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媽談育兒
教育孩子,我們常常說「熊孩子難養也」,也使用過很多育兒寶典裡的方法,但是不知道為何效果總是不盡人意。「沒有教不會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這句話又冷卻了多少父母育兒的熾熱心?明明是懷著美好期望去撫育、教育好孩子,但成長之路走起來更多的都是坎坷不平的蜿蜒曲折,很多時候、無奈之下甚至出現「兒孫自有兒孫福」的我放棄、我快樂思想。
從教育的長遠計劃來說,父母一定要保持臨危不亂的心態、氣質,如果孩子一發脾氣、一叛逆,作為家長就過不去心裏面委屈的坎,甚至想要放棄對孩子的苦心栽培、任其飛揚,這種想法會間接性給孩子造成不小的心裡傷害,因為孩子已經習慣了父母的管束,如果突然間什麼都不管了、不問了,對於父母來說可能是對孩子提倡「快樂教育」,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卻是缺愛的質疑聲。
比如:
「爸爸媽媽為什麼不管我了,是不是不愛我?還是對我徹底失望放棄」……,這些缺愛的負面擔憂,會讓孩子形成表面上的乖巧懂事,實際上都是討好父母、希望被家長關注的安全感渴望。
所以說,教育孩子更需要方法、被重視的關切感,有的時候示弱式教育對孩子的教育就往往更容易事半功倍。
「你跑了我怎麼辦?我會走丟的」,這段僅幾秒動態圖,卻給無數家長上了一堂頗有感觸的教育課
前幾天,偶然間刷到一條特別有趣的熊孩子視頻,有人說圖中的美女是孩子的媽媽,也有人說是孩子的姑姑,先不糾結身份是什麼,光是圖內那誇張的跺腳表演「你跑了我怎麼辦?我會走丟的」,這句話讓原本悶頭朝前跑的孩子,停下腳步且回過頭去安慰身後的媽媽(或姑姑),這個動作是不是特別暖心?其實如果我們使用這種示弱式方法,你家的孩子也是可以秒變小暖男的。
為什麼示弱式方法很容易讓熊孩子秒變小暖男?這就要從人心的被需要感說起了。
換個角度,如果你是一個不被需要的強勢、或太過精緻爸爸(媽媽),在孩子日常的生活裡就會不由自主地指揮孩子,當孩子跑得快時你會說「慢點跑,一會摔疼了可別哭」;當孩子寫作業墨跡時你會說「咋回事,寫作業這麼慢,是不是不想寫作業」;當孩子叛逆忤逆時你會說「你個白眼狼,我辛辛苦苦把你拉扯這麼大,我容易嗎」……
如果你是一個懂得示弱式教育的父母,被需要幫助的爸爸媽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把問題的解決轉移到自己被需要的模式上,比如面對孩子跑得太快時你會說「小寶貝,你慢點跑呀,爸爸(媽媽)都追不上你,跑得好累呀」;當孩子寫作業墨跡時你會說「我想出去轉轉,要是你的作業能寫的再快些就好了」,以自己所需去感染並激化孩子方法,永遠要比「你怎麼還不這樣做」、「你為什麼不這樣做」都要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實際上,教育孩子更多的是缺一個有效的方式,當我們面對孩子叛逆和我們對著幹的時候,家長們不妨試試示弱勢教育,這種教育可以讓孩子感受到被需要的安全、自信感,同時在幫助他人裡被「我很棒」的積極向上精神包圍。
---------------------
我是蘭媽,專注於育兒領域解析作者,以親身事例、各種家庭教育實例,來記錄育兒感觸的瞬間,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蘭媽談育兒一起學習共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