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你們在自己做題的過程中,遇到辨析題這一塊也是最發怵的。做簡答題時,筆記上大多數都有原題原話;做辨析題時,怎麼不知道知識點在哪了?
還有很多朋友,自己根據辨析題題目做了回答,一對參考答案,發現自己答的是驢唇不對馬嘴,把要考的知識點完全定位錯誤
後來演變為判斷+分析的題型來考察,簡稱【辨析題】。題目大多都是簡簡單單的一句話,但
因為要自行定位知識點+判斷對錯,所以對於知識的考察綜合度極高,十分考察大家的知識儲備量以及你們對於所學知識的應用,是科二整張卷子中最難的題目。買了筆記的朋友都在說,餵呀餵呀!為什麼我不能在筆記上找到辨析題的答案呢?
因為辨析題題目的那句話,都是出題人根據知識點自己編的呀並且
每一道辨析題都是有關鍵詞的,通過關鍵詞來鎖定對應的知識點範圍,但是由於很多人對知識點還是不熟悉,導致看到題目後一臉懵逼。如果你現在開始做題了就會發現,辨析題有4道,
其中最少3道的判斷都是錯誤的,相當於這句話是不對的,或者是跟正確知識反著來的,這樣的內容怎麼放在背誦筆記上呢?但是餵呀為了大家備考方便,我把出過辨析題的點以及錯誤的判斷句都放在了筆記上,大家在觀察中發現這樣的字眼,那就都是曾經出過辨析題的考點。
這兩天我又將2011年以後出現過的辨析題做了總結,有一些重點需要注意的內容。
注意:以下內容僅針對【辨析題】這個題型。
根據近兩年的出題規律來看,前兩道辨析題的範圍在【教育】【教學】【德育】上出。
後兩道題目規律不固定,可能會在學生認知過程(感覺、知覺、注意、記憶、思維、想像)中出;
也可能會在【學習動機】【學習遷移】上出;
還可能在某個教育學家理論上出。
教育、德育、教學這三個板塊本身就是中學考試的重點,大部分內容都需要背誦。
對於辨析題,各位一定要將這三個板塊的「定義性知識」背誦,比如教學的定義這樣的專業知識點,具體怎麼運用請看到文章最後。
對於後兩道辨析題,不確定因素較大,今年考試的朋友,餵呀建議大家重點看一下:
①正強化、負強化、懲罰(在筆記的48頁)
②學習動機、學習遷移
③知覺、注意、記憶、想像(在筆記的58頁起)
④重點注意皮亞傑、維果斯基、科爾伯格的理論。
⑤有意義學習、接受學習、發現學習(在筆記的49-50頁)
除了這幾點內容,教育、教學、德育的所有內容都要重點背誦,辨析題會考,簡答題材料題也都有很大機率考!
出題人能出,我們當然也能做;
辨析題雖然難,但技巧還是有的!
好好看完以下內容,讓你做辨析題跟玩兒似的~
簡單來說辨析題的答案順序+得分情況是:
判斷對錯(2分)→分析題目(5分)→總結(1分),總-分-總的形式。拿幾道題舉例,以下出現的所有知識點圖片均來自於餵呀整理的筆記上。
我們很容易的就可以從該題目當中能找到「教育」二字,首先能夠鎖定大的範圍。其次,前半句說了教育,但後半句立馬轉到了「教育目的」,這個時候咱們一定要以後半句的中心內容為準,前半句只是鋪墊。這句話的漏洞其實很明顯,後半句所說的「只能」兩個字過於絕對,所以就算大家拿到這個題目想不起來什麼專業知識,根據自己多年做題的經驗,也能初步判斷這句話是錯誤的可能性更大。辨析題考察的內容較為綜合,假如你一下子想不起來考什麼知識點,那你就可以把「教育」「教育目的」的定義寫上去,這一塊其實是
【碰瓷式答題】,關鍵字的定義寫上去,判卷時絕對不會算你錯,哪怕你之後寫的內容並不是正確答案,判斷對了+有準確的定義,也會給你個基礎分數。
這道題其實並不難,「教育目的只能按照人的發展需求決定」,換個角度來想,其實就是在考察「什麼能夠決定教育目的」,轉換成知識點的話,就是這個:
只要你知道「動物界不存在教育」,不符合「培養人」這一特徵,這道題就不會答錯。
第一步:判斷關鍵字,這句話雖然短,但每個字都是精華。主要關鍵字是「直觀教學」,次要關鍵字是「手段」和「目的」。前半句話,直觀教學是手段,那肯定沒錯,這是咱們在教學過程中應用最多的教學方法。
但是這個「目的」,如果你複習的比較好,這個時候肯定能確定是錯誤的了,但如果你基礎沒有那麼牢固,肯定是會有所猶豫的。在這裡給大家說一下,教學是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但要是說「教學是教育目的」,那肯定是錯誤的。
很多人看見「教學」兩個字,估計直接把教學的定義寫上去了,OK,估計也不會算你錯。
第四步,這個時候只要你能夠準確判斷出【直觀教學】是什麼,那就能直接出答案了。
參考答案:
本句話錯誤,具體分析就是圖中的這些內容。
答題思路:
第一步,找關鍵詞。
其中「德育過程」和「品德形成過程」都是關鍵詞語,這一點很好判斷。
第二步,判斷對錯。
如果你對【德育】板塊的知識點不熟悉的話,這道題基本上就靠蒙了。
但是如果你跟本公眾號走背誦打卡的話,會發現品德形成的一般過程和德育過程都是重要的知識點,只要你有印象,就會知道這是兩個東西。
第三步,想定義。
第四步,出答案。
這句話考的比較隱晦,估計大家剛看到的時候判斷不出來對錯,所以這一步先待定。
工作記憶也叫短時記憶,相當於這個題目就是在考「短時記憶」的內容,這一點可是中學很愛考的板塊,由此我們可以知道這道題考的是中學生認知過程—記憶,這一塊的內容。第二個關鍵詞「持久保存」,這其實就是記憶保持時間的長短,那就可以定位於這裡:
其實這道題就是在考咱們能不能把工作記憶=短時記憶判斷出來,能夠持久保存的肯定不是短時記憶,而是長時記憶。
工作記憶也叫短時記憶,是從信息從感覺記憶到長時記憶之間的一個過渡階段。該記憶的特點是時間很短,信息在頭腦中儲存的時間比瞬時記憶長一些;容量有限,一般為 7+-2 個(也就是 5-9 個)組塊;操作性強的同時又易受幹擾工作記憶只有經過加工和處理,進入長時記憶的信息後才能保持持久。
還有兩個題目,是2011到今年為止辨析題中出過的理論知識。1.根據皮亞傑的理論,在良好的外界環境作用下,學生的認知發展可以從前運算階段直接跨越至形式運算階段。(2018下)2.根據科爾伯格的觀點,道德發展的階段性是固定的,相同年齡段的人都能達到統一的發展水平。(2017上)
這樣的題目,判斷對錯後,直接把該理論知識寫上去就能得分。
根據XXX的觀點就是關鍵字,上面兩個題目分別考的是:
這些年考的最多的點其實就是
【知識與能力的關係】,分別在2012、2015、2017、2018這幾年考過。
看到現在,我想大家應該能初步知道辨析題的答題步驟和套路了。
從所學知識中找關鍵詞有關的內容,並且初步判斷對錯→精準定位題目關鍵詞的知識範圍,找到兩個關鍵詞都包括的知識點→開始分析····此時一定記得,如果考的知識點較為明確並且可以分點作答,那就一定要清晰的把小點寫出來。
如果你現在做題還是一臉懵逼、找到關鍵詞後卻不知道說的是什麼,那真的是因為你自身知識的儲備量太少以及你對筆記內容/教材內容太不熟悉。
知識點都是有的,但你不知道考的是它,這就很被動了。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趕緊開始學習+背誦,目前距離考試還剩不到20天,大家不要想著去說「我要去理解這個知識點」,能快速理解肯定是好的,那要是不能,咱死記硬背能在考試中對應上不也能得分嗎?
本公眾號配合餵呀筆記內容的背誦打卡已經進行到第二輪·第三天了,想要現在加入完全來得及。覺得本文對你有幫助的,不要忘記在文末留下一個【在看】和點讚文章。
點讚文章、點擊【在看】
好運多多多
考試一次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