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來和大家聊聊日本錢幣發展史。眾所周知,日本的發展史與我國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自然日本貨幣亦是一樣。廢話不多說,接下來,我們進入正題。
據小編所了解的資料顯示,日本的貨幣的源流是來自中國古代的圓形方孔錢,最早可追溯到秦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北部。開始使用圓形方孔的「半兩錢」。大家是否還記得當時有個叫徐福的方士,帶著3000童男童女自山東沿海東渡的故事。沒錯,當時徐福將秦代的文化帶到了韓國日本等國家,貨幣交易的文化也不例外。到了中國唐代,日本的律令政府(朝廷)積極的採用唐朝的文化制度,貨幣也是使用的唐朝的「開元通寶」銅製同時開始發行「和同開珎」。當時的日本人對貨幣還不是很熟識。朝廷開始強制使用貨幣,而把貨幣儲蓄與官位聯繫起來的這種方法,也起到了促進貨幣在日本流通的作用。
到了元明天皇於和銅元年(708)鑄造了銀和銅兩種「和同開珎」,接著製造了皇朝十二錢,但是在京畿外流通不廣泛。由於銅供給不足,貨幣製造在10世紀中期就廢止了。這樣的皇朝錢上的字體不工整且粗糙。通貨的價值和信用也開始急速下降。百姓都不再繼續使用。到10世紀末時,朝廷勢力衰弱,皇朝錢也停止了鑄造。
皇朝錢停止發行以後,到平安時代以後(12世紀左右),日本因為國內經濟的活躍貨幣的需求也開始提高。和中國,朝鮮等國的貿易流入了很多種類的貨幣(主要是宋錢),稱之為「渡來錢」,從那以後一直使用,這種狀態到江戶時代初期才結束。
室町時代中期以後(14-17世紀),明朝的貨幣大量流入。民間的私自鑄錢也開始多了起來。私鑄錢的鑄造方法很落後,和中國貨幣的質量相比品質很劣質。稱這種錢為「惡錢」。所以到15世紀以後,民間開始拒絕收取這種「惡錢」。如此就出現了撰錢的現象。幕府和大名領主也進行規制,但是效果不大。
戰國時代中期(16世紀左右)。因為需要購買火槍需要支付高額的貨幣資金的背景下。各個地方的大名大力的開採金銀。所以出現了很多金銀為主的貨幣。
近世是統一貨幣制確立的時代。戰國時代結束後,取得了全國統治權的豐臣秀吉接受了天正大判(大型橢圓形金,銀幣),小判(小型金,銀),文祿通寶等,之後的德川幕府更將其加以完備。到了明治時代,按照元錢釐的10進法形成了新的貨幣制度。而下圖便是小編見到的一枚明治三十年的一圓日幣。
錢幣其正面圖案為環繞的珠圈和設計獨特的小太陽圖案,兩側為呈弧形排列的櫻花枝葉,中間的文字為漢字「一圓」,下面是綢帶紮成的同心結;背面的圖案為「飛龍戲珠」,周邊的文字有「大日本」和「明治三十年」字樣。
此銀元是近代流入我國外國銀元中較為常見的一個品種,因幣面有飛龍圖案,故俗稱為日本龍洋。日本初鑄銀元,其意是驅逐當時在日本大肆橫行的本洋(雙柱)、鷹洋,統一貨幣。由於頭版的龍銀鑄量少,人們一時不能接受,結果這場銀元戰是以日本龍洋的大敗而終。明治七年到明治三十年,日本仿照西方當時的風氣,實行金本位制,發行了多種面值的金幣,次年停鑄銀元。此項措施引起日本人的巨大恐慌,紛紛拋售銀元,套購黃金。為了防止人們用龍洋到日本國內套換黃金,日本政府準備將手頭上約2百萬枚銷往中國、臺灣、朝鮮等地。日本貿易銀元,共有三種版式,但是以明治三年到明治三十年的銀元最好,成色96.3%--98%,所以這個時間段的錢幣在現在拍賣價格最高,一般都是數十萬到上百萬。
以上便是小編對日本貨幣的有限了解,如有建議的小夥伴,可在評論區留言,小編看到即會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