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有歡樂也有憂愁。而美酒則是人們的好陪伴,歡樂時飲酒增加氣氛,悲傷時飲酒排遣愁緒。也因此,古往今來有大量詩詞描寫飲酒,描寫飲酒背後的悲歡離合。
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喜歡詩詞的讀書人。關注我,一起欣賞2首描寫飲酒的古詩詞:一醉解千愁,沉醉又何妨!
第1首,《飲酒·其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這首詩的作者是魏晉詩人陶淵明。陶淵明是著名的田園詩人,淡忘名利,逍遙無憂。但陶淵明曾經也想要做出一番事業,他之所以會當彭澤令,自然也有施展才能的想法。只可惜,他厭倦了當時的黑暗環境,終於徹底死心,不為五鬥米折腰,歡快吟誦了一篇《歸去來兮辭》。
但陶淵明的心中未嘗沒有遺憾,只是他的生活因為美酒和菊花而變得明媚起來,把那些暗藏在心底的不快和不甘都衝淡了。我們讀這首《飲酒》的時候,只是感覺到那一種淡然的味道。
陶淵明的喝酒,和其他人不同,不是鯨飲虹吸,而是端著一小杯美酒,慢慢品出人生的滋味。他住的地方,並不是隔絕人間,卻能夠品味清閒,坐享逍遙。原因就在於陶淵明將那些複雜的心思都過濾一邊,只剩下淺斟慢酌。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古人說陶淵明這個「見」字用得極妙,乃是自然舉動,無心之中所見,更能夠得到看山之趣。而菊花更不必多說,「一從陶令平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菊花之中已經隱藏了陶淵明的精神。
至於何種精神,且在一杯美酒中漸漸展開。陶淵明喝酒,同樣也是消愁,但不只是消愁那麼簡單。他在酒中看見了人生。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俗人未必能夠明白,解人已經會心。千年後的我們,所能感受到的無非是一種閒適與恬淡,無非是品酒細看人生的豁然開朗。
所以,我們也可以買點好酒犒勞一下自己,點擊下面的好酒,一起端起酒杯,品味多姿多彩的人生。縱然未必擁有絢爛的繁華,卻也可以感受陶淵明那般悠然自得的心境。
第2首,《沁園春·將止酒,戒酒杯使勿近》:杯汝來前!老子今朝,點檢形骸。甚長年抱渴,咽如焦釜;於今喜睡,氣似奔雷。汝說「劉伶,古今達者,醉後何妨死便埋」。渾如此,嘆汝於知己,真少恩哉! 更憑歌舞為媒。算合作平居鴆毒猜。況怨無小大,生於所愛;物無美惡,過則為災。與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猶能肆汝杯。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則須來。
這首詞的作者是宋代詞人辛棄疾。辛棄疾是著名的豪放派,也是一個酒鬼。他的詞裡比比皆是酒的痕跡,比如說「醉裡桃燈看劍」,比如說「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
而這一首詞,卻是辛棄疾準備戒酒的說辭。詞的寫法仿佛一篇文章,體現了辛棄疾「以文為詞」的特點,而語言滑稽之處,令人忍俊不禁。
詞的大意是說:「酒杯,你過來,聽我教訓你。為什麼我之前被你迷惑了,經年累月酒喝如狂,喉嚨幹得像水幹了的鍋,睡覺就鼾聲如雷?
什麼,你還在用劉伶這醉鬼給自己辯解?劉伶的確說過他醉死了,可以隨便掩埋。但是你說這話合適嗎?劉伶那麼喜歡你,你卻如此薄情寡義?
我現在看清楚了,酒杯你就是一個禍害。也許一杯酒算不了什麼,但是喝多酒之後就誤事了。哼,酒與歌舞一起,比鴆毒還要厲害。所以你趕緊給我走,不要在我面前晃悠!我雖然喝醉了,卻還是有力量把你摔壞!」
而酒杯的回答則是:「行行行,你想趕我走,那我就離開,如果你想找我來,我一定馬上回來。先拜拜咯。」
可以說,這首詞語言風趣,寫法獨特,堪稱一個酒客的自我約束。從前面的部分可以看出,辛棄疾自我悔過,聲色俱厲,甚至把鍋都丟給酒杯。我們甚至都可以感受到,辛棄疾是多麼真心實意想要戒酒。我們不得不為辛棄疾戒酒的決心而感動。
但是最後幾句裡,酒杯的回答洩露了辛棄疾的小秘密:「行啊,你要戒酒就戒酒,且看你忍到幾時?」酒杯自然不會說話,真正說話的還是辛棄疾。看來這個辛棄疾自己也知道,他應該是戒酒戒不了。畢竟,他離不開酒了。
對於辛棄疾而言,酒確實是消愁的好夥伴。他一生志向遠大,想要恢復中原,卻一直懷才不遇。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一次次傷懷,也只有酒,才能讓他辛棄疾放鬆忘憂。杯裡乾坤大,壺中日月長,正所謂自古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有酒相伴,塊壘盡消。
對於辛棄疾而言,人生諸多不快,便只有在酒與詞裡找尋寄託:一醉解千愁,沉醉又何妨!
在娛樂化的大背景下,我每天寫傳統文化類的文章很不容易,希望大家多多關注我,多多分享我的文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