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等4部門聯合部署秋季學校食品安全工作,防範學校食品安全風險,加強食育教育,減少餐飲浪費。(據9月8日《湛江日報》)
昨日翻開《湛江日報》,看見了一個新鮮詞彙——「食育」。
民以食為天,教以育為先。所謂「食育」,既包含了生命、自然、感恩等通識文化教育,又有均衡、協作、飲食習慣等生活文化培養,極大地豐富了「精神食糧」,是一門能令中小學生身體健康、精神富足的藝術。
在解決溫飽的大前提下,怎樣吃得更加健康與文明,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問題。如今,慢性病趨於年輕化甚至少年化、不良飲食習慣導致體質下降等問題,提醒我們做好校園「食育」工作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在校園裡開展系統的、科學的、規範的食育,是勢在必行。
「食育」之始,在於對食材安全、新鮮、美味的關注,讓孩子知道食物如何得來。在湛江市機關第二幼兒園的樓頂,開發了一片「菜園」,在園孩子和家長都需要輪流去打理照顧「菜園」的蔬菜,而這些蔬菜也真的會當作食材使用。筆者曾帶著女兒,在晨光初露時到「菜園」淋水,深感這是一個進行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教育的絕佳機會,於是和女兒分享了蔬菜種植、多吃蔬菜等生活常識,大有裨益。食材是「食育」的重要載體,各中小學校和幼兒園可發起菜園建設,並使其與雨水收集、溫室育苗、草被覆蓋等融於一體,讓學生在「微循環」中感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要學習市機關二幼讓孩子們參與農田勞動的方法,讓孩子們在作物生長記錄中,學會尊重食材,了解飲食知識,增強分辨與選擇食物的能力,這既是青少年兒童自我保持健康的第一步,也是對農耕文化傳承的第一步。
餐桌之上,是「食育」文化傳承的最關鍵環節。而其中關鍵,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光碟行動」。湛江市第一幼兒園在這方面就做得很不錯。老師會通過多種方式鼓勵、引導孩子們珍惜、節約糧食,而且還會通過家園共育,讓孩子「小手牽大手」,推動「光碟行動」進家入戶,形成家風。
餐桌上的「食育」,要注重儀式感。筆者曾分享過廉江一所學校的做法。該校從飯堂裝修到牆上海報,都透露出濃濃的「食育」氛圍。「做人要像筷子,拿得起,也放得下」「一根筷子易折彎,一把筷子難折斷」「頂天立地一雙筷,困難面前不彎腰」……躺在餐盒裡的筷子,就這樣被「扶上牆」當了回無言之師。該校有意識地借餐桌文明立德樹人,從各式餐具中找出「精神屬性」,繼而糅合各種教學元素,一頓飯的時間,就能上活「思政課」「文化課」「愛國主義教育課」。最近,該校又想出了一些創新點子與筆者分享,例如把歷代名人勤儉節約的故事演繹成舞臺劇、重塑文明節約就餐儀式、把餐具文化具象化為動畫人物等,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到拒絕餐飲浪費中來。
「食育」不能只靠「言傳」,更為重要的是「身教」。在家裡,家長要多給孩子走進廚房、走近烹飪的機會。不要總以辛苦、油煙、危險等藉口,讓孩子只動口不動手。否則長此以往,孩子喪失的不僅是一項生活技能,更有「食育」的豐富內容。而生活與現實,總會在今後日子裡用它的方式為孩子補上這重要的一課。(湛江日報 葉舒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