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馬鞍山村美麗的景色
整潔平坦的村路通往家家戶戶
馬鞍山村幽靜的「南果園」
大廚蘭春英(左)在做農家菜
金秋時節,走進位於長吉北線43公裡處的九臺區土們嶺街道馬鞍山村,一幅美麗的畫卷鋪展開來:屋簷下,掛滿了金燦燦的玉米和紅彤彤的辣椒,或紅或黃的顏色彰顯著豐收的喜悅;屋舍旁,乾淨平整的道路,寬敞乾淨的廣場,黃綠相間的樹葉渲染了秋霜,讓人感到心曠神怡……這仿佛是一場美麗而盛情的邀約,讓人流連忘返,盡情享受充滿詩情畫意的鄉村生活。 然而,把時間撥回到2016年,馬鞍山村卻是另外一副面貌——村子「戴」上了省級貧困村的「帽子」,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共計34戶61人。在旅遊產業促脫貧的發展思路下,這個遠近聞名的「泥土村」成功蛻變,2017年,「摘」掉了貧困村的「窮帽子」,2019年,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人均收入10992元,馬鞍山村也成為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
美麗之約:「泥土村」大變樣
「2019年,我們村接待遊客達到35萬多人次。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我們又迎來了旅遊小高峰,接待遊客近3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近70萬元。」提起村裡的旅遊經濟,馬鞍山村駐村第一書記楊勝利如數家珍地說。
馬鞍山村有耕地550公頃,林地890公頃,野生經濟植物和藥用植物品種繁多,森林覆蓋率達46%。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馬鞍山村也不例外,但過去,村裡的大山被大大小小8家採石場「佔據」,開山採石,村民到採石場打工成了唯一的「來錢道」。
「那個時候,我們村裡的環境不好,出門遇颳風天都不敢說話,外面全是灰。要是下雨天,得穿著靴子出門……」提起幾年前的村容村貌,土生土長的村民懷文海仍記憶猶新。不僅村裡環境不好,懷文海那個時候也是村裡有名的貧困戶。「以前我家生活困難啊,三口人就靠我自己幹點活,妻子和孩子都是殘疾人,我身體也不咋好,一年到頭離不開藥,也沒有穩定的收入,遇到點啥事就靠東挪西借。」
2016年市旅遊局(現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遊局)包保馬鞍山村,並派駐駐村工作隊,馬鞍山村確定了依託區域和資源優勢,以打造「金山銀山馬鞍山」為目標,制訂旅遊發展規劃,強化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引進旅遊扶貧項目,打造線上銷售平臺,大力發展旅遊產業促脫貧,讓旅遊業成為解決就業、促民增收、助力脫貧攻堅的「金鑰匙」。
關停採石場,完善徒步路徑,整修道路,發展農家樂,建設田園綜合體影視基地,舉辦「山野菜美食節」「徒步大會」…… 馬鞍山村打出了一套「組合拳」,成為了遠近聞名的鄉村旅遊目的地。
環境美了,遊客來了,懷文海有了新的工作——環衛工人。「有了穩定的收入,我覺得生活有了奔頭,如今沒事的時候還養點雞鴨,摘點蘑菇山野菜,曬點土豆乾啥的,這些也不愁賣,現在村裡搞旅遊,很多外地遊客來,都喜歡這裡的土特產呢。」早就摘掉「窮帽子」的懷文海笑呵呵地說。
致富之約:貧困戶奔小康
青山變「金山」,「泥土村」成鮮花村。鄉村旅遊不僅讓馬鞍山村「摘帽」了,更激活了鄉村振興的新動能,實現了精彩的「蝶變」。昔日的貧困戶不僅實現了脫貧,家家戶戶的日子更是紅火起來。
這不,剛剛喜獲豐收的村民楊文才向記者算起了今年的收入。「村裡打工1萬元,燒鍋爐1萬元,項目分紅1萬元,黏玉米直接賣給村裡的飯店又是2萬元,在村裡幹點力工活又掙了2萬元,瞧瞧,這就7萬元了,這是大數,還有其他小數沒算進來,我今年的收入提前奔小康了!」51歲的他喜笑顏開。
如今的好日子,是楊文才6年前壓根不敢想的。那幾年是他們一家四口最難的時候。「我2014年出了次車禍,先後做了兩次手術,那段時間還正好趕上大女兒上大學,一年花出去十多萬元,我們家借了不少錢。」楊文才無奈地說,2016年,他們成為了村裡的貧困戶,讓他沒想到的是,2017年政府就幫他們翻修了房子,村裡搞起了旅遊,就業的機會更多了,他們家也順利摘掉了「窮帽子」。不過,心氣挺高的楊文才可不滿足現在的生活,下一步他還打算發展一下養殖業,利用山裡的土地,養點「溜達雞」「溜達鵝」,讓日子越過越有勁兒。
聽到楊文才的未來打算,楊勝利非常欣慰,作為駐村第一書記來到馬鞍山村,他見證了村裡的改變。「剛來的時候,村裡貧困戶多數是因病、年老等情況導致的貧困,如今,他們日子越過越好,鄉親們看見我都非常高興,見面都會熱情地邀請我上他家做客!」楊勝利說。
發展之約:文旅項目「唱主角」
香氣四溢的鐵鍋燉魚、生機勃勃的「一分田」菜園、集現代化與關東特色的民宿、景色怡人的馬鞍山……好玩再加上好吃,吸引了不少人來馬鞍山村賞美景品美食。
10月14日中午,雖然不是周末,但記者走進望山餐廳,這裡的人氣仍然挺旺。「實在對不起,咱這兒暫時沒有空位置了,還得請您再等等。」服務人員忙得滿頭大汗,一邊端著飯菜,一邊招呼著客人。
餐廳熱火朝天,廚房裡的大廚蘭春英也不停閒,掂起大勺做起香噴噴的農家菜。蘭春英是個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因為公婆、丈夫常年患病,曾經也是村裡的貧困戶,一家人的生活全靠她在建築工地打零工維持。2019年5月,四處打工的她得知望山餐廳招廚師,立刻報了名,經過培訓她上崗了。「每個月大概有3000元的固定收入,這活兒守家在地的,也不累,我還能照顧家人,真挺好!」
馬鞍山村大力引入文旅產業,緊緊依託村民,讓他們得到實惠。吉林省如美鄉村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我們不僅看中了馬鞍山村的風景資源,也十分中意這裡的農產品資源。」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說,他們採取「村集體+企業+村民」的模式,利用村民閒置住宅打造民宿旅遊合作社、望山餐廳、「一分田」菜園等項目。同時,利用餐廳等經營場所、「如美生活」線上商城、南方客戶線上商城等渠道,收購、代銷當地雞蛋、青菜、玉米等農產品,還幫助村民銷售蜂蜜,為村民解決銷路問題。
與此同時,馬鞍山村多個文旅項目也在快速推進中。比如,氿遇田園綜合體項目正在加快推進,24棟氿遇山居項目、智能溫室投入使用;二期農耕體驗館、花海、跑馬場計劃2021年動工建設。
如今,各種精心設計的馬鞍山鄉村旅遊線路、紅色愛國主義教育線路、農業採摘觀光研學線路等,將各具特色的景觀串聯起來,涵蓋馬鞍山村的歷史人文、自然生態、民俗體驗、休閒度假等多個方面,更讓村民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充滿了無限美好的憧憬……
原標題:《青山變「金山」,「泥土村」成鮮花村,嗨玩就去馬鞍山村》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