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二藝術特區的出現,是高雄城市產業變遷的成果。園區裡,可以看到很多工人和漁婦的雕塑,這就是高雄人記憶中阿公阿嬤(爺爺奶奶)的模樣。
駁二藝術特區
香蕉碼頭找到新出路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港口碼頭是高雄人謀生的重要場所,像是臨近駁二的香蕉碼頭就曾是全臺灣的香蕉集散地,香蕉由此外銷日本。而靠海吃飯,漁夫撒網、漁婦搖櫓也都曾是高雄的城市畫面。據《高雄港史》記載,當年自各地運來的香蕉均露天堆積於出口碼頭,容易腐壞而影響外銷,故新建香蕉出口專用倉庫。 「駁二」正是建於那個年代,1973年,位於高雄港的第二號接駁碼頭落成,用作港口倉庫,這就是「駁二」。
後來,香蕉輸出漸趨沒落,遠洋漁業繁盛,但香蕉碼頭是內港,沒有辦法停靠大噸位貨輪,因而隨之衰落。「駁二」這樣存儲貨物的倉庫沒有了用武之地,閒置廢棄。2002年,高雄市對倉庫進行了整建,打造駁二藝術特區。駁二目前由高雄市文化局經營管理,是高雄文化觀光路徑的延伸。由於都市產業結構的改變,閒置場所的變身是許多城市都面臨的問題。高雄市希望把閒置空間景觀化、把產業空間變身文化空間。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張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