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對於老百姓來說,是一個個觸手可及的好日子,是越來越考究的衣食住行,是一個個過去不敢想像的夢想……由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文明辦、江蘇省教育廳、新華報業傳媒集團共同主辦的「全面小康 追夢成長」全省青少年徵文大賽正在如火如荼進行當中。孩子們紛紛拿起手中的筆,用鮮活的文字點讚「全面小康」,美好生活的幸福感撲面而來。
海安市實驗中學高二(14)班王靖欽在徵文中用爺爺、父親和我三代人的三組生活鏡頭,折射出當今小康的幸福生活。大賽「童聲話小康」欄目也有請他錄製了「童聲作文」,用聲音來講述三代人的故事,讚美全面小康生活。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王穎
「爺爺小時候最幸福的事就是一碗豬油炒飯,爸爸小時候最嚮往的就是一場幕布電影,他們常在我耳邊念叨,讓我印象深刻。當我們看到『全面小康』徵文主題的時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爺爺和父親的故事,希望用祖孫三代生活的對比來反映全面小康。」王靖欽告訴記者。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駱冬青專門為這篇徵文做了調整和點評:文章截取祖輩、父輩生活中的典型鏡頭,生動闡釋題意。豬油炒飯、幕布電影,這兩個已在現代生活中失落的事物,卻被作者以感性的筆觸表現出來,這是抓住關鍵情節作細緻描摹的結果。最終寫到自己時雖僅寥寥數語,卻因前文充沛的情意和鮮活的情節而留下開放性空間,文章氣勢勃然奮起。
徵文連結:
爺爺、父親和我
海安市實驗中學高二(14)班 王靖欽
一
爺爺生於1949年,那是國家解放的好日子,卻是個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苦日子。
爺爺曾說:「那時,有碗豬油炒飯就不錯了。」
爺爺的母親沒有別的手藝,唯一的手藝就是炒飯。一丁點兒鹽,辣椒皮,就能把剩飯餿飯,炒得噴香。但豬油那時可是個稀罕物,誰家也捨不得。爺爺印象最深的是那一次匯演,爺爺出演《智取威虎山》中的楊子榮,所以文藝隊去隆政。那時走的急,爺爺的母親為爺爺做了碗豬油炒飯,本不想放豬油的,但想了想那幾十裡的泥路,還是舀了一勺豬油。爺爺看著揮舞鍋鏟的母親,問:「娘,為什麼你那麼愛炒飯?」他母親說:「富人都愛吃新鮮的飯,剩飯餿飯是不會吃的。我們窮人家,就是吃餿飯剩飯的命……」看著母親眼底閃爍的淚花,爺爺似乎懂了什麼……
豬油炒飯,炒的是剩飯餿飯,就像把富人嫌棄的日子當作寶、當作蜜,珍重地過著,像草原上的草兒,卑微,但也有自己的那一份快樂。
那時的小康,對於爺爺而言,可能只是一份豬油炒飯那麼簡單。
二
父親生於1970年,那是國家發展的好日子,卻是自家缺少精神食糧的苦日子。父親曾說:「那時多幾場電影就好。」
父親看過的幕布電影很少,好像只有《李雙雙》和《英雄兒女》。
父母總想把自己所不曾擁有的和虧欠他的都給孩子,就像爺爺老是給父親做豬油炒飯一般。可電影,他是怎麼也弄不到給父親的。那時的電影是由電影播放隊四處播放的,電影放映隊平均下來一縣一個……
父親還記得,他16歲時,盧家莊有場《英雄兒女》,他心動不已,壯著膽子去找爺爺。說了什麼他已不記得了。他只記得那天,爺爺的臉陰沉沉的,在那兒用舊日曆卷旱菸抽,臉在一忽一閃的煙光下,顯得有些惆悵黯然……到了放映的那一天,才四點,那本是父親去打豬草的時候,爺爺便帶著他和兩個饃饃上路了。走了兩個多小時還未到。忽然,看見父親的一位同學坐在他父親的自行車後,向他做鬼臉,然後洋洋灑灑地走了。「同樣的路,別的孩子可以晚些走,而你不行,你得跑……」那天看了什麼情節,父親已記不起來了。只記得那晚的月亮水靈靈的……
一塊白色的幕布,遮著父親的窘迫,一段黑白膠片,放出他的歡樂與憂傷,露天電影,載著他的年華,悠悠地……
三
我生於2003年,那是國家崛起的好日子,也是自家富足的好日子。
我曾問:「豬油炒飯是什麼?幕布電影又是什麼?」
很遺憾又很幸運。炒飯,我只吃過母親炒的顆粒飽滿光澤誘人的蛋炒飯;電影,我只看過電影院裡播放的2D、3D;車子,出入也都有私家車接送……
爺爺、父親曾不止一次說過,「孩子,要想著我們國家曾經經歷的時代,永遠不要忘記夢想,任何情況下,都要奮鬥啊!」
是的,帶著祖輩、父輩的夢想,吾輩當不畏荊棘風霜,乘著追夢的翅膀,勇敢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