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新手媽媽都會有這樣的困惑,小寶寶只會哭,又不會說話,媽媽在哺乳的時候,怎麼才知道寶寶已經吃飽了呢?由於不能準確識別寶寶的需求。所以一些寶媽顯得著急又焦慮,今天我給大家總結一下。
一般來說,我們給寶寶吃母乳的時間間隔和次數是根據寶寶的飢餓情況來定,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按需餵養。
那麼,母乳餵養的媽媽到底要怎樣判斷寶寶是不是吃飽了哩?
1.媽媽餵奶後比餵奶前乳房軟些。餵奶前的乳房有脹脹的感覺,用手觸摸,可以明顯感覺裡面有硬塊,寶寶吃夠奶後會滿足的放開乳頭,此時媽媽的乳房就會變得柔軟。餵奶前後乳房柔軟程度的差別隨著寶寶長大會逐漸減小,直到媽媽達到供需平衡的狀態。
2.看寶寶吃奶方式。媽媽餵奶時,寶寶猛吸乳頭並且大口地吞咽奶水,媽媽可以明顯的聽到咕嚕的吞咽聲音。這時候的吸允是慢而有力的,有時候從寶寶的口角可以看到奶水,大概15分鐘左右寶寶就會吃飽,並丟掉乳頭。如果寶寶吃了超過30分鐘,還含著乳頭,這就在告訴媽媽還沒有吃飽,就說明媽媽奶水可能不足。
3.吃奶的時間間隔。寶寶吃奶很費勁,吸允不久就睡著,睡不到1-2小時又醒來哭鬧,這就是寶寶吃不飽的表現。這時候媽媽要想辦法追奶或者考慮混合餵養了。
4.大小便次數。吃足了的嬰兒,每天尿溼4~6個紙尿褲,或6~8片尿布。尿的顏色是清的,或顏色很淺。如果尿的顏色很深,說明嬰兒攝入的母乳不夠。注意「攝入」這個詞哦,很多時候,媽媽分泌的母乳是足夠的,但是因為餵養次數不夠,或者寶寶吸吮不夠有效,造成寶寶攝入的母乳不夠。母乳吃足了的嬰兒,出生一周內胎便應該排淨。第2~4周(月子裡),每天會大便2~3次以上。1~2個月後,隨著腸道發育完善,大便次數一般來說會減少到每天1次。也有些母乳餵養的孩子,會每三四天大便一次。
媽媽要注意的是,按需餵養並不是指的隨時餵,也不是指的寶寶哭鬧時喂,而是指寶寶餓的時候再喂。這是一個行為訓練,對於母乳餵養的寶寶,如果寶寶稍有不舒服媽媽就以餵奶方式來安慰,那麼久而久之,寶寶就會把吸吮母乳當成是一個精神慰藉,這就違背了按需餵養的意義。按需餵養需要的是媽媽細心的觀察,理解寶寶的「語言」了解寶寶的真正需求,而不要把「餓」和「難受、孤單、睏倦」等感覺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