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加強制度建設 切實提高教師隊伍治理效能

2020-12-25 中國教育新聞網

10月28日至31日召開的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是我們黨歷史上第一次用一次中央全會專門研究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問題的重要會議,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全面深刻地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制度體系的優越性,進一步堅定了全黨全國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制度體系的信心,為確保國家發展始終沿著正確的航道前行提供了堅實的思想和制度保障。《決定》涵蓋了治國理政的方方面面,在教育方面,《決定》提出要「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和建設教育強國提供了根本遵循。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我國現有各級各類專任教師超過1670萬人,正是這支隊伍支撐起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要把這支隊伍建設成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的隊伍,就必須全面認真地貫徹落實好四中全會精神,大力加強制度建設,加快推進教師隊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狠抓學習領會,深刻認識教師隊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性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的召開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強烈的歷史擔當,充分反映了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全會審議通過的《決定》 擘畫了我國未來治理的藍圖,歸納概括了我國制度的13個優勢,提出了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之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而必須堅持和完善的13方面。教育治理是整個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隊伍治理則是教育治理的重要支撐。推進教師隊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特別注重從制度建設和制度優勢轉化兩個方面著手。

一方面要推進位度建設為事業發展提供根本保障。制度建設是關係各項事業發展的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的根本問題。教師隊伍建設是做人的工作,更需要加強制度建設把方向、聚合力、促發展、保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在去年9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概括為「九個堅持」,教師隊伍建設在其中居於重要地位。去年1月印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了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總體要求並進行了具體部署。可以說,新時代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頂層設計已經完成,四梁八柱已經搭建,現在工作的重點就是要根據四中全會精神的要求,做好精裝修,細化各項制度安排,通過系列政策舉措,進一步完善治理體系,推進教師隊伍治理在制度的軌道上健康前行。

另一方面要促進位度建設向治理效能提升轉化。緊密結合教師隊伍建設實際,圍繞中央關心、群眾關切、社會關注的問題進行研究和部署,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推進位度落實和治理能力建設,把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為治理效能。加強教師隊伍黨的建設和師德師風建設、著力提升教師隊伍素質、切實完善教師管理與待遇保障、聚合各方面關心和支持教師隊伍建設的力量,把教師隊伍建設的各項制度整合為科學的治理體系,使制度建設真正化為治理效能,不斷提高治理能力,努力建設好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

狠抓尊師風尚,進一步提升教師職業的吸引力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要不斷提高教師待遇,要讓教師職業成為受人尊重、令人羨慕的職業,要為廣大教師教書育人創設良好環境,使其能夠安心從教、熱心從教、舒心從教、靜心從教。今年9月10日是第35個教師節,當天上午,習近平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同志親切接見了參加「慶祝2019年教師節暨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表彰大會」參會代表,並與大家合影留念。9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籤署主席令,授予於漪、衛興華、高銘暄等3人「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並於9月29日親自向他們頒發「人民教育家」獎章。這一系列活動,是黨和國家禮待廣大人民教師的生動體現,不僅極大鼓舞和激勵了廣大教師以及教育工作者,更為弘揚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樹立了典範。

目前,從工資待遇看,全口徑教師的工資收入已由改革開放之初在國民經濟各行業倒數第三的排位,提升到了在全國19大行業類別中第7的排位,教師平均工資收入實現了連年增長。去年,國務院辦公廳專門印發文件,明確了義務教育教師與公務員工資收入的比較口徑,要求基本工資調標向義務教育教師傾斜,全力保障教師的工資待遇。提升教師工資收入水平,是營造全社會尊師風尚的基礎性工作,對於提升教師職業吸引力具有重要作用。為此,在加強教師隊伍制度建設、完善教師隊伍治理體系的進程中,必須進一步加大對教師工資待遇的保障力度,廣為宣傳和表彰那些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而默默奉獻的人民教師,切實使教師的政治地位、社會地位和職業地位得到有效提升。

狠抓師德師風,建設一支品德過硬的「築夢人」隊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做好教師,就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紮實學識、仁愛之心,努力成為學生錘鍊品格、學習知識、創新思維、奉獻祖國的引路人,幫助學生築夢、追夢、圓夢。

做學生的築夢人,首先要求教師自身的素質要過硬。因此,推進教師隊伍建設,必須把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素質的第一標準。一方面要加強教育培養,另一方面則要加強管理,從而實現「築夢人」隊伍的品德過硬。要認真貫徹落實好《關於進一步加強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見》,在做好正面引領的同時,進一步嚴格底線要求,切實把新時代高校、中小學、幼兒園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的各項要求融入教師管理各環節,貫穿到日常教育教學管理各方面。要把各地落實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的情況作為教育督導的重要內容納入教育督導指標體系,推動各地和各有關學校嚴肅查處師德失範行為,並對在工作中失職失責、態度敷衍的地方和學校予以嚴肅追責。要通過正反兩方面發力,切實建設好品德過硬的「築夢人」隊伍,幫助一代又一代年輕人都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能量。

狠抓源頭建設,大力推進教師教育的改革與振興

教師教育是教師隊伍建設的源頭活水,具有先導性、關鍵性、基礎性的作用。根據最新統計,全國現有培養師範生的高校共605所,其中,師範院校199所,培養師範生的非師範院校406所。從在校生結構來看,全國在校師範生共有236.46萬人,師範院校和非師範院校在校師範生分別為119.9萬人、116.6萬人,從培養規模看,基本上形成了師範院校與非師範院校共同舉辦教師教育的格局。

必須指出的是,在教師教育改革和轉型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諸如原有的師範教育體系有所削弱,師範生培養質量亟待提升,師範生培養結構有待優化,政府、高校、中小學校「三位一體」的育人模式尚未完全落地等一些問題。加強新時代教師隊伍的改革建設,要求我們必須深入推進教師教育的綜合改革和優質發展。中央4號文件專門拿出兩條對教師培養改革問題進行了闡述,提出要進一步完善以師範院校為主體、高水平非師範院校參與的中國特色師範教育體系。作為貫徹落實4號文件的重要舉措,去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門專門出臺了《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從加強教師教育的源頭建設出發,就制度層面要重點推進的工作任務作出了部署,明確提出要研製出臺師範院校建設標準和師範類專業辦學標準,並在此基礎上開展師範類專業認證,重點建設好一批起示範引領作用的師範教育基地,提高師範專業生均撥款標準以提升師範教育保障水平,推動一批一流綜合性高校參與舉辦師範教育,通過多措並舉,大力推進師教育的改革和振興,為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的教師隊伍奠定堅實的基礎。

狠抓綜合改革,切實提高教師隊伍治理效能

良好的治理體系是人才脫穎而出、幹事創業的根本制度保證。推進教師隊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必須堅持問題導向,著眼於制度建設和治理效能提升。從總體上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師隊伍的建設改革一路前行、成績斐然。但在新時代,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教師隊伍的治理還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教師編制管理彈性不足,現行生師比標準不能很好適應實際需求,教師資格證考試制度帶來的教師教育應試化傾向,一些地方和領域教師入職門檻偏低、教師招聘工作中部門職責劃分不合理,教師職業的退出機制尚未建立,教師職業崗位初中高級結構比例設置滯後,一些地方教師職稱評審難職業發展空間小,一些教師存在職業倦怠感,等等。

面對這些問題,必須按照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狠抓並深化教師隊伍建設的綜合改革,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切實加強制度建設,大力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提升教師隊伍治理效能。

一是要創新和規範教師編制管理。充分考慮新型城鎮化、全面二孩政策及高考改革等新情況,做好編制的科學核定、統籌考慮、盤活存量、優化結構工作。落實好城鄉統一的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推進「縣管校聘」改革,優化教師資源配置,加大教職工編制的統籌和跨區域調整力度。

二是要深化教師職稱和考核評價制度改革。深化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完善評聘機制,明晰部門職責。建立並完善以業績和能力為導向的考核評價制度。調整中小學教師崗位結構比例,擴大教師職業發展空間。重視相關政策向農村和艱苦邊遠地區的傾斜,服務好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三是要進一步完善教師準入和招聘制度。不斷推進教師資格證書制度的完善,科學合理設置考試科目,改革考試內容和方法,逐步將修習教師教育課程、參加教育教學實踐作為必要條件。嚴格教師職業準入標準,適時適度提高入職門檻。制定符合教育行業特點的中小學、幼兒園教師招聘辦法。

四是要切實減輕中小學教師的負擔。今年教師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深改委第十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進一步營造教育教學良好環境的若干意見》,就為中小學教師減負做出頂層部署。做好教師減負工作是教育治理的題中之義,也是檢驗教師隊伍治理能力的重要指標。為此,必須明確減負的主體責任,實行目錄清單管理,規範涉及學校和教師的各類檢查、考核、評比、填表及各類社會性事務,清理與中小學教師開展教育教學無關的各類活動,努力為中小學教師創設更為清靜的工作環境,使他們能夠更好地履行黨和國家所賦予的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職責和使命。

(作者分別系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巡視員、華東理工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

《中國教師報》2019年11月27日第15版 

相關焦點

  • 我省深化教育改革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來源:遼寧日報  收入分配激勵機制更加完善 職稱評定製度改革分類推進  切實保障教師待遇,職稱評定向農村教師傾斜,優秀教師、校長向農村學校、薄弱學校流動,高校教師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不斷提高……記者從省教育廳了解到,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工作,出臺一系列新舉措,在全國率先實施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全面加強我省教師隊伍建設並取得顯著成效。
  • 遼寧深化教育改革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原標題:收入分配激勵機制更加完善 職稱評定製度改革分類推進切實保障教師待遇,職稱評定向農村教師傾斜,優秀教師、校長向農村學校、薄弱學校流動,高校教師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不斷提高……記者從省教育廳了解到,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工作,出臺一系列新舉措,在全國率先實施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全面加強我省教師隊伍建設並取得顯著成效。
  • 教育部:外塑環境 內強素質 推動教師隊伍建設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再次,標本兼治,治「標」,就是要突出重點,嚴格清理規範與中小學教育教學無關事項;治「本」就是要協調好學校管理與教育教學的關係,提高專業水平。最後,共同治理,各級各部門、社會各界要形成合力,切實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  三是重點減哪些負。減負不等於沒有負擔,《教師法》等法律法規明確規定的,中小學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必須承擔的職業負擔,是正常、合理和必要的負擔。
  • 【陝西社科】加強法治建設 提升國家治理效能
    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點上,黨中央召開十九屆五中全會,重點研究「十四五」規劃問題,描繪國家未來發展藍圖,明確前進方向和奮鬥目標,對於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以下為座談會上西北政法大學汪世榮的交流發言。
  • 將制度優勢轉化為生態環境治理效能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環境治理系統工程建設,就是將生態文明制度落實到國家治理中的組織化、實體化和具體化,包括環境治理的領導體系、組織體系、機構體系、政策法規體系、資源要素體系等,其核心內容就是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黨的十八大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改革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要位置。
  • 陳麗萍:落實培訓三個效能,推進梧州教師隊伍建設
    「兩頭」即抓骨幹教師隊伍的培訓,育種子,通過實施名師名校長培養工程、骨幹教師校長培養工程和教師培訓團隊研修、培訓管理者培訓等項目,培育教師隊伍的種子教師;抓鄉村教師隊伍的培訓,促均衡,通過組織實施「鄉村教師春雨工程」、開展名師名校長送教下鄉巡迴講學活動、「雙師教學」試點項目等,確保國培項目貧困縣全覆蓋,實現教師隊伍建設的底部攻堅,精準幫扶農村教師提升教育教學水平,促進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
  • 關於加強幼兒園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
    教育部 中央編辦 財政部 人力資源社會部關於加強幼兒園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教師[2012]11號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國務院關於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國發〔2010〕41號)和《國務院關於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國發〔2012〕41號),大力加強幼兒園教師隊伍建設,現提出以下意見:一、明確幼兒園教師隊伍建設的目標。
  •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看攻堅行動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 | 奮進之筆我來...
    ■深化教師職稱和崗位管理制度改革。■推進幼兒園教師隊伍建設。■開展「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中央媒體神州行」活動,挖掘展示各地改革的好做法。■啟動《教師法》修訂工作,啟動幼兒園、小學、中學教師專業標準修訂工作,完善教師隊伍建設頂層制度。
  • 各地加強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創新舉措和做法
    教育規劃綱要頒布實施一年來,各地、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紮實推進教師隊伍建設各項改革舉措,取得積極進展,呈現出新氣象、新局面。   一、重點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   1.出臺政策文件,把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放在重中之重的戰略位置。
  • 兵團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助推教育改革發展
    記者從兵團教育局獲悉,今年以來,兵團教育系統緊緊圍繞新疆工作總目標,聚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持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助推教育改革發展,教師隊伍不斷壯大,整體結構和素質進一步優化提升。兵團堅持把教師隊伍思想政治建設放在首位,持續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強化師德師風建設,廣大教師的政治自覺進一步增強,教書育人、無私奉獻蔚然成風。校(園)長及教師專業素質能力全面提升。
  • 調研報告範文: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調研3篇
    二、主要做法近年來,按照中省市關於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推進教育均衡發展的相關要求,縣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立足自身、深挖潛力、改進機制,堅定不移推進「科教興涇」戰略,不斷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和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完善考評機制,激發教師隊伍活力。
  • 中國特色民主政治的制度優勢與治理效能
    新時代中國特色民主政治建設邁出重大步伐。新中國成立70餘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持續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背景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優勢與治理效能日益凸顯。
  • 加強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法治保障
    但有的地方和高校對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重視不夠、思政課教師選配和培養工作存在短板,體制機制有待完善,評價和支持體系有待健全,質量和水平有待全面提升,需要進一步加強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法治保障、制度設計。2.問:《規定》出臺的主要依據是什麼?
  • 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市委人大工作會議召開……
    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史立軍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為我們深刻認識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斷加強人大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 婁勤儉:把法規建立起來的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治理效能
    5月6日至7日,省人大常委會召開全省設區市人大立法工作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重要思想,落實省委人大工作會議精神,研究部署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地方立法工作,更好發揮立法在推進省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作用。
  • 教育部組織第三方監測評估顯示: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成效顯著 | 特別關注
    報告顯示,高校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2020年全國平均超過80%,9個監測省份師範生生均經費2019年比2018年提高了7.4%,教師職業吸引力明顯增強、報考教師資格證書考試人數2019年比2018年增長38.5%,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成效顯著。 據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於發友介紹,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成效顯著,主要表現在6個方面。
  •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
    教師管理體制機制科學高效,實現教師隊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教師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慧等新技術變革,積極有效開展教育教學。尊師重教蔚然成風,廣大教師在崗位上有幸福感、事業上有成就感、社會上有榮譽感,教師成為讓人羨慕的職業。二、著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質,全面加強師德師風建設5.加強教師黨支部和黨員隊伍建設。
  • 巨野縣教體局實施三大工程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近年來,巨野縣教體局堅持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的重點,大力實施三大工程,切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為加快建設巨野教育強縣、促進巨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以提高教師隊伍素質為切入點,遵循著有目標、分層次、講實效的原則,精心安排培訓內容、設計培訓形式、以各鎮區中心校為單位推選參訓人員,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等多種形式對全縣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先後舉辦了巨野縣領軍教師培訓、巨野縣中小學校長能力提升培訓及巨野縣中小學兼職教研員培訓等專題培訓班。
  • 22教育熱點第7期 | 如何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
    一是明確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提出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方向,確立實現教師隊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目標。二是提升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師德素養。針對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實效性有待加強、師德建設長效機制不完善等問題,提出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培育弘揚高尚師德、強化師德考評落實等3條舉措,以強化黨對高校的政治領導,完善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組織管理體系,充分發揮高校黨委教師工作部在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和師德師風建設中的統籌作用。
  • 減輕中小學教師不合理工作負擔 提升治理效能
    為減輕中小學教師不合理工作負擔,11月25日,在教育部通氣會上,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中央深改委審核通過的《關於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進一步營造教育教學良好環境的若干意見》即將印發,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切實履行主體責任,統籌規範督查檢查評比考核、社會事務進校園、精簡相關報表填寫、抽調借用中小學教師等事宜,「確保對中小學的督查檢查評比考核事項在現有基礎上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