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制度自古有之,宋代科考如何防止作弊?這些舉措值得借鑑

2020-08-10 洞鑑五千年

引言



考試是反映教育水平的一個最常見的手段,而考試更是我國的一大創舉,為了保持考試的公正性,防止考試作弊,國家可以說是下了不少的功夫,直到現在作弊的事件還常有發生,近期的高考替考事件、鬧得沸沸揚揚的仝卓事件,讓我們對教育公平事件有了深刻的反思。

古代人為了防止此類事件發生也下了功夫,科舉制在隋唐時期開始出現,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尤其是到了宋代,為了防止考試作弊,政府一直在狠抓。


宋代科舉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宋代科舉制度是怎樣的?在宋代科舉共有兩種,制舉和貢舉。還有一個大家不熟悉的童子舉。

宋代貢舉的科目雖然非常多,但是最為受重視的是進士科。貢舉的考試嚴格,要經過由開封府、各州縣、國子監考試合格的學子們來參加。考試通過之後,身份就成為了舉人。


你以為這樣就能做官了嗎?還沒結束,還要參加省試,省試呢,在考試的當年的冬天集中在一起,過完年的舉行,主持的部門是尚書省。當時的考試也非常注重學生各方面的素質,在宋朝前期,考試要考四門,但是還是有所欠缺。

為了推進教育改革,當時還發明了面試,就像現在的公務員考試和研究生複試一樣,不過當時名字叫做殿試。複試考試的內容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到了宋高宗時,就基本沒變化了。

那麼,宋朝官方為了防止考試作弊做了哪些努力呢?


防止作弊從考前抓起


在考前,也就是報名階段,為了防止像最近沸沸揚揚的替考事件發生,當時考試的學子在報名的時候需要提供「家狀」和「保薦」信息。家狀呢,就是現在的報名表,表上要填寫考生的姓名、署年、舉數、鄉貫等身份信息,以防止替考。所謂保薦呢,就是現在的保人,這樣就保證了考生身份的真實性。

當時要求

「既集貢院,十人或五人同保,不許有大逆人緦麻以上親及諸不孝不悌,隱匿工商異類、僧道歸俗之徒」。

這些要求不符合卻虛報,保人就有「連坐」的風險,有利於嚴肅考場紀律。

而「不孝不悌」「隱匿工商異類」「僧道歸俗之徒」則不具備科考資格。北宋前期,科考的地方官需要在規定的時間內收集學生的信息,以仲冬收納,月終就要完成這項任務。

在唐朝的中後期,當時的考生在貢院準備考試的期間,「公薦」之風盛行。考生與薦舉官通常會結成門生與座主關係,他們各自為陣爭權奪利,由此造成了朝政混亂、政治腐敗。為吸取這一教訓,太祖建隆三年九月下詔:


「今後及第舉人,不得輒拜知舉官子孫弟侄,御史臺彈奏....兼不得呼春官為恩門、師門,亦不得自稱門生」。

以此嚴厲打擊結黨營私現象。

太祖乾德元年( 963 )九月又下詔明令禁止公薦,真宗景德元年( 1004 )九月下詔書再次重申要禁止公薦。


考場上防止作弊

宋代政府為了為了防止考試中走後門的事情發生,還實行「別頭試」。參加考試的學生一旦和與考官有密切關係,須於特定的考場考試。太宗雍熙二年(985)正月省試時,正式頒發了這一制度。

真宗鹹平元年九月,令國子監、開封府實行別頭試。仁宗景祐四年,別頭試由省試推廣至地方解試。只有殿試的時候不設別頭試。別頭試的實施為中下層的學生開闢了仕進空間,保證了考試的公平。

宋代對考官也有相應的限制。知貢舉也就是監考官最開始只要一個人,享有絕對的權力。後來,知貢舉的權力受到多種形式的分割、制約和監督。

根據宋代特有的官、職、差遣制度,知貢舉官成為臨時任命的一種差遣,且增設權同知貢舉若干人分割其權,這樣就防止了受賄事件發生。而且主考官在考試期間必須要住在貢院這個地方,在主考期間不能和外界外界溝通,也回不了家。

嚴格的判卷制度

在判卷錄取階段,宋代創立了封彌制度,這種制度影響深遠,一直延續至今。封彌,亦稱「糊名」「彌封」,也就是指在考卷上時糊住考生的名字、籍貫及初考官所定等第的行為。

太宗淳化三年,「蘇易簡知貢舉,殿試始令糊名考校」。真宗景德四年,令禮部糊名考校。封彌法最先實施於殿試,隨後推廣至省試、發解試、開封府、國子監及別頭試。

到了仁宗時期,當時的宰相韓琦奏請「詔開封府、國子監及別頭試,自今封彌、謄錄如禮部」。宋代經科舉考試步入仕途的土人遠盛於唐代,這與其科舉制度改革密切相關,其中封彌制的建立和嚴格執行起了關鍵作用。

但是封彌法並未完全杜絕科場中的舞弊現象,做記號、識筆跡等作弊行為仍屢禁不止,北宋政府又開始實施謄錄法。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設置謄錄院這一機構。謄錄法的實施,有效地杜絕了「識認字畫之弊」。

封彌制嚴格了科舉考試流程,考生們擁有更加公平的考試環境,它的實施是北宋中期人才輩出的重要原因。封彌謄錄法使用範圍的擴大,表明自上而下的科舉制改革漸次推進,科考防弊措施更加周全。

這些考試防弊措施,使得下層的普通學生擁有了公平競爭的機會,充分調動了考生的積極性,改變了學生的命運,這對現在的考試也有重要的借鑑和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

張希清:《中國科舉制度通史》

馬端臨:《文獻通考》

脫脫:《宋史》


作者

錦年,自由撰稿人,歷史學愛好者,致力於研究歷史。期望用歷史垂訓鑑戒,塑造集體記憶,鑑往知來。

相關焦點

  • 古代科考作弊的手段,實在太高明,有沒有什麼防作弊的辦法
    科舉制度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創舉,它對於朝廷的人才選拔,學子的入仕為官都極為重要。很多人將科考及第作為人生的最高目標,因此在一千多年的科舉考試中,就出現了形形色色的考試作弊手段。
  • 古人「高考」也作弊,古代是如何防止科舉舞弊的呢?
    古人的科舉考試一般每三年舉行一次,與現在每年一次的高考相比,那時候的考試更為難得。所以,總是會有人想要作弊。但十分令人不解的是在技術和信息手段都極其落後的古代,科舉考生們幾乎不可能作弊,也更加不敢舞弊。從另一方面來說,古代的科舉要比現在的高考更加嚴格。那麼,古人是如何防止學生作弊的呢?
  • 古代科舉是怎樣作弊的?防止作弊措施又是怎樣一步一步完善的呢
    其實科舉對於防止作弊有著非常嚴格的檢查和制度。首先我們來看作弊的手法,在明清時期科舉作弊的案例是最多的,而他們的手法也不外乎三種,賄賂考官、夾帶經文和請人代考。針對考生的舞弊手段,歷朝歷代對科舉的防止舞弊措施都有著不斷的升級。為了防止賄賂考官,那就糊名,早在唐朝武則天時期就設立了「糊名法」。
  • 科舉考試作弊花樣繁多,夾帶、代考、做記號,套路太深
    至於效果如何,那可真是說不準。想想現在大大小小的考試,都把人整得心力交瘁,一年一度的高考也總有人運用各種高科技以身試險,卻最終逃不過監考老師和監控的法眼,這些學生罔顧了法律,最後只能為自己的錯誤買單。其實在古代三年一度的科考中,也會有考生耍小聰明,企圖通過作弊考取功名,在科技也不是很發達的古代,心懷鬼胎的考生們會使出什麼招數來應對考試呢?
  • 科舉考試作弊花樣繁多,夾帶、代考、做記號,套路太深
    至於效果如何,那可真是說不準。想想現在大大小小的考試,都把人整得心力交瘁,一年一度的高考也總有人運用各種高科技以身試險,卻最終逃不過監考老師和監控的法眼,這些學生罔顧了法律,最後只能為自己的錯誤買單。其實在古代三年一度的科考中,也會有考生耍小聰明,企圖通過作弊考取功名,在科技也不是很發達的古代,心懷鬼胎的考生們會使出什麼招數來應對考試呢?
  • 為何山東高考頂替成風,古代科考中卻少有冒籍?這項制度是關鍵
    其實,這不難理解,錄取環節審查的失職,是頂替成風的原因之一,國家明明設計了無數道關卡,戶籍、學籍資料缺一不可,但架不住事後追責制度缺失,無數人鋌而走險。簡單說,沒有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這才是冒籍頂替事件屢禁不止的最重要原因。中國有一千多年的科舉考試歷史,而在古代版高考中,各種作弊事件同樣層出不窮,但我們如果仔細梳理,卻會發現,作弊古今同,冒籍卻有差。
  • 科考作弊的代價有多大?與明清相比,現在太小兒科
    這種情況考生無需進入考場,發榜之日直接去榜上找自己的名字就好。第三種替考情況是找一個學問好的人坐在自己身邊,答完題後兩人交換試卷。當然要完成這件事,也要賄賂好考官。只有考官睜隻眼閉隻眼,此事才能成行。替考之事從科考剛剛開始的隋唐時期就有,後來愈演愈烈。
  • 白居易科考也「冒籍」?古人科考為了作弊與防作弊也是大傷腦筋
    高考作弊,不僅現在有,古代更是五花八門。白居易在家鄉洛陽考取無望,投靠在宣州做官的叔父,串通宣州觀察史,在宣州冒籍考試。唐穆宗時,禮部侍郎錢徽取士不公,穆宗獲悉後就讓白居易主持複試鄭朗等14名進士,結果有10人不合格。由冒籍中舉者複試考試作弊者,也是極為諷刺。
  • 頂替、夾帶、替考…科舉考場的作弊手法繁多,看古人如何預防作弊
    你們這些出賣人的鼠輩!」最後禮部侍郎沒辦法,只得給了楊暄一個好名次。二、替考以上說的是像楊國忠這樣的高級官員,能夠直接通過權利幹預科考,但是還有很多有錢的富家子弟,每天不學無術,根本不可能考中。但是由於家中有錢財,他們通過賄賂考官,用替考的方式考中。
  • 古人在科舉考試中作弊,方式無所不用其極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高考作弊的方式層出不窮,如攜帶高科技設備、高考「槍手」等等。那在科技不發達的中國古代,考生又是怎麼在考試中作弊的呢?一、賄賂主考官,也叫「請託」或「通關節」考生自己準備再好,也要監考官的配合。由於科舉制度前期是考試和薦舉相結合,因而在唐朝,賄買考官而進行「結朋、行卷」的行為可行性較大。
  • 歐陽修考試作弊
    宋代這麼的重視文人,那選拔這些文人進入官場自然是非常的嚴格的,科舉那就是選拔這些文人的制度,當時的科舉是非常的嚴格的,嚴格到什麼地步呢,那比今天的高考要嚴格的多,可能會有人說高考都有攝像頭監控,古代又沒有,再嚴格能嚴格到哪裡去呢,如果這樣想那就錯了,宋朝的科舉是出了名的嚴格的。
  • 現代公選制度和科舉制度有關係?科舉制度對公選制度有什麼影響?
    科舉制和公選考試制度均屬於人類有意識設計生成的正式制度。兩者的生成都是制度演化積累和人類理性設計的共同結果。以科舉制為例,科舉制的創立是在古代選官制度演化和選官經驗積累的基礎之上,統治者為增強等級流動性,鞏固皇權而有意識設計的。在科舉制變革發展過程中,人的理性設計和實踐操作的經驗積累又為變革思路提供指導,如添加防止作弊的鎖院、彌封、謄錄製度和別頭試製度。
  • 這些稀奇的作弊方法,老師看了都佩服!學生:考試使我無所不能
    當然了,考試作弊也不是現代人發明的,自古有之,可謂是「源遠流長」的「光榮傳統」。自從有了考試,也就有了作弊。我國古代科舉考試開創於隋朝,發展於唐代,完善於北宋,強化於明清,歷時一千三百餘年。科舉考試作為我國古代一種最重要的考試制度,其重要性相當於今天的高考。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科舉考試的成功,意味著拿到了通往官場的火車票。為了拿到這張火車票,有的人寒窗苦讀,期望以真才實學取得;有的人則另闢蹊徑,處心積慮修煉作弊之法,作弊便應運而生,各種作弊的方法千奇百怪、五花八門。
  • 古代科舉考試防作弊手段,第3招真是太聰明了
    因為陳春秀、苟晶事件,高考作弊成為熱搜話題。這裡,不妨來梳理一下古代的作弊與反作弊手段,也是相當有趣的。科舉考試從隋唐延續到大清,持續1300多年,是封建王朝的主要選拔人才渠道。作弊與反作弊鬥智鬥勇伴隨了科舉考試的全程。讀書人為了一躍龍門,作弊手段一點也不輸今天的人們。為了防止作弊同樣絞盡腦子,想到的手段同樣讓人驚嘆。
  • 宋朝有「打假」機構?從州到縣,聊聊不賣書的宋代「書鋪」
    和如今的「打假」機構有何不同?本篇我們將就這些疑問進行深入剖析,穿溯時光來分析這一千年前的行政手段。二、宋代「書鋪」的現實作用以及深遠影響宋代書鋪可以說說是被它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以及繁榮的市場所「哺育」長大的,雖然直觀看起來它眾多職能都偏向於服務科舉考生、規範科舉紀律等這些行政系統本來應盡之責任,但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個角度來看,書鋪的最終推動力應當是宋朝的經濟
  • 現代高考對標中國古代科舉考試,漫談考場違紀處罰與防作弊措施
    文/ 空山導語:延續千年的科舉考試在中國古代是一件大事。中國從隋朝開始確立的科舉考試制度雖然已經廢除,但這種通過統一考試甄選人才的方法依然是現代社會最有效的遴選模式。當今社會面對人才競爭和高考壓力的巨大衝擊,社會上出現了一些公交墜湖、考場撕卷等心理侵害及舉止失衡事件。那麼,縱觀古代歷史上的科舉考試,與現代高考有那些相似相通之處?
  • 科舉考試堪稱最嚴格的考試制度,儘管如此,古人作弊真是智慧無窮
    2019年度國考已經結束,本次計劃招錄1.45萬人,報名考試的卻是137.93萬人,平均競爭比達到95:1,最熱崗位的競爭超過4000:1。當然,考試場上,考紀更是嚴上加嚴,嚴打考試作弊行為。被認定為嚴重或特別嚴重違紀違規的考生,不得確定為擬錄用人選。
  • 了解科舉制度與欣賞古代高考狀元的書法,兩不誤!
    古代「高考」也「封卷」  現在高考規定有嚴格的封卷制度,每場考試一結束便彌封考卷,
  • 古代科舉考試的作弊手段多樣,懲罰也極其嚴厲,非今日可比!
    歷史上最著名的科考舞弊案當屬唐伯虎案了,雖然最後查明唐伯虎並未作弊,但這個案件對其一生影響還是很大的,不過這也激發了他寫下曠世名句《桃花詩》。那麼古代科考到底有哪些作弊手段?作弊被發現又有哪些懲治辦法呢?
  • 古代科舉考試有多苦,寒窗苦讀,都不一定擠過千軍萬馬的科舉大軍
    而我們本篇文章,要講的不是科舉制度究竟經歷了多少次改革,而是講述古代科舉考試究竟有多麼苦,甚至在古代科舉文人之中常常流傳一句話「寒窗苦讀都不一定能夠擠過著千軍萬馬的科舉大軍」。由此可見,古代的科舉考試究竟有多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