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紅刊財經
作者:謝碧鷺
近期,格林精密發布招股書擬衝刺創業板,不過報告期內,其收入出現下滑,業績有較大波動,兩者變化趨勢顯得異常;客戶方面,其銷售客戶過於集中,公司議價能力偏弱,惹人擔憂;從勾稽關係來看,其營收與採購數據也均存在異常,需要公司給出合理解釋。
3月6日,主營業務為精密結構件和精密模具的廣東格林精密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格林精密」)發布招股說明書,欲衝刺創業板。據招股書顯示,本次發行股數不超過10338萬股,發行後總股本不超過41338萬股。格林精密本次募集資金主要用於精密構架件智能製造技改與擴產項目、研發中心擴建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等。
從格林精密披露的招股說明書來看,其營業收入和業績表現並不穩定,報告期內,前五大客戶貢獻的營收佔比較高,說明其存在客戶集中度過高的隱憂。除此之外,據《紅周刊》記者核算,格林精密的營收和採購數據的財務勾稽關係也存在異常,需要公司給出合理解釋。
客戶集中度過高
據了解,格林精密是一家消費電子產品結構件提供商,主要從事多功能精密結構件及精密模具的研發、設計、生產和銷售業務。產品主要用於手機、平板、電子書、智能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電子支付終端等消費電子產品。
招股說明書顯示,報告期內(2016年至2019年1~9月),格林精密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1.95億元、12.74億元、10.66億元和8.50億元;淨利潤分別為7352.07萬元、6889.44萬元、7223.17萬元和7448.28萬元。不論是營收還是業績,報告期內均出現了不小的波動。其中2017年,其營業收入雖然有所上漲,但淨利潤卻有所下滑,儼然是增收不增利的狀態;2018年,營業收入有較大幅度下滑,而淨利潤卻反而逆勢增加,顯得比較異常。
此外,格林精密的大客戶銷售也過於集中。2016年至2019年1~9月,格林精密前五大客戶向其貢獻的銷售收入分別為10.05億元、10.8億元、7.54億元和5.8億元,分別佔當期營業收入的84.11%、84.81%、70.71%和68.29%。儘管該佔比整體呈下降趨勢,但佔比依舊不低,客戶銷售明顯過於集中。這雖然對格林精密營收規模的擴張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其背後的風險也不能忽視,一旦下遊大客戶出現不利變動,那麼銷售的高度集中則有可能給其業績帶來不利影響。
對此,格林精密在招股書中表示,因公司核心客戶體量較大、對供應鏈的控制較為嚴格,當客戶的最終產品出現降價或降價趨勢時,客戶會憑藉自身較強的議價能力向中間產品製造商壓低採購價,儘管公司也有部分的成本傳導能力,但在客戶採取降價措施時,同型號的產品仍可能會存在毛利率下滑的現象,因此造成某一型號產品的毛利率在年度間發生波動。
顯然,客戶集中度過高,其議價能力已經深受影響,因此,如何開發新客戶,大幅降低客戶集中度,就成為格林精密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營收數據存疑
除了上述問題之外,據《紅周刊》記者核算,報告期內,格林精密的營業收入和現金流及經營性債權之間的財務勾稽關係存在異常,需要公司給出合理解釋。
招股書顯示,2017年格林精密的營業收入為12.74億元,其中境外收入為8.22億元,該部分不需要考慮增值稅的問題,而國內收入則需考慮17%的增值稅稅率,總體核算後,其當期的含稅營收約為13.51億元。理論上,該部分含稅營收將體現為同等規模的現金流入和經營性債權的增減,那麼實際情況又如何呢?
在同期合併現金流量表中,格林精密「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為12.26億元,再減去預收款項所增加的252.35萬元,則當期與營收相關的現金流入金額大致為12.23億元,該金額相比含稅營收要少1.28億元。按照財務勾稽關係,理論上應該有1.28億元因為沒有收到現金,而計入經營性債權,體現為當期經營性債權同等規模的增加,蹊蹺的是,其當期經營性債權不僅沒有增加,反而較上年有所減少。
招股說明書顯示,2017年末,格林精密的應收票據為7951.33萬元,應收帳款為2.81億元,應收帳款計提的壞帳準備為1526.83萬元,同類項目合計較2016年末減少了1.17億元。一增一減之下,這跟理論金額相差更大,差額約為2.44億元。這就意味著當期格林精密大概有2.44億元的含稅營收既沒有相關現金流入,也沒有經營性債權的支持。
以同樣的邏輯計算格林精密2018年和2019年1-9月營收數據的財務勾稽關係,亦存在異常的情況。
招股說明書顯示,2018年格林精密的營業總收入為10.66億元,其中境外收入為6.05億元,該部分不需要考慮增值稅,而國內營業收入則需要考慮到增值稅的變化問題,該部分營收適用增值稅稅率自2018年5月1日起由17%下降到16%,整體核算後可得出當期格林精密的含稅營收為11.41億元。
合併現金流量表顯示,2018年格林精密「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為10.07億元,再減去當期預收款項所增加的816.05萬元,則當期與營收相關的現金流入金額大致為9.99億元,該金額跟含稅營收相較,大概存在1.42億元的差額,理論上該差額應體現為經營性債權同等規模的增加。
翻開其合併資產負債表,2018年末格林精密應收票據為7203.32萬元,應收帳款為3.23億元,應收帳款計提壞帳準備為1702.77萬元,同類項目合計較上年僅增加了3635.49萬元,這跟理論上應該要增加的金額顯然並不相符,大概存在1.06億元的差額。也就是說,2018年格林精密大概有1.06億元的含稅營收既沒有現金流入,也沒有經營性債權的支持。
《紅周刊》記者以同樣方式核算其2019年1-9月的數據發現,當期該公司大約存在5600餘萬元的營業收入,缺乏現金流和經營性債權的支持。報告期內,連續多期內均存在大額勾稽差異,這顯得十分異常,而對於出現這一問題的原因,就需要公司給出合理解釋了。
採購數據異常
除了營業收入數據存在疑點之外,格林精密的採購數據與相關現金流及經營性債務之間同樣存在勾稽異常的情況。
據招股書顯示,格林精密2017年向前五大供應商採購金額為1.56億元,佔總採購金額的27.62%,故可以推算出其當年的採購總額為5.65億元,該部分適用增值稅稅率為17%,可估算出當期的含稅採購金額大致為6.61億元。一般情況下,含稅採購部分扣除當期所形成的相關負債,應該為當期採購支出的現金流。
招股書顯示,2017年末,格林精密的應付票據為8720.26萬元,應付帳款為2.25億元,同類項目合計較2016年末減少了1.29億元。也就是說當期所流出的現金不僅用於採購,還有一部分用於以往經營性債務的支付,那麼按照財務勾稽關係,理論上2017年應當有7.9億元的經營性現金支出。
進一步來看,格林精密合併現金流量中,2017年「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為7.08億元,當期預付款項的變動僅18.61萬元,變動較小,因此該科目影響可以忽略不計。相比之下,該公司當期實際的現金流出比上述7.9億元理論現金支出要少8200多萬元。也就是說,該公司當年有8200多萬元的含稅採購既沒有形成負債、也沒有以現金流支出,不知來源。
《紅周刊》記者以同樣的方式計算了格林精密2018年採購數據的勾稽關係,發現其2018年僅存在100多萬元的勾稽差額。因此,如果說2018年格林精密的採購數據還算正常的話,那麼其在2017年採購方面存在8200多萬元的勾稽差異則顯得異常了,對此需要公司給出合理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