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辛棄疾在《破陣子》寫道:「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古人對於去世後的事情十分看重,很多人忙碌一生只為「青史留名」。而在階級分明的封建社會中,古人開始在墓中加入隨葬品,以彰顯自己的身份地位。不過,隨葬物品並不全是奇珍異寶,有些完全是出於墓主人生前喜好因而陪葬,出現在墓中時,會讓人有些哭笑不得。
在古代,凡是有一定經濟能力的人都會將自己的墓室修建得儘量豪華,墓中往往會陪葬大量隨葬品。有些帝王甚至會陪葬大量侍從甚至宮妃。當然,除卻那些滅絕人性的殉葬制度,大部分出土的陪葬品還是有其積極意義。在史學家探究歷史的進程中,它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
▲漢墓隨葬品
01
最早的隨葬品多是生活用品,如工具、家畜等。隨著社會生產力上升和階級分化,奢侈品進入隨葬品行列,貨幣也是隨葬品中十分常見的一種,比如殷墟墓中就出土了七千多枚海貝,金屬貨幣出現後更是王侯墓中的必備品。其他如金銀玉器、綾羅綢緞等按照墓主人品階不同,陪葬數量也各不相同。若是墓主人有宗教信仰,往往還會陪葬宗教相關物品,如僧服、道袍等等。有意思的是,漢墓中還會有「買地券」,象徵著墓主對這塊土地的所有權。
隨葬品因時代不同而各有特點,也會因墓主人個人喜好而有一些獨特的物品。例如若墓主人好吃的話,也會在墓穴內放上食物,如西漢中山靖王墓中就出土了幾大陶缸酒。最著名的要數馬王堆漢墓中辛追的墓穴,其中有著牛肉、狗肉、梅花鹿肉等珍貴食材。而據專家檢驗,辛追體內有138顆甜瓜籽,是因吃甜瓜引起膽絞痛,最終痙攣而死,妥妥是一枚吃貨了。
▲辛追蠟像
02
隨葬品中最常見的食物當屬雞蛋,古時雞蛋也不是誰都能吃得起的。當時雞並不是一種十分常見的家禽,只有貴族家中才有能力飼養。由於技術限制,專門負責生蛋的雞數量更是極少,所以只有貴族才能夠奢侈地陪葬雞蛋。
最早發現雞蛋的是黃金灣遺址,那個墓中只有一個雞蛋。受當時環境影響,雞蛋沒能完整保存下來,令人痛心。據記載考古學家並未用手觸摸,只是用羽毛輕掃了一下蛋殼就破碎了。此後在山西、河南、重慶等地,都有考古人員在墓穴中發現雞蛋。時間最久遠的古代雞蛋當屬出土於江蘇的,距今2800多年前的一座西周古墓中的一壇雞蛋。
▲江蘇西周古墓中的雞蛋
03
1993年3月,科學家們在發掘河北省宣化市一座遼代大墓時,更是在其中發現了一桌豐盛的飯菜,包括葡萄、酒、板慄以及精緻的餐具。這對於研究遼代飲食文化有著重要意義,有趣的是在這桌食物中也有著雞蛋存在。這讓考古人員有些哭笑不得。
發現隨葬品是好事,畢竟每一件隨葬品都已經是「文物」級別,有著獨特的歷史意義。但考古人員表示最怕在古墓發現雞蛋,因為碰都碰不得。書籍、絲綢等因千年時間而變得鬆脆,若突然有大量氧氣湧入很容易化為飛灰,雞蛋則已經是「化石」了,甚至不需要任何外部幹擾,本身就有化為飛灰之勢。因此考古工作中見到雞蛋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
▲遼代大墓中的一桌飯菜
那麼,雞蛋為什麼這麼容易破碎呢?這是因為蛋殼成分主要是碳酸鈣,經過幾百年、幾千年複雜變化,這種無機物的穩定程度很低,非常容易變成粉末。而其中的蛋清和蛋黃都有有機物,經過如此漫長的時間早已被分解完畢,連「臭雞蛋」都沒了,只剩下一個空殼子,所以十分容易被破壞。古墓中能夠出土未破碎的雞蛋已經是難事,一旦發現就要立刻送到實驗室妥善保存,以保護文物。
為什麼有人想要陪葬雞蛋呢?一方面就像上面提到的遼代墓主一樣是因為生前愛吃,死後希望可以再次吃到;另一方面雞蛋可以孵化出小雞,也象徵著子孫後代生生不息。目前科學家已經發掘出了五罐雞蛋,不過這些雞蛋大多沒有被取出,而是依舊和罐子存放在一起,這樣才能將雞蛋保存完整。
▲古墓中出土的陶罐
結語
王充在《論衡》中曾說:「人死如燈滅,好似湯潑雪。」其實正如王充所言,人去世後就不會和這個世界產生聯繫了,無論陪葬了什麼物品都不會和墓主人自身產生關係了,大多數只會便宜了盜墓賊。所以我們現在更加提倡「活在當下」,踏踏實實做好現在的事情,比臨死之前寄託願望要有用得多。
參考資料:
《破陣子》
《論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