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本報見習記者 王瑞超 家住城區的曹先生,今年58歲了,眼看就到退休的年齡了。擔心退休以後太閒了,曹先生喜歡上了用撿拾來的樹根、樹杈等製作原生態花架。他不圖掙錢,只為退休後有事幹,製作的花架很多都送人了。 撿來樹根樹枝 製作花架 家住振興路一小區的曹先生,前不久剛參加完茌平第二屆園林棗節,與眾參展商不同的是,別人展出的是棗,而他展出的是棗樹花架。「別人看到我的花架都很新鮮、很好奇。」曹先生話語間流露出一絲驕傲。 養花多年的曹先生,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城區拆遷廢棄的樹根、樹杈,他覺得挺可惜,便撿回去修修剪剪製作成花架。一個、兩個……越做越好看,也越有成就感。 從那之後,曹先生喜歡上了製作花架,就不斷撿拾樹根、樹杈,撿回來都製作成花架。「這一做就是四五年,做的多了,我就送親朋好友。」曹先生說,親朋好友家有婚事,他便送兩個花架過去,他不少親戚朋友家都用著他製作的花架。 「只修不加, 真正的原生態」 別看曹先生製作的花架漂亮大方,但原材料都是撿來的樹根樹枝。「哪裡有拆遷的,我就去看,活著的有葉的都不能弄,只用別人不要的。」曹先生的原則就是只撿別人準備扔垃圾桶的樹木。 除了城區拆遷,農村也是他常去的地方。「長相好有造型就行!村民們用來燒火的東西,最好啦。」他在農村的搜集主要是去樹林尋找和從村民家中獲取。 「除了盆託,只修不加,真正的原生態。」曹先生說,他的花架不同於市面上加工的花架,他將撿回來的樹根、樹杈裁剪成各種形狀,只去不加,之後打一遍青漆,一個花架便成型。「打青漆是為了保護樹皮。」 曹先生製作的花架以棗木為主,石榴、無花果、香椿樹、松樹、蘋果樹等都有。「城區路邊的樹不行。」他說,路邊栽培的樹木剝下樹皮後呈白色,之後會變黑,不美觀。 主要是培養愛好, 怕退休後太閒 曹先生是紡織廠的一名空調保全師,還有兩年就退休了,怕退休後太閒,先發展個愛好。曹先生平時不上班時撿拾原材料,一早一晚製作花架,儲藏室堆積了許多各式各樣的花架,現在多了就拿出來擺攤,出攤的時候也在製作。 曹先生的老伴、孩子都非常支持他這個愛好。「很多都送人啦,不圖掙錢,他高興就行。」曹先生的老伴說,出攤的時候她中午來送飯。 他現在周末出攤,少的時候賣一兩個,多的時候十來個,大部分是送人。「出攤可好了,路過的人過來聊聊天,很多人來交流交流,心裡舒坦。」他由衷地笑了。 曹先生家中儲備了許多物料,「夠做兩年的沒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