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醜人高中狀元,乾隆出一對聯刁難,他答出下聯後被乾隆封了探花

2020-12-23 格子道歷史

經常聽人說到一句話,「這是一個看臉的時代」,沒錯,長相好、模樣喜人,在社交上會非常吃得開,即使在古代流傳至今的一些故事也都是才子佳人,男子風雅、女子俊秀,成就一段段的佳話,很少聽到哪個長相醜陋的人有佳話流傳。

這不是人們對相貌的歧視,而是對美好事物的一種追求和嚮往,美麗的東西總會給人賞心悅目的享受,這是正常的生理反應。在古代,並沒有現在發達的信息量,所能看到的都是身邊的人與事,直白了說,就是沒有那麼高的「眼界」,長相的美與醜直接決定你的命運走向。

在同樣看臉的古代,長相不僅僅是對女子的直觀審視,對男子的仕途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在清朝,如果長相醜陋,即使才高八鬥也少有機會晉職。但凡事都會有例外,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一醜人高中狀元,乾隆出一對聯刁難,他答出下聯後,乾隆封了探花,這人是誰呢?

一、清朝官員「大挑制度」

清朝是封建制度統治的最後一個朝代,文明的進步、基因的進化,使清朝在各方面的發展都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尤其是康乾盛世時期,更是封建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的巔峰。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對任何事物的要求都會有所「提升」,甚至對官員的相貌也有了「規章制度」。

乾隆時期的科舉是最難考的,之所以這樣說,是當時的朝廷體制與官吏隊伍已經非常健全,乾隆自然就抬高了進入官場的門檻。尋常百姓家的男子,不但要通過童試、鄉試、會試和殿試這些層層「關卡」,還要擁有一副說得過去的皮囊。

據傳,由於科舉的門檻過高,導致一些落榜舉人賦閒在家,甚至開始懷疑寒窗苦讀的意義,為了安撫這些舉人,乾隆出了一個以貌取人的「大挑制度」。

《清代科舉考試實錄》記載:「清初舊例,舉人會試三科,準其挑選知縣,就教職者不拘年分……十七年始定大挑制,於會試榜後舉行。」「屆期吏部堂官先過堂驗看,然後請旨派王公大臣於各省舉人內公同挑選,重在形貌與應對,所謂人文並選。」

也就是說,只要你是舉人,連續三次未考中進士的情況下可以參加「大挑」,憑相貌就有機會任知縣或就教職,無須再參加筆試。並且根據長相分為幾等,與官職大小直接「掛勾」,長相好,所任官職就高些,對於那些舉人來說無疑是件「柳暗花明」的大喜事。

皇家的人之所以長相好,就是經過一代代的基因優化,而普通百姓家並沒有太好的優良遺傳基因,顯然對一些「醜人」有些不公平。但細想,官員也是朝廷的「臉面」之一,如果過於醜陋難免遭人誹議,同時也可以看出,乾隆是一個十分珍惜顏面的人。

乾隆這位皇帝喜歡以貌取人,促進了官員形象的「進階」,但並不是絕對而言,有這樣一位醜人讓乾隆破例錄取他,這是哪位能人呢?

二、醜貢生妙對皇帝聯

時逢又一年度的殿試,殿外的貢生們雖然一個個才學過人,但參加殿試在皇帝面前難免露怯,心裏面的忐忑都寫在了臉上。

到了殿試的環節,乾隆看著下面的貢生們感到很欣慰,能夠走到這一步必定都是滿腹經綸,眼光從貢生的身上逐一掃過,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了一位貢生身上,這位貢生不是長相出眾,而是醜陋不堪,他竟然是個獨眼?

看到乾隆臉上面露不悅,曾擔任會考主考的官員向乾隆說了這位貢生的情況,無外乎是聰慧過人、學富五車之類的誇讚之言。

乾隆對此並不「感冒」,如果才學平平也不可能走到殿試這一步,下面這些能夠參加殿試的貢生們,哪個不都是如此呢。

但作為一個皇帝喜歡以貌取人不能表現得太直白,於是乾隆便對那位貢生說,「聯出一聯考考你的才學。」

只見貢生淡定從容回答,「請皇上賜聯」。與其他戰戰兢兢的貢生相比,這位獨眼貢生的氣質顯得與眾不同,頗有些許官員風範,心生幾分好感。

乾隆略帶調侃之心說道:「獨眼豈可登金榜」,言外之意,金榜提名的人都是一表人才,你一個獨眼貢生怎麼可能登金榜。

誰料貢生謙遜施禮,毫無尷尬之色,回道:「半月依舊照乾坤」。獨眼是人的殘疾,半月也是殘月,獨眼貢生用相應的對比,巧妙地對出了下聯,並且表達出心懷乾坤、做人坦蕩之意。

乾隆自然讀懂其中意思,看這貢生不亢不卑,對這獨眼貢生又增加了幾分喜愛,微笑點點頭,接著說道:「東啟明,西長庚,南箕北鬥,誰是摘星漢?」

乾隆這上聯裡面不但包含了東西南北四個方位,更有四個星宿摻在其中,揉合在一起是一副極其考究的上聯,可以說這是一副非常難的「考題」。

卻見獨眼貢生拱手施禮馬上回道:「春牡丹,夏芍藥, 秋菊冬梅,臣本探花郎。」乾隆一聽立即大加讚賞。

貢生的的下聯包含了春夏秋冬四季,與東西南北相對仗,用花名對仗星宿,構思巧妙、才思敏捷,如此佳作,讓這個喜歡玩對聯遊戲的乾隆皇帝龍心大悅。

這時會考的主考官呈上獨眼貢生的考卷,乾隆接過來一看,字跡顏筋柳骨、龍蛇飛動,別具特色的書法、別出心裁的答卷,頗得聖意,這樣的才學本可成為狀元,只是相貌殘疾,便金口一開,「既然你已自稱探花郎,聯就賜你探花吧!」

獨眼貢生轉眼成為御賜欽點的探花,位及殿試第三名,這位獨眼的貢生就是被乾隆稱為「江西大器」的劉鳳誥。

三、江西才子劉鳳誥

劉鳳誥是江西省萍鄉市上慄縣赤山鎮人觀泉村人,從小聰穎、機敏,家境也算是殷實,在鄉裡是頗有名氣的「神童」。只是命運多舛,一次意外讓他失去了一隻眼睛,後天的殘疾給他幼小的心靈上帶來了很大的創傷,但他卻沒有灰心喪氣,反而更加的勤奮好學。

正因為有了如此的經歷,讓他的內心格外的強大,在殿試時才會有出色的發揮。而乾隆也是愛相貌更愛才之人,對劉鳳誥也是多加重用。劉鳳誥先後擔任過吏、戶、禮、兵四部的侍郎,又被封為太子少保,足見對其的信任。

劉鳳誥也用自已的真才實學證明了自已的能力,著有《存悔齋集》三十二卷、《五代史記注》七十四卷、《江西經籍志補》四卷、《杜工部詩話》等。於道光十年正月病逝江蘇揚州,終年70歲。

小結

用現代話來講,劉鳳誥是個身殘志堅的好青年,面對命運的挫折卻沒有氣餒,反而成為自已攀向人生高峰的動力。反觀我們很多現代人,物質生活條件好了,精神上卻極為匱乏,遇到挫折的時候,滿眼的悲涼與悽慘,甚至一蹶不振。

其實人生在世,沒有那麼多的平坦,只要我們的內心夠強大,就沒有過不去的關卡。擁有真才實學,走到哪裡都不會埋沒你的人才。劉鳳誥能夠在如此苛刻的科舉環境中脫穎而出,在面臨有諸多選擇的今天,我們沒有什麼不可以,不是嗎?

參考資料:《清代科舉考試實錄》《「江西大器」劉鳳誥》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乾隆見考生太醜,便出一上聯刁難,對出下聯後龍顏大悅,點為探花
    不過,這也會給朝廷帶來壞處,為了提高錄取率,乾隆皇帝發明了一套以貌取人的方式去為朝廷錄取「人才」。有一考生相當醜陋,但他卻通過了乾隆帝的考驗,獲得了探花。而他們之間的考核,僅是一副對聯,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一、要求極其嚴格的清朝科考 有人認為,從明朝開始,科舉考試的性質早已出現了根本性的變化。
  • 乾隆殿試出一奇題,一進士脫口而出,皇帝:狀元你沒戲,就探花吧
    於是乾隆就決定先考考他,看他實力到底如何,便準備出對子讓他對,而對對子正是劉鳳浩的強項,乾隆:「獨眼豈可登金榜?」乾隆一聽,有意思,於是又出一個難度更大的題,上聯:東啟明,西長庚,南萁北鬥,朕乃摘星漢。
  • 乾隆出對聯羞辱才子:獨眼豈可登金榜,他巧答下聯後喜獲探花郎
    對聯在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對聯的門道主要就在於對仗上面,不僅是意境、平仄,還要契合詞性及字數,因此靈活多變,從古至今因此誕生了不少的奇聞趣對。乾隆年間有個進士叫劉鳳誥,他先後擔任過戶部、禮部、吏部、兵部四部侍郎,可以稱之為清朝的全才。
  • 兩位才子相爭,乾隆出一上聯,考生扭頭就走反而當了狀元
    科舉從創辦開始一直舉行到光緒三十一年,據統計,這些年裡文武狀元一共出現過777位,對於狀元之爭歷朝歷代的競爭都非常激烈,畢竟只要中了狀元,不管是平民百姓還是權貴之家,都算是一種榮耀,而在乾隆在位期間,關於考狀元還出過一件趣事,在當時的一次科考中,有兩人的學識才華都不相上下,最後還是乾隆出了一道考題來分的勝負,但勝利者卻是主動認輸的那位。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乾隆殿試出一對聯,考生當場翻臉拂袖而去,乾隆說:欽點為狀元
    ,雖然水平不怎麼樣,但是數量多達40000多首,歷代帝王無出其右,有愛好無可厚非,不過當一種愛好演變成一種炫耀時就會出現問題,知道乾隆酷愛文學古玩,許多臣子為了討好他,送來許多珍貴寶物,一時間官員收受禮品之風盛行,對此乾隆放任不管,導致和珅這樣的巨貪出現。
  • 乾隆出上聯:東啟明,西長庚,南箕北鬥,朕乃摘星漢!才子的下聯太經典
    對聯,又稱楹聯或對子,它起源於五代十國後蜀主孟昶,在一年的除夕把兩句詩——「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題寫在寢門桃符板上,故稱「題桃符」,因是春節所題
  • 乾隆出上聯「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紀曉嵐的下聯堪稱妙對!
    比如清代的乾隆,就很喜歡中國的對聯文化,經常和臣子在一起出題答對,流傳下來很多經典的對聯故事。有一天,乾隆在江南遊玩,紀曉嵐在一旁陪同。到了中午,乾隆肚子就餓了,於是就走進了一個酒樓。這個酒樓在當地很有名氣,名字叫「天然居」,裡面經常聚集很多文人雅士,在一起行酒令,出詩詞,熱鬧非凡。
  • 趙匡胤的後裔在清朝考上狀元,乾隆他降為探花,冤不冤?
    他曾經金榜高中狀元,但是被乾隆改為探花。在汪由敦和劉統勳的推薦下,趙翼進入了乾隆王朝的軍事中樞——軍機處。在軍機處裡當書辦,主要負責軍事文件的起草和整理。當時乾隆正派重兵徵討準噶爾,來往軍事文件繁多,趙翼發揮出他的才華,不僅整理的有條不紊,而且在眾多軍機大臣的眼皮子底下,起草文件,下筆千言,倚馬可待。有一次由於案牘堆滿了桌子,他趴在地上奮筆疾書,大臣們稱讚不已。
  • 乾隆上聯:「孤山獨廟,一關公單刀匹馬」,紀曉嵐下聯無人能及!
    乾隆上聯:「孤山獨廟,一關公單刀匹馬」,紀曉嵐下聯無人能及!乾隆皇帝對於對聯可謂是喜愛的很,乾隆因此還被親切的稱之為「對聯天子」,可能有人覺得這個稱呼有點自大了,但是實際上乾隆可以算是清朝最有才華的帝王了,文韜武略暫且不說,七雜八雜那也同樣精通,以至於後來他還自稱自己為「十全老人」意思就是說自己樣樣都會。
  • 張之洞出上聯「陶然亭」,才子對出下聯:張之洞
    對聯是古代文人重要的文化形式,尤其是在明清,很多文人在平時宴遊時經常互相對對聯打發時間,經常是一個人出上聯,一人出下聯,對不出的人則為輸了。對聯比唐朝的律詩更加注重平仄,也更加注重意境,所以能寫出一副好對聯也是不容易的事。
  • 乾隆作對出了個上聯,紀曉嵐對不出下聯,而說了句話博得皇上賞識
    不過在乾隆時期還是讓皇帝美滋滋的,沒有戰亂的影響,基本上乾隆皇帝每天都是遊山玩水,吟詩作對,這樣一來也是讓乾隆有很多的時間去陶冶情操,話又說回來了,因為乾隆酷愛文學,所以乾隆對於自己大臣的文學造詣也是非常之高,沒有兩把刷子的人絕對不會在乾隆身邊待著,所以乾隆對於自己身邊大臣的選拔也是非常嚴格的。
  • 乾隆遊玩出一對聯:「洞中泉水流不盡」,一女子脫口對出成千古絕對
    大家知道啊,在清朝中前期的乾隆時代,經過康熙和雍正兩位帝皇的時代積累。到了乾隆這一朝代,清朝的封建王朝性質有了很大的體現。所以在其在位期間,每到災年他都會大開國庫,由此來關愛照顧百姓。因此呢,乾隆皇帝喜歡遊歷江南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想深刻的體會老百姓的生活。在古時候,皇帝要是想深刻的體會老百姓的生活,一方面需要自己的大臣前去調查,然後再反饋給自己,但是這樣的方法,不能保證皇帝得到的信息就是完全正確的。
  • 有關於乾隆皇帝的一副對聯,上聯:一塔峨峨,七層四面八方
    小編最近喜歡上了對聯,尤其是在看到一些地方的徵聯啟示之後,今天小編呢,給大家帶來的還是一上聯,這幅上聯可不同於一般,這幅上聯是當年乾隆皇帝所出的一上聯。據說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到揚州的時候,曾遊歷到寶塔灣,當地的一位官員阮雲陪同乾隆皇帝遊歷,這阮雲宣傳當地是歷史文化名城,說他們這裡的人,上到八十老翁,下到七歲小童,皆能夠吟詩作對。乾隆皇帝有些不信指了指一位老船公問阮云:「這位老翁也可以作對嗎?」
  • 51歲乾隆臨幸完妃子,說一上聯:昨日黃花閨女,妃子下聯讓人叫絕
    對聯是我國古代特有的一種文化風俗習慣,發展到今天雖然只在春節期間才會隆重登場,但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對對聯已經是一種刻在骨子裡的興趣和愛好了,不論男女老少,不管知識水平差距如何,一旦有人說一句上聯,總會有很多人不自覺的去構思下聯,成為了我們這個民族很獨特的一個文化記憶。
  • 霸氣上聯「東啟明西長庚南箕北鬥,朕乃摘星漢」,學生輕鬆對下聯
    中國歷史上,自從五代後蜀皇帝孟昶在除夕夜寫下第一副春節對聯後,對聯便由此而誕生並一直流行到今天。上自帝王將相,下至秀才書生,人人都喜歡,而且不限年齡男女大家都能對,有時候七歲童子可能更勝於狀元才子。明朝時期,朱元璋喜歡對聯,不但與眾皇子、大臣們作對,還經常微服私訪,跟著下面的人一起對對聯,他還因此被譽為對聯皇帝。
  • 對對聯出佳句,林則徐和劉鳳誥一出口,便讓老師和皇上啞口無言
    別著急,咱們今天就來聊聊禁菸大臣林則徐,還有江西才子劉鳳誥是怎麼巧對對聯,完勝自己的老師和乾隆皇帝的。一、林則徐「無縫銜接」,巧為父親解圍話說林則徐從小天資聰穎,資質甚高,很讓父親喜歡,平日裡難免會多些疼愛。
  • 「對聯大王」紀曉嵐,可以把乾隆對到哭
    紀曉嵐,清朝大學士、大才子,  據說,紀曉嵐對對聯是一絕,  有許多關於他對對聯的傳說,  今天,我們就通過幾個對聯故事  來領略紀曉嵐的的對聯才華  喝了幾杯之後老師對紀昀說:「曉嵐,我出個上聯,你對對出下聯,我送你個百金古硯,對不上來,就罰酒三杯!」  紀昀答應了,老師指著那對父子說:  父戊子,子戊子,父子戊子  這個下聯是很難對的,因為「父子」和「戊子」,下字相同,上字一為「父」一為「戊」,諧音(「父」音fu,「戊」讀wu音)。
  • 乾隆吃西瓜隨口出一上聯,紀曉嵐聽後直接下跪:此聯天下無人能對
    清朝的乾隆皇帝一生總共寫過42000多首詩,為古今詩詞量之最。乾隆皇帝是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享年89歲,但是從他成年開始算起,乾隆平均每天都要寫一兩首詩。要知道,乾隆可是當了60年皇上,每天都要批奏摺。在忙於公務之外,乾隆還得每天抽出時間來寫詩,從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乾隆對寫詩的熱愛。
  • 「山東山西河南河北東西南北,山河壯麗」,下聯一出堪稱千古絕對
    無獨有偶,除了詩詞對聯發達的唐宋時期,清朝也是一個文化氛圍比較重的時期。雖然有著大清的文字獄禁錮著人們的思想,但是乾隆皇帝還是非常喜歡對聯的,當然了他喜歡對聯的原因和他身邊的兩個官員有關,這兩個官員就是紀曉嵐和和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