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於《中國青年》雜誌2020年第22期
編者按:
今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經過8年精準扶貧、5年脫貧攻堅戰,中國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中國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宣告歷史性解決,中國創造了世界減貧史上的奇蹟。
在這一重要的歷史時刻,《中國青年》雜誌推出《脫貧攻堅 青年力量》專刊,共分為「沿著總書記的足跡——回訪習近平到過村莊的年輕人」「山西靈丘、石樓:返鄉青年創業記」「鄉村振興,徐徐展開的青春」「脫貧攻堅中的青年力」「小康生活的幸福讀本」五個版塊。全方位、多角度講述了「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中的青年故事。
從河北阜平縣駱駝灣村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從曾經苦甲天下的西海固到革命老區貴州遵義花茂村……這些習近平總書記到過的村莊,青年們發展得怎樣?回到山西靈丘、石樓的年輕人又在怎樣創業?脫貧攻堅中的青年貢獻度幾何?那些立志鄉村振興的青年們,正在如何展開他們的幸福讀本?從即日起,《中國青年》雜誌全媒體推出「脫貧攻堅 青年力量」專欄及系列報導,我們且行且聽且看。
「沿著總書記的足跡——回訪習近平到過村莊的年輕人」系列報導③
2019年7月·內蒙古赤峰
守護馬鞍山村的那方碧綠
@文/《中國青年》雜誌記者 劉善偉
內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馬鞍山村是大山裡的村莊,有6個村民小組,425戶,1130人,因為山勢陡峭,每位村民僅有一畝山地可分。由於資源和收入有限,如果有人重病,一家人就會陷入貧困,這個山村曾累計有建檔貧困戶61戶,貧困人口132人。
劉葉陽是赤峰喀喇沁旗馬鞍山村駐村第一書記,這位32歲的小夥子,2016年4月從旗委宣傳部的幹部崗位上入駐馬鞍山村,從駐村扶貧工作隊隊員做起,如今已駐村四年多。
2019年7月15日,下午4時前後,馬鞍山村迎來了習近平總書記,劉葉陽當時向總書記介紹駐村工作隊的扶貧進展。對當時的情景,劉葉陽記憶猶新:「總書記詳細了解了我們村裡貧困戶的數量、現狀,駐村工作隊的工作情況,辦公設施來源。了解到村裡2017年底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後,總書記問我:『你們工作隊什麼時候撤?』我回答:『不獲全勝,絕不收兵。』」劉葉陽回憶,當時總書記欣慰地笑了:「今天我來到馬鞍山村,看到馬鞍山村駐村工作隊很紮實,沒有因為摘掉貧困的帽子就撤攤子、歇歇腳、忙著去慶功,而是按照我提出的『四個不摘』(摘帽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的要求繼續做好幫扶工作。我看到了馬鞍山村的幫扶工作,就看到了赤峰市的脫貧攻堅整體開展情況,要是都這樣的話,我就踏實了。」
2019年7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內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馬鞍山村林場視察
日前,《中國青年》記者到馬鞍山村採訪,這裡林木蔥鬱,山間的葡萄樹在陽光的照射下映著成熟的紫色光芒,水泥板路已通到每戶村民的家門口,農家樂的招牌不時可見,一些村民家門口擺著從山上新採的野蘑菇,散發著清新香氣,不時被來往的遊客買走,村民的臉上洋溢著自信的神採。
他們從貧困走向富有
劉葉陽告訴記者,剛到馬鞍山村時,村裡還都是土路,從村委會到山梁頂的第一村民小組,要走一個小時。幾戶因病致貧的貧困戶家境更是讓劉葉陽幾度落淚。幾年裡,劉葉陽見證了他們從貧困走向富有的過程,與他們共擔生活苦樂。
郭瑞成是當年貧困問題突出的村民,家裡老母親年歲高,女兒眼睛又近乎失明。劉葉陽第一次進郭瑞成家裡的時候,老太太直落淚。郭瑞成不時嘆氣:「脫貧得有產業,可我沒錢;想出去打工,可沒人照顧母親和孩子,這個家是沒指望了。」
依據扶貧政策,2017年6月劉葉陽幫助郭瑞成申請了3萬元扶貧貸款,聯繫養牛大戶郭北軍買了三頭懷孕的母牛。郭瑞成起初信心很足:「我單身,家裡條件也不夠申請正常貸款。工作隊幫了我這麼大的忙,我一定好好幹。」
可因為沒有經驗,郭瑞成第一頭母牛產崽的時候,牛犢臍帶受傷,劉葉陽幫著聯繫上了喀喇沁旗最好的獸醫寶淑英,墊付了四百元醫藥費,但牛犢還是沒救過來。第二頭牛生產前,郭瑞成沒日沒夜地照看,身子也明顯瘦下來,老母親看不過去,催他賣了牛:「我們寧願一輩子受窮也不遭這個罪。」劉葉陽曾盡力勸阻,但彼時的郭瑞成已經喪失了信心,賣牛的錢還了貸款,劉葉陽又幫著墊付了三百元利息。
劉葉陽(左二)幫郭瑞成買牛
2017年夏秋時節,劉葉陽聯繫對口扶貧單位幫助郭瑞成的女兒郭文靜去北京治療眼睛,但因為患青光眼、白內障太久,已經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郭瑞成心裡難過:「去了一個多月,雖然費用都是人家出,但我家裡的農活都耽誤了!」劉葉陽開導他:「不說治療的結果,但看一次眼科專家,你心裡也踏實了呀。」郭瑞成嘆了口氣:「我從心裡感謝你們!」
郭文靜的個子越來越高,劉葉陽意識到孩子已到了入學年紀:「願意上學嗎?」「願意上學。」郭文靜回答得毫不猶豫。2018年初,劉葉陽幫郭文靜聯繫了赤峰特色教育學校入學。一個月後假期回家,郭文靜已經學會了唱歌,遇到陌生人也敢於說話。奶奶格外開心:「孩子可算出息了。」
時光是最好的見證。2019年,郭瑞成看到和自己同時買牛的村民都已致富,又動了養牛的心思。他給劉葉陽打電話,那時的劉葉陽已經被暫時調回單位。劉葉陽便和駐村工作隊新任隊長楊驍溝通,再次為郭瑞成買了三頭牛,發放了養牛補貼。郭瑞成家漸漸走上了脫貧的正軌,但不幸再次降臨這個家庭。11月,劉葉陽再度調回駐村工作隊,去郭瑞成家探望時,發現郭瑞成患上了肺癌。
講到這裡,劉葉陽十分難過:「今年3月3日,聽說他已經進入迷糊的狀態,我去探望,適逢他清醒,拉著我的手說:『劉隊長,我還欠你一千多元錢呢,很想還你。』我說:『那些錢,我不要了,你別惦記。』他嘆了口氣說:『我老母親去年去世,我就掛念這個閨女,託付給她姑姑了,你們工作隊還要幫我一把呀。』說完不停地流淚,抓著我的手久久不放。我說:『老郭,你放心。』」隔天,郭瑞成病故。劉葉陽依據政策,幫助郭文靜申請了一類低保,加上殘疾補助,已基本夠孩子上學花銷,「老郭泉下有知,應可以安心了。」劉葉陽說。
二組村民杜井民是劉葉陽和工作隊印象深刻的另一戶貧困戶。「他離婚後躺在家裡,啥也不想幹,欠了一堆外債,我們去看他,他說他腸子斷了,活不長了,90歲的老媽每天給他送飯吃。」
劉葉陽和工作隊員領著杜井民去醫院看病,診斷為混合痔。此舉打消了杜井民的恐懼心理,工作隊還為他聯繫了打工的工地。如今,杜井民在外打工掙到了錢也有了精神,像換了個人一樣。
馬金豹是劉葉陽印象深刻的殘疾小夥:「他是馬鞍山村身殘志堅的青年致富帶頭人。」
今年36歲的馬金豹,原是個包工頭,一次在工地上不慎從三樓摔下,斷了腰椎,走路只能小步挪動。
2017年,喀喇沁旗出臺扶貧菜單:貧困人口每人享受11000元的扶貧發展周轉資金,有養殖、種植、異地搬遷、電商、太陽能光伏、資產性收益、農機具補貼共七種選擇。馬金豹最初同多數村民一樣選擇了資產性收益,每人一年可以拿到1100元的鴨廠入股分紅。
隔了沒幾天,劉葉陽就接到了馬金豹的電話:「劉書記,我們不想入股分紅了,我們想養牛。」劉葉陽還有些詫異:「你自己動作不便利,養牛合適嗎?」「我爸爸媽媽可以給牛餵飼料。」至今,劉葉陽還有些佩服馬金豹的選擇:「畢竟是在外面包過工程的年輕人,有見識。」因為馬金豹買的三頭懷孕母牛伺候得好,到2018年底,家裡已經賣了四五頭牛,有了三四萬元收益。如今馬金豹家裡還有八頭牛,新蓋了牛場,一家人心氣很足。
劉葉陽告訴記者:「馬金豹養牛賺錢帶動了馬鞍山村的養牛產業,2017年,村裡只有7戶農民選擇養牛;到2018年,選擇養牛的貧困戶已經有17戶了,慢慢上了規模。」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在馬鞍山村村委會北50米有一家農家樂——「馬鞍人家」。經營者王鑫磊是位「80後」,之前在喀喇沁旗承包工程。2019年5月,他回到了自己爺爺生活過的馬鞍山村經營「農家樂」。菜品有蘑菇、土雞、黏豆包等,他自研的菜品「生炒草魚」還獲得了河南街道馬鞍山區域農家樂廚師大賽銀獎。每天中午11點到下午5點,傍晚6點到凌晨2點,都是他忙碌待客的時間。
王鑫磊告訴《中國青年》記者,客人多的時候,「馬鞍人家」的日營業額過萬元,而土雞和蘑菇大都買自馬鞍山村民,「一隻土雞的收購價在百元左右,旺季一天得買20隻,山裡的野菜有蕨菜、黃花菜、榛子,還有山花椒做作料;山裡的蘑菇有草蘑、灰蘑、白油蘑、黃油蘑、肉蘑多個種類,蘑菇的收購價是每斤二三十元,一位村民一天撿十斤很正常,每年撿蘑菇的收入有一兩萬元。」
王鑫磊在自家農家院前留影
現在,馬鞍山村開了10餘家農家樂。往年,來馬鞍山村旅遊的遊客有3萬人左右,總書記來視察後,2020年1-10月間,馬鞍山的遊客數量增到16.5萬人。王鑫磊說:「馬鞍山有綠水青山也是遊客源源不斷的重要原因,這裡好山好水好食材,遊客口口相傳,回頭客介紹來的新遊客越來越多。」
「80後」王一凡是馬鞍山林場森林資源管護站的林業職工,記者到他所在管護站時,幾位馬鞍山村民正挎著籃子往森林深處走。王一凡告訴記者:「這些是馬鞍山村的村民,他們去採蘑菇,有時他們還會問我哪裡蘑菇多。」
林場職工王一凡
2019年7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到馬鞍山林場時,恰逢王一凡和同事正在山上除草,總書記和他們親切握手。「總書記問我林木樹種,我回答有油松、樟子松、落葉松。總書記還詢問了林場的歷史,聽說我們1962年建林場時只有森林4200畝,現有森林11萬畝時,總書記指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貢獻國,這麼大範圍地持續不斷地建設人工林,只有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才能做到。築牢祖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守好這方碧綠、這片蔚藍、這份純淨。要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世世代代幹下去,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
許鑫陽對馬鞍山村綠水青山的價值理解得格外深刻,這位1982年出生的青年人,2009年接手了內蒙古弘坤蒙野酒業有限責任公司,是這家20年酒企的負責人,現產有「蒙野」系列山葡萄酒。他告訴《中國青年》記者:「這一片青山綠水產的野葡萄,白藜蘆醇和多酚類物質含量是普通葡萄的三倍,喀喇沁旗的山葡萄還獲得了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如今,公司每年收購四五百噸野生山葡萄釀酒,其中馬鞍山村產量佔其中的一半左右,因為每年和村民籤訂採購合同,帶領村民致富,所以被評為內蒙古自治區扶貧龍頭企業。
馬鞍山村民張國利便是和許鑫陽企業籤訂了山葡萄供應合同的一位村民。習近平總書記來馬鞍山村時,曾看望張國利一家,他們一家四世同堂,有漢、蒙古、滿3個民族。前兩年張國利在村民觀望的時候,帶頭把種雜糧的坡梁地改種山葡萄,逐年擴大種植面積。這兩年,包括山葡萄收入、失地保險收入、高齡津貼補助等在內,張國利家庭年收入超過5萬元。
綠水青山正全方位地改變著這裡貧困村民的生活。
「他們富了,我們也在成長」
喀喇沁旗團委書記雷博告訴記者,在馬鞍山村村民近年來走向富裕的路上,駐村工作隊的青年幹部也在經歷著自己的成長。喀喇沁旗現任團委副書記楊驍曾在2016年4月和劉葉陽一起到馬鞍山村駐村扶貧。楊驍告訴記者,扶貧工作隊隊員每周要有五天四夜駐村,馬鞍山村離喀喇沁旗只有10分鐘的車程,卻不能回家住,家人一度有些意見。但後來也理解了,每周都會帶著買好的蔬菜開車來村裡探望。
楊驍和劉葉陽這兩位工作隊的成員都曾在駐村期間經歷媳婦懷孕生二胎。談及往事,他倆都有些愧疚,卻也都因這幾年的付出,得到了村民發自內心的認同。但最初他們剛駐村時,情形卻並非如此。
劉葉陽記得自己第一次去馬金豹家裡時,馬金豹很排斥:「你們工作隊能幹啥呀?我現在這樣,你們又能幫上什麼呢?」
楊驍也曾被一些不理解的群眾質疑:「你們為什麼要幫我們脫貧呀?是要取消對我們的照顧政策嗎?」
劉葉陽第一天來到馬鞍山主持的村民會議上,親眼看見幾位村民非要爭當貧困戶:「我當時都氣哭了,村主任也很生氣,他訓斥那幾個大聲爭吵的群眾:『小劉的媳婦住院都不能陪,你們還在這不講理地亂爭!』一些村民當時還瞧不起我,覺得我一個大男人開個會還哭了。」
轉變在劉葉陽和楊驍幫郭瑞成買牛之後:「此後大家看到我們,就會喊著小劉、小楊打招呼了。」楊驍說。
楊驍為村民講解政策
感動和理解在村民和駐村工作隊間慢慢發生著,改變著彼此的認知。
2017年10月中旬的一天中午,劉葉陽去探望因做好事傷了腿的村民高成,老人說電視天線被風颳壞,收不到信號,晚上只能坐在院子裡看星星。劉葉陽顫著腿沿著梯子爬上三角屋脊房,頂著太陽調試了兩個多小時。電視能收到信號後,他居然背對梯子下梯,大家才知道他從小恐高從未爬過梯子。從此,劉葉陽也學會了正對梯子下梯。圍觀的老百姓對高成說:「老高啊,小劉比你兒子還好!」
劉葉陽的同事、「85後」於文博結對幫扶崔玉龍夫妻二老,崔玉龍的老伴得了蛇盤瘡,老兩口發愁走不動路,在家裡硬挺著,於文博開著自家車領著崔玉龍的老伴看醫生,每次看望老人都給買菜。有一次老人說:「我們真想給你點錢,可實在沒錢。」於文博問:「一卡通裡的惠農補貼、扶貧資金和低保也沒見你們花呀?」「我們不會用一卡通,你幫我們看看吧。」於文博領著老人去銀行查詢,裡面有兩萬多元現金,老人知道後樂得合不攏嘴,從此像家人一樣委託於文博取錢。
劉葉陽和楊驍吃住在村裡,自己買菜做飯,村民們起初不以為然,後來見他們真心為老百姓做事,便拉扯著請他們去家裡吃飯。因為工作紀律,劉葉陽和楊驍不去,他們便時常送來熱乎乎的茄子炒肉、辣椒炒雞蛋。村民常奎見他們自己買菜,從園子裡摘來了辣椒、豆角、茄子、西紅柿:「放心吃吧,自家種的,綠色無公害!」
劉葉陽告訴《中國青年》記者:「總書記來馬鞍山村時說:既不能提高群眾胃口,又不能降低標準,一定按國家現有程序做好扶貧工作。總書記這句話真的是說到扶貧幹部的心裡了,他真切了解貧困群眾的所思所想。我們按照國家政策做扶貧工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即使起初有些誤解,但最終都會贏得老百姓的認可和發自內心深處的愛。」
「脫貧攻堅 青年力量」專欄更多故事
青春綻放駱駝灣
潭頭村:這批年輕人,為我們撐住了
監製:皮 鈞
終審:藺玉紅
審校:李志國 劉朱嬰
編輯:胡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