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又稱楹聯或對子,它起源於五代十國後蜀主孟昶,在一年的除夕把兩句詩——「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題寫在寢門桃符板上,故稱「題桃符」,因是春節所題,又叫「春聯」,而後以此為制,漸漸形成了一種文化,於兩宋時期發展起來,到了明清兩朝尤為盛行,成為了上至當朝帝王,下至平民百姓,最喜歡的傳統文化之一,特別是明朝,在明太祖朱元璋的號召之下,每逢除夕,家家戶戶開始了貼對聯的習俗,這一傳統也一直流傳至今!
明朝著名的文學家,一代名臣邱浚,出生在廣東瓊山府,自幼聰慧,才思敏捷,小小年紀便善於吟詩作對,深得私塾學堂的先生的喜愛,有一天,在私塾上學時,不知何因,邱浚與當地一位財主家的少爺起了爭執,這位富家少爺急忙跑回去叫他的父親來。
那位財主怒氣衝衝的趕到了學堂,一見到小邱浚就想以大欺小,說出了一上聯:「小子無知,竟敢江邊賣水」,這上聯出的很巧妙,聯中「賣水」,並非現實中的賣水,而是說小邱浚就無知,想佔著學堂,自恃甚高,這是給小邱浚下馬威。
但聰慧多才的邱浚一聽便聽出了聯中之意,爭執之事並非是他所挑起的,理在他這裡,便想著回敬回去,脫口而出一下聯:「書生有志,特上山頭凌雲」,這下聯應對經典,意思是說,書生才氣高,有壯志凌雲之心,可謂是大氣,與上聯不僅對仗工整,且意境相符,堪稱巧對!那財主一聽,愣是了一下,聽出了聯中之意,便不好繼續為難一個小孩子,只好悻悻的離開了!
有著「對聯天子」美譽的乾隆帝,在一年的科舉廷試中,前三甲中有一位進士是獨眼,名叫劉鳳誥,是江西人士,乾隆一見此人,頓時心生嫌棄,他感到眼前之人相貌如此醜陋,不足以金榜題名,但人家才華確實之高,便想著試上一試,當即吟出了一上聯:「獨眼不登龍虎榜」,乾隆這以貌取人的上聯,令人劉鳳誥心中有些不是滋味,但自信的他若有所思後,脫口而出一下聯:「半月依舊照乾坤」,這是明明白白的告訴乾隆,即使只有一眼,同樣能做大事,照乾坤。
乾隆一聽,大吃一驚,暗暗想道,沒想到此人才華如此卓絕,當即決定再試一聯,沉思了片刻,吟出了一上聯:「東啟明,西長庚,南箕北鬥,朕乃摘星漢」,這上聯堪稱霸氣,難度也非同一般,但哪裡能難得住才華橫溢的劉鳳誥,他沉思了一下,便吟出了一個絕妙的下聯:「春牡丹,夏芍藥,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劉鳳誥這下聯一出,乾隆更是驚訝不已,可謂是人不可貌相,當即摒棄先前的想法,當庭欽點劉鳳誥為探花,兩幅對聯,均大氣至極,且對戰工整,難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