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橘樹成林,而今樹莓滿園 碗東「柑橘村」變「樹莓村」

2020-12-23 農視網

「原來這裡成片都是柑橘樹,2015年一場冰雪災害,橘樹都被凍壞了,很多人放棄種橘子,改種樹莓了。」4月29日上午,記者來到柯城區溝溪鄉碗東村,看到幾個農戶正忙著在自家地裡採摘樹莓。

跟隨70歲的村民羅雲良走進他的樹莓地,只見他麻利地將一個麻袋掛到脖頸上,然後熟練地將一顆顆大大的樹莓摘下來放進袋子裡,不一會兒,麻袋掂起來已有些分量。「之前我一直種柑橘,最多時年產三四萬斤橘子,但經常賣不動。」看到村裡有人種樹莓一年收益上萬元,羅雲良坐不住了,他從山上挖來野生樹莓苗,種到2畝拋荒地上。2015年種下去的苗,今年已有不錯的收益。

「我從十天前開始摘果子,現在已經賺了三四千元。」羅雲良笑著告訴記者,樹莓的採摘期從四月下旬開始,大概持續一個月左右。碗東村的村民種樹莓,摘的都是綠果子,果子曬乾後可入藥,是不錯的中藥材,也有人收去做飲料和保健品。「現在每天都有人上門收購,乾果收購價每公斤240元。」

不遠處,羅雲良的弟弟羅雨良也正在自家地裡採摘樹莓,今年他們家種了1畝樹莓。「種樹莓比種柑橘簡單多了,平時不用專人打理,摘下曬乾就能賣錢,對我們這些幹不了重活的老年人來說,幹這活不累人。」羅雨良之前幾十年也一直種柑橘,現在徹底放棄不種了。他說,種柑橘太累,管理麻煩,收益也時好時壞。

碗東村村民主任巫志建相告,碗東村之前是個「柑橘村」,家家戶戶幾乎都種柑橘,多的農戶一年可摘10多萬斤柑橘,但冰凍災害以及不確定的市場行情,讓村民的想法慢慢轉變了。現在村裡種椪柑的人幾乎沒有了,還有少數人種些胡柚。2014年,村民巫世蓮種了七八畝樹莓,去年收益超過2萬元。這個消息不脛而走,激起了村民們的興趣,大夥自發種起了樹莓。

而今,碗東村的樹莓種植戶已逾百戶,幾乎佔了整個村225戶農戶的一半,種植面積達100多畝,成了遠近聞名的「樹莓村」。因為樹莓產業的興起,大片荒廢的柑橘林「蛻變」成了樹莓林,形成了另一道美麗風景。

「接下去,我們村準備引進樹莓新品種,進行規模化種植,幫助村民提高收入的同時,計劃與採摘遊結合起來,發展鄉村旅遊。」巫志建說,現在村裡的樹莓還是以曬乾收購做中藥材為主,待村裡的土地平整好,交通更加便利之後,碗東村將推動樹莓採摘遊,使之成為村裡的「金名片」。

相關焦點

  • 戴俊:要圓碗鋪村「土碗」變「金碗」的夢
    4月14日,武義縣大田鄉碗鋪村隨園負責人戴俊有些興奮地說。戴俊和妻子朱楊楓曾在北京、上海等地打拼了20餘年。故鄉是他和妻子經常的牽掛,家鄉的山山水水,經常縈繞在他夢中。而出生在大城市中的兩個女兒像很多同齡人一樣,韭菜、大麥分不清,不知道大米是從哪裡生長出來的,還以為土豆、紅薯,甚至竹筍是從樹上摘下來的。
  • 宕昌下付村:小小樹莓果拓寬農民增收路
    &nbsp&nbsp&nbsp&nbsp合作社負責人楊俊蘭是下付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全鎮惟一一位女支書,作風沷辣,快人快語,把全副身心投入到樹莓產業發展中。「我們村土地面積少,貧困面大,群眾增收門路不廣。為解決群眾增收難題,在鎮黨委政府支持下,引進試種樹莓,今年看來,取得了大豐收,堅定了我們的信心。」楊俊蘭說。
  • 曾經「爬坡不爬碗米坡」,而今7村全脫貧!大山深處變化這樣發生
    現在汪天榮和妻子在村裡做保潔員,兒子兒媳外出打工,再加上村集體的產業分紅、國家經濟林補貼,全家一年有5萬多元的收入。拔茅村易地搬遷項目的新建住宅「爬坡不爬碗米坡,過河難過駝背河。」碗米坡地處兩山峽河險要處,老輩人大多靠拉縴為生,生活艱辛。
  • 三明廖源村:冷冬的「柑橘村」又有了甘甜
    正是柑橘豐收時節,三明市梅列區廖源村長長的竹亭裡,壘疊著裝滿了橙紅柑橘的果箱。忙著往一邊的車上搬箱裝載的人們,頭上冒起了絲絲白霧。村街另一頭還有不少果農興高採烈地挑著滿筐柑橘趕來,雨霧裡飄溢著果實的甜香。
  • 柑橘帶動健康村農戶增收500萬元
    懷化新聞網訊  「我村通過發展柑橘產業,連續3 年產值突破1000 萬元,村集體經濟突破100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1 萬元。」冰糖橙上市之際,洪江市沙灣鄉健康村老支書黃彥慶高興地說。
  • 全國1000個村的特色水果,都在這裡了
    >煙臺市招遠市畢郭鎮官地窪村(官地窪西瓜)煙臺市棲霞市桃村鎮國路夼村(國路夼紅大櫻桃)煙臺市棲霞市觀裡鎮(棲霞蘋果)煙臺市棲霞市蛇窩泊鎮東院頭村(日月愛霞蘋果)濰坊市坊子區坊安街道窪裡村(玉泉窪有機果蔬)
  • 射洪市沱牌鎮二教寺村:與高校合作 村民嘗到柑橘甜頭
    日前,記者在射洪市沱牌鎮二教寺村柑橘種植基地看到,當地村民正趁著晴好天氣,忙著給柑橘套袋。村民忙著給柑橘套袋。梁惠攝這片柑橘種植基地由四川錦天福澤農業有限公司投資建設。從2016年開始,該公司先後投資8000餘萬元在沱牌鎮二教寺村、桃花村、山溪口村,建設了高標準柑橘果園基地4000多畝,涉及愛媛、青見、不知火、大雅柑等4個品種。今年是掛果的第二年,產量可達50萬斤。柑橘達到盛產期後,畝產將達到5000斤左右。在種植基地,只見工人手拿套水果的紙袋,一手各持一角,順著樹上黃燦燦的「不知火」往上一套,手一擰,一個袋子就套好了。
  • 新春走基層丨臨海土城村蝶變:後進村是這樣變美的
    擎天華表矗立在村文化廣場左右,格外氣派;偌大的LED大視頻播放著歡度新春的大集錦,一派祥和。一條名為門前河的河流,曲曲折折沿村繞行,河水清澈見底。記者順著沿河長廊一路前行,過橋,穿過孩童遊樂園,眼前是頗有古色古香的韻味的四合院,這便是村裡的文化禮堂了。禮堂是融合四合院、文化戲臺、老年活動中心、農耕文化展示廳等為一體的綜合園。
  • 三角坳村:「三社合一」培育壯大柑橘產業
    當日,懷化市供銷合作聯合社帶領佳惠集團、懷化消費扶貧生活館、天晟農業、喜樂購電商、鶴城供銷超市等五家企業深入三角坳村,洽談柑橘採購事宜。今年初,按照市委市政府關於「全面推進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實現五個大提升」的會議精神,由麻陽供銷合作社牽頭,聯合麻陽農村商業銀行、隆家堡鄉三角坳村支兩委及農民專業合作社,在隆家堡鄉三角坳村進行供銷合作社、農民合作社和農村信用社「三社合一」試點。
  • 蔣屋村:昔日「三多村」 今朝示範點
    知道啊,就是垃圾多、汙水多、豬牛糞多的「三多村」嘛。臭氣燻天,不愛去。人家現在沒有那「三多」啦,漂亮得像公園呢!改天和你去那裡拍美美照喂。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近年來,合浦縣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加大改革步伐,著力解決民生問題,打造良好的生態宜居環境,爭創鄉村振興示範點。
  • 廉江市白坭村:昔日家徒四壁 今朝脫貧榜樣
    現時,村內憑藉黨建扶貧、產業扶貧等模式,不斷推動村內完善土地集約、引入龍頭企業項目,推動產業鏈向現代化、規模化邁進,還加強了村黨組織建設,務求留下一支帶不走的扶貧隊伍。/圖片均為佛山日報記者林曉平攝白坭村把目光放得更長遠。去年5月以來,白坭村黨總支、駐村工作隊積極開展「黨建扶貧」措施,推動黨組織向企業、向基地、向扶貧一線覆蓋。現時,在白坭村的紅橙種植基地內,新設立了白坭村、禪城駐廉江市扶貧工作隊的黨員教育實踐基地,以及企業的黨支部。
  • 以村為家擔重任——記桂林市臨桂區保全村第一書記李勇華
    駐村以來,他以村為家,毅然扛起保全村的脫貧攻堅重擔。村集體經濟為零一直是保全村的難題。李勇華帶領村兩委投資94萬元到當地採石場,併入股臨桂區萬豐農資連鎖有限公司,每年獲得10%的分紅。他還利用電商平臺幫助貧困戶銷售柑橘,2018年全村實現產業獎補59戶,以獎代補資金達10萬餘元。保全村貧困戶住房不達標近百戶。
  • 視頻|閬中市天宮鎮五龍村:柑橘掛滿枝頭 一派豐收景象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四川在線記者 李強 趙丹 盧春陽 陳旻翔10月20日,第三季掌上蜀show·兩岸新媒體體驗採風活動採風團成員來到閬中市天宮鎮五龍村,走進五龍村醉美果園,放眼望去,層層疊疊的山坡上一棵棵翠綠的柑橘樹生機盎然,沉甸甸的愛媛果掛滿枝頭,果農們露出豐收的喜悅。
  • 青山變「金山」,「泥土村」成鮮花村,嗨玩就去馬鞍山村
    在旅遊產業促脫貧的發展思路下,這個遠近聞名的「泥土村」成功蛻變,2017年,「摘」掉了貧困村的「窮帽子」,2019年,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人均收入10992元,馬鞍山村也成為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美麗之約:「泥土村」大變樣「2019年,我們村接待遊客達到35萬多人次。
  • 汕頭市南澳縣後花園村:茶香引歸年輕人 海島村變網紅村
    吳來春原先是後花園村貧困戶中的一員。讓有勞動力的貧困戶依靠雙手實現就業創業,是後花園村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一項實招。截至2019年底,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8戶20人全部實現脫貧。這座「廣東名村」,12年前,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沒有村集體收入。
  • 五華42個村入圍,有你村嗎?
    275 韶關市武江區龍歸鎮山前村(紅薯)276 韶關市武江區龍歸鎮龍安村(淮山)277 韶關市武江區西河鎮黃塱村(無花果)278 韶關市湞江區犁市鎮廂廊村(鐵皮石斛)279 韶關市湞江區犁市鎮大村(油茶)280 韶關市湞江區花坪鎮奎塘村(蜜柚)281 韶關市翁源縣官渡鎮東三村(蔬菜)282 韶關市翁源縣官渡鎮新躍村
  • 福保巨變:昔日雲南第一村,今日拆遷遇難題
    福保巨變:昔日雲南第一村,今日拆遷遇難題 2018年眼看就要進入年底,官渡區和六甲街道仍在為落實福保村的拆遷資金而奔波。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宋鬥村: 落後村變示範村
    從昔日全鎮落後村,到如今的縣級示範村,短短5年的時間裡,興城市高家嶺鎮宋鬥村依託黨建引領,將統籌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現脫貧攻堅和推進鄉村振興發展擺在首位,在黨員幹部和群眾的共同努力下,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從有到新、從新到強,發生了天翻地覆變化,宋鬥村也實現了村強、民富、人和、景美的華麗轉身。
  • 2020年廣東「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村、鎮公示!1323個村、100...
    柑橘)209 韶關市乳源瑤族自治縣桂頭鎮均村(馬蹄)210 韶關市乳源瑤族自治縣東坪鎮方武村(生薑)211 韶關市仁化縣丹霞街車灣村(貢柑)212 韶關市仁化縣城口鎮厚坑村(柑橘)213 韶關市仁化縣石塘鎮京群村(貢柑)214 韶關市仁化縣長江鎮塘洞村
  • 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有啥特點看這裡
    什麼是「一村一品」? 「一村一品」是指在一定區域範圍內,以村為基本單位,按照國內外市場需求,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通過大力推進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和市場化建設,使一個村(或幾個村)擁有一個(或幾個)市場潛力大、區域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主導產品和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