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淺淺媽媽育兒經】一個80後寶媽,家有女寶一枚,喜歡讀書寫作,喜歡分享備孕、孕期、育兒知識,喜歡我的文可以關注我哦!
導語:孩子在上幼兒園的階段,也正是敏感期、叛逆期發揮的極致的階段,如果不好好的調教,可能會助長他的脾氣,但是說他又不聽,家長該怎麼辦呢?
孩子本來很乖,突然有一天你發現他變得「不可理喻」,即便是上了幼兒園,仍然亂發脾氣,動不動就哭給你看,有的家長忍不住就會揍孩子,但是並沒有效果,孩子該怎麼鬧還是怎麼鬧。
孩子上幼兒園這個階段正處於敏感期、叛逆期,他的這些表現是很正常的,家長要做的是接納、疏導,而不是「火上澆油」,讓孩子的行為更糟糕。
對於孩子的敏感、叛逆,家長應該掌握下面這些方法。
◎接納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
有個小朋友剛過完3歲的生日,本來還覺得孩子又大了一歲應該更懂事了,但是孩子的表現讓家長很無奈,比如家裡有個藥箱,爸爸媽媽不讓她玩,但是她偏偏要玩,還弄得藥箱裡的藥撒的到處都是。這樣的行為太多,最後爸爸氣急了就打了她,還給她立了規矩,孩子當時是哭了,但是第二天又該怎樣還是怎樣了。
這樣的場景應該在很多家庭中上演過,本來是個乖寶寶的,怎麼突然就變成了「小惡魔」?讓家長真是措手不及。
其實了解了孩子的成長規律後,你就知道他並不是有意的和家長對著幹,因為他有了獨立的意識,想自己拿主意,想自己做事情,不想被家長控制,但是因為還是小,有些事情並做不好,導致了家長嫌孩子叛逆,孩子卻反抗的局面。針對孩子的敏感、叛逆,家長要注意下面五點。
(1)家長要認識到,敏感、叛逆是孩子成長必須經歷的
其實我們的成長也會經歷,只不過我們沒了印象。家長說起我們的時候,肯定會說小時候真是太調皮了,打都不管事。孩子的成長有兩個很關鍵的階段,一個是3歲左右的「第一反抗期」,另一個是11-15歲左右的「第二反抗期」,也就是青春期,這兩個階段的孩子都是有些「不可理喻」的。
家長必須首先接納孩子的叛逆,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引導他表達出來,有意識的讓他自己做可以做的事情。而不是一味的指責孩子,讓孩子聽話。當然也不能一味的寬容,還是要有是非觀念的。
(2)認識孩子「自我意識的強烈」
自我意識的增強是孩子這個階段最明顯的心理特徵,他想擺脫家長,什麼都想自己嘗試。我家淺淺之前有一天非要自己去上廁所,但是打開臥室門一看外面黑著燈,但是她硬是沒用我,自己打開燈解決了。她能自己做的事情,比如穿衣服一回生兩回熟嘛,就讓她自己穿好了,穿了幾次就熟練了。我做飯的時候她也要幫忙,開始的時候我也挺煩她添亂的,但是發現你好好的說,讓她做什麼她還是很樂意的,我摘蘑菇的時候,就讓她幫我弄……
孩子做這些事情,其實也是在鍛鍊,孩子往往因為一些事情跟你反抗,其實就是想表現自己的獨立,他有能力自己做了,家長該放手的時候就放手吧,家長要耐心的對待他的要求。
(3)嘗試理解和接受孩子的無理要求
孩子年幼,即便有了自我意識,但是思維意識簡單,不僅叛逆而且敏感,尤其是秩序敏感,他覺得怎麼個秩序就該怎麼做。在我家淺淺身上也表現了出來,比如我的手機,淺淺是不會讓她爸爸拿的。什麼東西在什麼地方,她還得放到哪裡去。
有的時候孩子的行為讓家長看起來有點無理取鬧,有的時候家長煩躁,孩子也煩躁,孩子煩躁是因為事物沒有按照他理解的進行,家長煩躁是因為孩子的無理要求。其實有的時候,孩子的做法並沒有什麼不對,他只是想有秩序,家長不妨順順他,理解他的這種看似無理的要求。
(4)甜言蜜語,給孩子戴「高帽子」
孩子總是會被好奇的事物吸引,家長不妨利用這一點,比方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家長不妨故作神秘的問:「你知道媽媽最喜歡什麼樣的孩子嗎?」孩子會感覺很好奇,媽媽這時候再說:「媽媽喜歡聽話的孩子,喜歡愛乾淨的孩子,喜歡講禮貌的孩子。」家長一定要對孩子進行正面的語言激勵。孩子喜歡表現自己,他應該就會乖一會兒了,這個時候媽媽再表揚孩子,表揚他真棒。次數多了對於緩解孩子的叛逆總會有效果的。
(5)對孩子的各種情緒,家長要給予一定的關注、理解和尊重
家長要接納孩子的各種情緒,不管孩子是興奮、快樂或悲傷、孤獨時,家長都能夠給予一定的關注、理解和尊重。
◎孩子發脾氣要疏不要堵
孩子在叛逆期發脾氣是很正常的,但是發脾氣的時候要疏導不要堵。這個時候的孩子,你指責打罵只會讓孩子的氣焰更囂張,更叛逆。孩子長時間發脾氣,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
另外家長不能對孩子過於溺愛,孩子一發脾氣家長就屈服,也會讓孩子在無形中養成不好的習慣。
(1)家長應該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正確引導發脾氣的孩子
家長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發展需求,不要過多地對孩子進行限制,讓孩子發揮自己的獨立意識,可以有效避免孩子亂發脾氣。另外要注意孩子的生理需求,孩子困了、餓了的時候容易發脾氣,讓孩子有充足的睡眠,滿足他基本的生理需求,了解孩子的喜好,陪著他一同做他感興趣的事情,會減少孩子發脾氣的機會。
如果孩子正在發脾氣,可以給孩子一個擁抱,對他溫柔的說一些緩和情緒的話,要有同理心,慢慢的平靜他的情緒,再慢慢的教導他處理自己的情緒。
另外家長要注意轉移注意力,孩子容易被新鮮事物吸引,一轉移他就忘記剛才的不愉快
(2)讓輸了後發脾氣的孩子懂得輸的意義
孩子爭強好勝是好事,但是也應該有接納失敗的內心,不能輸不起。讓孩子體驗成功,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如果失敗了,要給他鼓勵,讓他學會接受挫折。
◎尊重孩子的個性,少命令、多溝通
父母總覺得孩子小,什麼事情都不讓他自己做,孩子明明想自己做但是獨立的想法得不到滿足,所以他會因此叛逆反抗。
蘇聯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經說過:「父母經常用命令的口氣對孩子說話,叫孩子做事,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很難收到預期的教育效果。而一直在命令中做事的孩子,會缺乏主動性,容易形成懦弱的性格,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1)要尊重孩子的個性
孩子應該自由發展,家長不能強行把孩子塑造成一個沒有特點的雕塑,不要總是命令孩子怎麼怎麼樣,而應該根據孩子的特點,尊重他的個性,比如孩子對某種藝術行為感興趣,不妨深入的培養,而不是讓孩子只能學習。
(2)少命令多溝通
我們成人也不喜歡總是被別人命令,孩子也是一樣的,尤其是3歲左右的小傢伙,獨立意識逐漸增強,更急於表現自己的獨立。家長應該跟孩子多商量,讓他做選擇,而不是直接用命令的口吻跟他說話,這樣只會適得其反。
對於淺淺,寶爸說我直接讓她做啥事就行,不過我不會那麼做,因為寶爸有時候就命令淺淺不能做什麼,而淺淺從來不會答應。相反,我每次會跟她商量著來,她就會很樂意做了。所以,多跟孩子溝通,把你的想法告訴他,把他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跟他商量,他會覺得自己得到了尊重,就會配合你了。
(3)多從孩子的年齡段出發和孩子溝通
孩子的心理特點不和我們成人一樣,家長不能拿我們的標準來要求孩子,應該了解孩子的年齡特點,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孩子的言行,提要求不要超出孩子的年齡層次。
「居高臨下」的育兒方式,孩子是很難接受的。
(4)固定親子相處時間
親子陪伴是很重要的,孩子多感受父母的關愛,父母多傾聽孩子的內心,及時對他的要求做出回應,也會讓孩子減少叛逆的機會。陪伴孩子的時候要專心,不要一會兒掃地,一會兒洗衣服的,專門拿出一定的時間,全身心的投入才更能讓孩子滿足。
◎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讓孩子發洩出來
孩子有負面情緒的時候,有些家長就會煩躁斥責孩子鬧什麼鬧,只會讓孩子鬧的更厲害。孩子也有煩躁的時候,不妨讓孩子一個人在那發洩一會兒。
(1)先處理孩子的情緒,然後告訴孩子如何發洩
孩子的認識還是不足,無法用足夠的語言來描述自己的情緒,父母難理解孩子的內心,憑藉成人的想法來推測,只會讓孩子的情緒不好。
家長應該引導孩子因為什麼出現了不好的情緒,然後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孩子看到你的理解往往情緒就會得到緩解。
(2)理解孩子總說不,然後幫助他接納別人
3歲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逐漸形成,也慢慢建立了自己的觀念,在現實生活中的表現就是對別人的要求說「不」。由此可見,孩子之所以做出這些「反抗性」的行為,主要是有了一定的自我主張,想自己獨立,這並非什麼壞事情。
面對孩子說「不」,家長應允許他們無理取鬧,可以當作是他們的好奇心在作怪,這樣就可以容忍孩子了。在此期間,家長不要對孩子表現出失望的情緒,不要輕易加以幹涉,也千萬不要一味地壓制他,要試著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對他的某些行為給予適當的贊成和鼓勵,發展孩子的動作技巧和其他各方面的能力,用無限的耐心幫他平穩地度過這一反抗期。
在孩子總是說「不」時,家長不必急于堅決執行自己的想法,可以試著拿出多種不同的意見,讓孩子自己做選擇。
◎怎樣教「人來瘋」的孩子
有的孩子是人來瘋,人越多他越鬧騰,你管他反而把他惹得惱了,弄得家長面對客人很尷尬。
弗洛伊德定律分析,「人來瘋」是人類自我表現欲的無端彰顯。一個正常人由於種種原因受到了輕視或漠視時,就會千方百計地尋找各種機會表現自我,達到吸引他人眼球、引起人們對自己注意的目的。而展現自我達到目的的最佳機會就是家裡來了生人、客人或不常見的長輩的時候。
對於這類孩子的特點,家長可以這麼做:
(1)多關注孩子的成長和進步
這類孩子更希望得到家長的關注,不妨多跟孩子談心,多帶孩子出去玩耍,讓他接觸更多的人。在一些人口稀少的家庭中,可能突然又人來訪,孩子會很好奇,所以表現的異常熱情讓人反感。如果是獨生子女的家庭,大家都圍著孩子轉,讓他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所以在家裡有客人的時候,也覺得客人應該關注自己。
(2)讓孩子參與接待客人
在家裡來人的時候,與其讓他人來瘋,不妨讓孩子參與到接人待客中,讓他幫著給客人拿水果,表演個節目等,把他當做一個「小大人」對待,然後適當的表揚他做得好,如果(期待孩子出現的行為)那就更好了,本來就希望得到關注的孩子,當然樂於這麼做來獲得讚美了。
面對叛逆期、敏感期的孩子,你做好應對的準備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