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變「金山」,「泥土村」成鮮花村,嗨玩就去馬鞍山村

2020-12-18 澎湃新聞

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馬鞍山村美麗的景色

整潔平坦的村路通往家家戶戶

馬鞍山村幽靜的「南果園」

大廚蘭春英(左)在做農家菜

金秋時節,走進位於長吉北線43公裡處的九臺區土們嶺街道馬鞍山村,一幅美麗的畫卷鋪展開來:屋簷下,掛滿了金燦燦的玉米和紅彤彤的辣椒,或紅或黃的顏色彰顯著豐收的喜悅;屋舍旁,乾淨平整的道路,寬敞乾淨的廣場,黃綠相間的樹葉渲染了秋霜,讓人感到心曠神怡……這仿佛是一場美麗而盛情的邀約,讓人流連忘返,盡情享受充滿詩情畫意的鄉村生活。 然而,把時間撥回到2016年,馬鞍山村卻是另外一副面貌——村子「戴」上了省級貧困村的「帽子」,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共計34戶61人。在旅遊產業促脫貧的發展思路下,這個遠近聞名的「泥土村」成功蛻變,2017年,「摘」掉了貧困村的「窮帽子」,2019年,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人均收入10992元,馬鞍山村也成為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

美麗之約:「泥土村」大變樣

「2019年,我們村接待遊客達到35萬多人次。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我們又迎來了旅遊小高峰,接待遊客近3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近70萬元。」提起村裡的旅遊經濟,馬鞍山村駐村第一書記楊勝利如數家珍地說。

馬鞍山村有耕地550公頃,林地890公頃,野生經濟植物和藥用植物品種繁多,森林覆蓋率達46%。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馬鞍山村也不例外,但過去,村裡的大山被大大小小8家採石場「佔據」,開山採石,村民到採石場打工成了唯一的「來錢道」。

「那個時候,我們村裡的環境不好,出門遇颳風天都不敢說話,外面全是灰。要是下雨天,得穿著靴子出門……」提起幾年前的村容村貌,土生土長的村民懷文海仍記憶猶新。不僅村裡環境不好,懷文海那個時候也是村裡有名的貧困戶。「以前我家生活困難啊,三口人就靠我自己幹點活,妻子和孩子都是殘疾人,我身體也不咋好,一年到頭離不開藥,也沒有穩定的收入,遇到點啥事就靠東挪西借。」

2016年市旅遊局(現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遊局)包保馬鞍山村,並派駐駐村工作隊,馬鞍山村確定了依託區域和資源優勢,以打造「金山銀山馬鞍山」為目標,制訂旅遊發展規劃,強化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引進旅遊扶貧項目,打造線上銷售平臺,大力發展旅遊產業促脫貧,讓旅遊業成為解決就業、促民增收、助力脫貧攻堅的「金鑰匙」。

關停採石場,完善徒步路徑,整修道路,發展農家樂,建設田園綜合體影視基地,舉辦「山野菜美食節」「徒步大會」…… 馬鞍山村打出了一套「組合拳」,成為了遠近聞名的鄉村旅遊目的地。

環境美了,遊客來了,懷文海有了新的工作——環衛工人。「有了穩定的收入,我覺得生活有了奔頭,如今沒事的時候還養點雞鴨,摘點蘑菇山野菜,曬點土豆乾啥的,這些也不愁賣,現在村裡搞旅遊,很多外地遊客來,都喜歡這裡的土特產呢。」早就摘掉「窮帽子」的懷文海笑呵呵地說。

致富之約:貧困戶奔小康

青山變「金山」,「泥土村」成鮮花村。鄉村旅遊不僅讓馬鞍山村「摘帽」了,更激活了鄉村振興的新動能,實現了精彩的「蝶變」。昔日的貧困戶不僅實現了脫貧,家家戶戶的日子更是紅火起來。

這不,剛剛喜獲豐收的村民楊文才向記者算起了今年的收入。「村裡打工1萬元,燒鍋爐1萬元,項目分紅1萬元,黏玉米直接賣給村裡的飯店又是2萬元,在村裡幹點力工活又掙了2萬元,瞧瞧,這就7萬元了,這是大數,還有其他小數沒算進來,我今年的收入提前奔小康了!」51歲的他喜笑顏開。

如今的好日子,是楊文才6年前壓根不敢想的。那幾年是他們一家四口最難的時候。「我2014年出了次車禍,先後做了兩次手術,那段時間還正好趕上大女兒上大學,一年花出去十多萬元,我們家借了不少錢。」楊文才無奈地說,2016年,他們成為了村裡的貧困戶,讓他沒想到的是,2017年政府就幫他們翻修了房子,村裡搞起了旅遊,就業的機會更多了,他們家也順利摘掉了「窮帽子」。不過,心氣挺高的楊文才可不滿足現在的生活,下一步他還打算發展一下養殖業,利用山裡的土地,養點「溜達雞」「溜達鵝」,讓日子越過越有勁兒。

聽到楊文才的未來打算,楊勝利非常欣慰,作為駐村第一書記來到馬鞍山村,他見證了村裡的改變。「剛來的時候,村裡貧困戶多數是因病、年老等情況導致的貧困,如今,他們日子越過越好,鄉親們看見我都非常高興,見面都會熱情地邀請我上他家做客!」楊勝利說。

發展之約:文旅項目「唱主角」

香氣四溢的鐵鍋燉魚、生機勃勃的「一分田」菜園、集現代化與關東特色的民宿、景色怡人的馬鞍山……好玩再加上好吃,吸引了不少人來馬鞍山村賞美景品美食。

10月14日中午,雖然不是周末,但記者走進望山餐廳,這裡的人氣仍然挺旺。「實在對不起,咱這兒暫時沒有空位置了,還得請您再等等。」服務人員忙得滿頭大汗,一邊端著飯菜,一邊招呼著客人。

餐廳熱火朝天,廚房裡的大廚蘭春英也不停閒,掂起大勺做起香噴噴的農家菜。蘭春英是個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因為公婆、丈夫常年患病,曾經也是村裡的貧困戶,一家人的生活全靠她在建築工地打零工維持。2019年5月,四處打工的她得知望山餐廳招廚師,立刻報了名,經過培訓她上崗了。「每個月大概有3000元的固定收入,這活兒守家在地的,也不累,我還能照顧家人,真挺好!」

馬鞍山村大力引入文旅產業,緊緊依託村民,讓他們得到實惠。吉林省如美鄉村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我們不僅看中了馬鞍山村的風景資源,也十分中意這裡的農產品資源。」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說,他們採取「村集體+企業+村民」的模式,利用村民閒置住宅打造民宿旅遊合作社、望山餐廳、「一分田」菜園等項目。同時,利用餐廳等經營場所、「如美生活」線上商城、南方客戶線上商城等渠道,收購、代銷當地雞蛋、青菜、玉米等農產品,還幫助村民銷售蜂蜜,為村民解決銷路問題。

與此同時,馬鞍山村多個文旅項目也在快速推進中。比如,氿遇田園綜合體項目正在加快推進,24棟氿遇山居項目、智能溫室投入使用;二期農耕體驗館、花海、跑馬場計劃2021年動工建設。

如今,各種精心設計的馬鞍山鄉村旅遊線路、紅色愛國主義教育線路、農業採摘觀光研學線路等,將各具特色的景觀串聯起來,涵蓋馬鞍山村的歷史人文、自然生態、民俗體驗、休閒度假等多個方面,更讓村民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充滿了無限美好的憧憬……

原標題:《青山變「金山」,「泥土村」成鮮花村,嗨玩就去馬鞍山村》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吉林省長春市九臺區馬鞍山村:泥土村變成遠近聞名的旅遊村
    一上午的時間,她學會了3種糖人的製作方法,「和過去相比,馬鞍山村變了大模樣,環境好了,遊客多了。只要勤勞肯幹,就能賺到錢。」周爽的感受正是馬鞍山村發展的真實寫照。近年來,馬鞍山村以旅遊業為龍頭,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再以產業發展促進就業,同時拉動消費助力扶貧,實現了從省級貧困村到美麗鄉村的轉變。
  • ...區土們嶺街道馬鞍山村振興之路:翻天覆地、日新月異不只是形容詞
    往事看到現在的馬鞍山村,不熟悉這裡的人很難想像,2016 年時這裡還被列入省級貧困村。那時的馬鞍山村,村舍凋敝,村路破敗,村民生活困苦,是出名的「泥土村」。村裡有長圖鐵路、長吉北線公路貫穿全村,卻沒有致富思路,僅僅依靠著山地資源,以開採礦石為主要產業,炸山採石,破壞資源的同時,村民不僅沒有致富,反而越採越窮。
  • 林逢鎮:芒果變「金果」 青山變金山
    林逢鎮:芒果變「金果」 青山變金山 www.gxbszx.gov.cn  2019-05-08 09:25  閱讀:150823次  作者:黃琴芳  編輯:盧曉麗  來源:右江日報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 長春馬鞍山村:黑土地的三重鄉愁
    這座東北小村莊坐落於長吉北線43公裡處,長圖鐵路、長吉公路穿村而過,小南河水繞村而流,山川形勝,煙村雲樹。初冬暖陽下,山間層林盡染一片金黃。周末,長春、吉林兩地遊客驅車前來遊賞,寧謐的小村莊變得熱鬧。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都市外,城裡人休閒度假鍾情馬鞍山村
    中國日報長春11月18日電 馬鞍山村距離長春市區43公裡。這個擁有594 戶人家, 1800位村民的小山村是吉林省最美的鄉村之一。長春市民對馬鞍山村很是鍾情,每到周末和假期,他們都會到這裡徒步登山、住民宿、品美食……深秋的一個下午,記者慕名走進這個聞名遐邇的村莊,領略了小山村美麗和傳奇。美麗的村容村貌進入山村,村中的柏油道路整潔蜿蜒,路邊的花卉依舊紅豔。
  • 昌寧:做好「綠」文章 青山變金山
    原標題:昌寧:做好「綠」文章 青山變金山近年來,昌寧縣在培育壯大綠色經濟、推動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建設道路上,實現了生態環境治理和綠色經濟發展雙贏的目標,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真正讓「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
  • 守護馬鞍山村的那方碧綠
    劉葉陽是赤峰喀喇沁旗馬鞍山村駐村第一書記,這位32歲的小夥子,2016年4月從旗委宣傳部的幹部崗位上入駐馬鞍山村,從駐村扶貧工作隊隊員做起,如今已駐村四年多。2019年7月15日,下午4時前後,馬鞍山村迎來了習近平總書記,劉葉陽當時向總書記介紹駐村工作隊的扶貧進展。
  • 在網紅打卡村品讀「金山銀山」
    梯田地埂上的山桃樹葉已經變紅了,山坡上的杏樹、槐樹被雨水泡得早早落光了葉子,枝杆深沉沉的黑,養蓄著下一個繁花似錦。每年春季漫山桃紅杏白,陽窪就成了看山花的「網紅打卡地」。那時,袁曉榮覺得自家小院被花圍了,被花裹了。她忙著給牛兒們種草料,她家15窩中華蜂比她還忙,每天起早貪黑地在花山上採蜜。
  • 昔日荒山變青山變金山——我縣打造鄉村旅遊網紅景點
    衡東融媒10月1日訊(融媒體記者 陳康 劉炯 周蜜 王宇鋒)國慶出遊去哪裡,土菜名縣等你來。今天是中秋國慶雙節第一天,在高湖鎮的洣江生態園,遊人如織,一派熱鬧的場景。
  • 板橋店鎮羅屋村:鄉村變景點 青山變金山
    板橋店鎮羅屋村位於十裡長山腳下,山林耕地資源豐富。近年來,該村依託張自忠將軍殉國處紀念園這塊金字招牌,借騎行小鎮發展東風,大力發展林果經濟和新型鄉村旅遊產業,讓鄉村變成景點,讓青山變成金山。2019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97萬元,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32萬元。提起羅屋村的改變,6組村民餘明濤感受頗深。
  • 湖北宜城:鄉村變景點 青山變金山
    通訊員供圖板橋店鎮羅屋村位於十裡長山腳下,山林耕地資源豐富。近年來,該村依託張自忠將軍殉國處紀念園這塊金字招牌,借騎行小鎮發展東風,大力發展林果經濟和新型鄉村旅遊產業,讓鄉村變成景點,讓青山變成金山。2019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97萬元,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32萬元。羅屋村風光。
  • 村路彎彎似玉帶,帶出青山變金山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就在剛修好不久的山路邊,突然出現了像成排的哨兵一樣正在晾曬中的成捆竹籤,雙壠竹業有限公司到了。記者在這家楠竹廠了解到,種竹的、砍竹的、運竹的,在廠裡加工竹子的,都是村裡的村民。
  • 飛鳥歸山林,青山變金山
    近年來,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人心,生態文明法治建設不斷發展,當地村民變「捕鳥」為「護鳥」。越來越多的鳥兒,吸引了越來越多觀鳥的「鳥友」,也給當地人帶來了「金飯碗」。2017年,明溪縣旦上村聯合43戶村民,包括11戶貧困戶,組成村觀鳥旅遊合作社。村委會佔20%股份,村民通過投資、以工代勞的方式入股,佔80%股份。
  • 又整新鞍馬蹄輕——內蒙古馬鞍山村脫貧調查
    喀喇沁旗馬鞍山村的山葡萄園。攝於2020年5月。新華社記者 劉 磊攝喀喇沁旗馬鞍山村硬化後的村道。攝於2016年6月。新華社發脫貧前的喀喇沁旗馬鞍山村村道。攝於2015年7月。新華社發喀喇沁旗馬鞍山村村民在葡萄園採摘山葡萄。
  • 看浙江 望中原|「灰山」,青山,金山——「兩山」理念發源地浙江餘...
    春光暖人,金燦燦的油菜花海與連綿青山相互掩映,一座座小洋樓在蔥蘢綠意中若隱若現,整個餘村仿佛裝在畫卷中。綠水青山間,不時傳來遊客的歡聲笑語。在餘村電影院旁,一個電子顯示屏顯示,山上負氧離子數量每立方釐米超過4萬個。
  • 新疆:旅遊 扶貧 讓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
    原標題:新疆:旅遊+扶貧 讓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編者按 旅遊業在脫貧攻堅中具有獨特優勢,是帶動貧困人口脫貧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新疆不斷總結旅遊扶貧工作經驗,通過發展鄉村旅遊拉動、龍頭景區帶動、產業帶動等形式,不斷發揮旅遊在脫貧攻堅戰中的主力軍作用,讓越來越多的農牧民「端上了旅遊飯碗,甩掉了貧困帽子」。
  • 鋪滿鮮花的脫貧路——遼寧義縣七裡河村花卉興村記
    新華社瀋陽10月15日電題:鋪滿鮮花的脫貧路——遼寧義縣七裡河村花卉興村記新華社記者鄒明仲七裡河村地處遼寧丘陵地帶,十年九旱,人多地少。在2014年以前,絕大多數村民們都以種植玉米為生,戶均收入微薄。如今的七裡河村,「偏坡土嶺變良田,朝來忙碌不見閒」。種植扶郎花後,這普通的插花配角,成了改變七裡河村命運的主角。2014年,做生意已小有成就的畢存仁當選為遼寧省錦州市義縣七裡河村黨支部書記,他感覺村民「悶著頭靠天吃飯,遲早坐吃山空」,於是決心拔掉村裡的窮根,讓群眾過上好日子。「扶郎花易栽植、產量大、銷路好。」
  • 美麗中國的生態力量|餘村:握住了幸福的田園生活
    在天荒坪鎮餘村村委會的會議室裡,他與幹部群眾座談,聽說餘村人關了汙染環境的礦山、打算發展旅遊時高興地說,「剛才你們講了,下決心停掉一些礦山,這個都是高明之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過去講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實際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安吉區域發展的歷史方位由此錨定,浙江生態文明建設也從安吉餘村翻開了新的篇章。如今,記者再訪餘村。
  • 蒼溪縣村歌《青山情》斬獲全國村歌大賽多個獎項-政府信息公開...
    引 號 008478033/2019-01031 關 鍵 詞 村歌
  •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湖北省保康縣堯治河村
    編者按為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2019年11月,生態環境部命名表彰了第三批23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和84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湖北省保康縣堯治河村保康縣堯治河村以礦區變景區、居民區變景區、山區變景區「三區」融合建設為依託,在「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中走出了一條「三區」融合,讓「綠水青山」流金淌銀、美村富民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