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798」是由廢舊的廠房改造成為了藝術特區,成為了著名的旅遊景點,其實在臺灣也有很多像798這樣的藝術區,甚至比北京的798還有趣,不僅有特色的風景,還有很多文創店,位於臺灣省高雄市的駁二藝術特區就是其中之一。
在整個園區中不論是藝術品、美食或者是音樂都各有千秋,園區內的路旁樹立著很多巨型公偶、以及用舊火車廂改造保留的火車頭等。種種創意的揮灑和碰撞,使舊倉庫轉型而來的駁二成為了全臺灣最成功的藝術特區。
駁二藝術特區之前只是一個碼頭,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港口碼頭是高雄人謀生的重要場所,據《高雄港史》記載,當年自各地運來的香蕉均露天堆積於出口碼頭,容易腐壞而影響外銷,故新建香蕉出口專用倉庫。「駁二」正是建於那個年代,1973年,位於高雄港的第二號接駁碼頭落成,用作港口倉庫,這就是「駁二」。
後來,香蕉輸出漸趨沒落,遠洋漁業開始繁盛起來,但香蕉碼頭是內港,沒有辦法停靠大噸位貨輪,因而隨之衰落。「駁二」這樣存儲貨物的倉庫沒有了用武之地,閒置廢棄。2002年,高雄市對倉庫進行了整建,打造了駁二藝術特區。高雄市希望把閒置空間景觀化、把產業空間變身文化空間。
在駁二特區經常有一些藝術演出,特區希望可以提供給年輕人一個展示的平臺和交流的機會。駁二特區運營的負責人介紹說見這裡的目的,是希望高雄人可以在其中找到跟這座城市的連接,而遊客可以從中了解到這座城市的變遷。其實,在面對現代化的過程中,丟掉城市記憶是很可怕的事情,當萬千城市都只擁有幾乎沒有差別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的時候,失去的就是特色和文化。
漫步在駁二,每一處充滿城市特質的作品,都呈現著高雄的魅力和生活美學。
在駁二特區中還有一家誠品書店,在這裡遊客和讀者看到的不僅是書籍,還有誠品的歷史和文化。
誠品書店從存在到現在已經20多年了,誠品書店的創辦人吳清友一直希望當心成為土壤時,書可以變成種子,在心的土壤裡生根發芽。現在的誠品書店從1989年由臺北仁愛路圓環創辦第一家開始已經遍布全臺灣,甚至在2015年的11月,蘇州分店也正式開幕了。現在誠品書店的」人文、藝術、創意「的種子在光陰的澆灌下已經枝繁葉茂。
來誠品看書已經成為了臺灣人生活的一部分,每一個走進誠品的讀者都可以在這裡愜意的姿勢看書,或站著或坐著,也有不想看書的人,也可以在這裡聽著音樂,品一杯咖啡,或者購買一些文創品。
誠品從它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成為了臺灣的一個神話傳說,我想只有來到這裡的人才能有所領會和感受。
書對誠品而言,已非書,而是一種內心的著迷和品味,很多去過誠品的人,只要一天不去,就會心神不寧,坐立不安。在誠品,有各式各樣的CD和影碟可以觀看,在瀰漫著咖啡香的誠品,選一張自己喜歡的影碟觀看,甚至比一般的影院還有味道。咖啡的味道和書香結合在一起,也讓人們對書更加的貪婪。
臺灣作家南方朔曾經這樣總結過誠品書店:」在人們對書已經越來越失去敬意的時候,它以一種轉折的方式,重新為書找回了地位。「這就是誠品的魅力所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