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留下的一些人在艱難地支撐,留下是因為他們熱愛這片土地,並且愛的頗為深沉
文/本刊記者 梁偉
走進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大廳,映入眼帘的是這麼一段話:「忍處惡劣的條件,啃食低矮的青草,提供濃鬱的乳汁,充當高原的船舶,不畏艱苦,忍辱負重,不計報酬,但求貢獻,這種犛牛精神正是我們科技工作者的追求。」這是第三任所長夏武平生前的至理名言,也是西北高原所秉承的「犛牛精神」。
2014年,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15周年。這些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不少經濟政策和人才政策,但擺在眼前的現實依舊,西部地區仍未擺脫「人才窪地」的困擾,這在科研院所顯得更為突出。項目不多、經費不足、待遇不高……一些人來了之後又選擇離開,因為氣候、因為環境、因為子女上學……而選擇留下的一些人則在艱難地支撐,留下是因為他們熱愛這片土地,並且愛的頗為深沉。
王洪倫 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
35歲的王洪倫是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員,也是這裡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
出生於山東的王洪倫是團隊中不多的外省人,煙臺大學畢業後報考研究生的時候,青海顯然不是他的第一選擇,他是被調劑過來的。2001年4月第一次來到這裡參加研究生考試的面試,雖然只呆了短短的兩天,留在腦海中的卻都不是美麗的回憶,風沙大,城市很舊,海拔有些高,發展很落後。
在北京讀完一年研究生後,第二年的7月,王洪倫正式走進了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幸運的是7月是青海最美麗的時節。「我剛來的第二天就安排我們開車去野外採樣,從西寧到貴德沿途100多公裡,翻了好幾座山,周圍的景色美極了,雪山、草原、羊群融為一體,就像一幅山水畫。中午我們去了當地的牧民家,他們非常熱情,宰羊喝酒把歌唱,這裡的一切對我來說都是不曾遇到過的,我一下子就改變了自己最初的看法。」王洪倫回憶說。而這一年,恰好是西北高原所建所40周年,王洪倫一邊準備著慶典活動,一邊把這些年來所裡的歷史好好「溫習」了一遍,這也讓他徹底融入到了這裡,他開始有了自己的目標和定位。
王洪倫說:「當時我的課題就是做白刺。白刺的分布面積廣,生態學價值大,有固沙的作用,即使在鹽鹼地也能生長,並能起到改善土壤的作用,在青海的產量尤其大,當時我主要是做這個白刺籽油,還有提取籽油後的有效化學成分,以及活性的篩選,從碩士一直做到了博士畢業。」
因為選擇了這個課題,王洪倫每年都要去一次野外,一呆就是半個月。開車繞柴達木盆地跑一圈,從南線到格爾木約800多公裡,再從北線趕回來,就是為了沿途採集樣本,這樣的生活在別人看來是相當乏味的,但是他卻感到頗為有趣。
這樣的生活一直持續到他博士畢業。2006年,王洪倫拿到了「院長獎」,畢業的時候,擺在他面前的選擇很多,可以去大城市,也可以回老家的藥廠,顯然,這些地方的待遇比起西高所來說,好太多了。但是就在那個關鍵時刻,西高所要引進博士。
「說實話,我喜歡搞科研,雖然當時待遇只有2000多,但是那樣的環境是我熟悉的,那樣的氛圍是我喜歡的,西高所是一個搞科研的地方,所以當時我沒有絲毫猶豫就選擇了留下。」王洪倫說。
毫無疑問,這樣的選擇對於熱愛科研的王洪倫來說是正確的,第二年,他就拿到副高職稱,成為所裡最年輕的一位,2008年成為研究生導師。又過了一年,公派留學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在國外學習的一年對他影響很大。他更加懂得了,科學是很嚴謹的,來不得半點虛假,任何科研成果是要經得起推敲的,科研工作者也需要良好的溝通和交流,要保證和學生的平等性,老師和學生之間沒有嚴格的等級性,面對學生提出的質疑首先要思考,而不是否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