARS的長期肺損傷。在2003年至2018年之間,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張培勳及其團隊成員追蹤了71例因SARS住院患者的健康狀況,發現他們即使在15年之後,仍有4.6%的肺部可見病變,38%的擴散能力降低,這意味著他們的肺部在將氧氣轉移到血液中以及從血液中去除二氧化碳方面能力很差(見圖2)。
圖2 肺CT掃描病灶面積百分比變化趨勢。(a:肺CT損傷百分比變化。b:CT上肺損傷百分比變化的氣泡圖與線性回歸)
眾所周知,SARS-CoV-2的進入靶點是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受體,而ACE-2受體在Ⅰ、Ⅱ型肺泡細胞和氣道上皮細胞中表達。病毒可通過細胞介導的內吞作用進入這些細胞,並啟動一系列促炎細胞因子,如白細胞介素(IL)-1β、IL-6和腫瘤壞死因子(TNF)。當SARS-CoV-2與ACE-2受體結合時,ACE-2的表達降低。有趣的是,SARS-CoV-1和SARS-CoV-2結合了同一個ACE-2受體;然而,SARS-CoV-2與這個受體的親和力是SARS-CoV-1的10~20倍,這也是新冠病毒感染肺損傷的可能機制。
胃腸道併發症或先於呼吸系統
雖然呼吸系統症狀佔主導地位,但也有人描述了由SARS-CoV-2感染引起的胃腸道(GI)併發症,甚至可能先於呼吸道症狀,SARS-CoV-2感染引起的最常見胃腸道表現主要包括噁心、嘔吐、腹瀉和腹痛。在一項對住院COVID-19患者的回顧性研究(n = 138)中,10%的患者出現噁心和腹瀉症狀,腹痛和嘔吐分別佔5%和3%。值得注意的是,10%的患者在出現呼吸系統症狀前1 ~2天出現噁心和腹瀉,這提示胃腸道症狀可能是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的初始臨床表現之一。由於在感染患者的糞便標本中發現了SARS-CoV-2 RNA,糞便-口腔途徑被認為是胃腸道感染SARS-CoV-2的潛在機制。
肝損傷或與COVID-19疾病嚴重程度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