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筇竹寺的院門上,有這麼一聯。多年前初見的時候,並沒有太深的體會,隱隱有所感,但更多是流於字句表面的機巧之上。
好些年過去了,了卻一些事,未了一些事。
那些了卻的事大多是未了之事的一個開頭而已。天下事了猶未了,上半句其實已經說盡了。
未了之事怎麼了?
何妨以不了了之,這下半句差不多也說盡了。
不了了之,世間事大多如此,那些你以為了結的,滿意的,只不過是未了之事的一個因,那些未了的,不滿意的,只是你還放不下,捨不得,你一直認為還會有更好的結果。
所以無論是了卻的,未了的,最後的最後,都是不了了之。
你願意也好,不願意也罷。
其中的差別,只在於你還要受多少苦,遭多少罪,為了了卻那些事還要造多少孽?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這其實是一句晶瑩剔透的話,說透了世間的一切。
如果接受了,其實也就了了。
如果放下了,其實也就了了。
若心有掛礙,有顛倒夢想,那就永無了期。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
《三世因果經》上這樣勸導世人,其實這還是有,行善積德,以求善果的意思,這些福報,這些善果其實還是心中掛礙。顛倒夢想。
真的放下,真的了卻。
大概是:但行好事 莫問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