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一拍宋朝#「打假」這個詞彙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在商品魚龍混雜、各種違法不良行為足以以假亂真的現代社會,打假不僅是提高大家購物體驗的手段,也是保障市場平穩運行以及消費者權利的重要工具。但其實早在千年之前的宋朝就出現了「打假」意識,只是因為時代需要不同,必然性地導致了針對範圍以及側重點不同而已。
那麼宋朝的「打假」機構究竟起了什麼作用?和如今的「打假」機構有何不同?本篇我們將就這些疑問進行深入剖析,穿溯時光來分析這一千年前的行政手段。
一、宋代「書鋪」出現的時代背景和原因
因為開國皇帝趙匡胤個人的經歷影響,導致宋朝幾乎所有統治者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重文輕武」的治國舉措和方針思想,這種基礎上發展的宋朝上層建築必然也會帶著諸如「重文官、輕武將」的烙印。宋朝「書鋪」其實並不進行書籍販賣的商業活動,它雖然是一個民間組織,但職能卻更加寬泛並且趨於政治性,這和宋朝書鋪出現和發展時期宋朝特定的歷史背景和時代任務是分不開的。
1.宋代「書鋪」不賣書?自有其特殊的時代作用!
首先來闡述一下為何宋人並不需要賣書的「書鋪」——古人用來進行書籍買賣這種經濟活動的固定商業場所叫做「書肆」,並且由來一早,所以說「書鋪」只是「徒有其名」而已,它在宋朝主要是用來當作「文書公證單位」,兼而也被用來科舉和檢察之用。
宋朝因為歷史原因格外重視官員的紀律性以及忠誠程度,並且商品經濟發達的宋朝更加需要清明的地方政府來推動經濟發展,出於這些目的以及需求,宋朝統治者便設立了一個從中央到地方的類似於基層辦事單位的地方,主要從事一些中央文件證明工作來防止文書被盜用,還可以為受教育程度不高的民眾起草狀告文書,不僅如此,書鋪還為科舉學子提供生活服務、同樣也有維護他們考試的公正性的權利和義務。
2.宋代「書鋪」出現時候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
宋代「書鋪」出現之際,正是宋朝乃至整個封建歷史上都極令人矚目的歷史時期——政府積極推行教育改革,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商品經濟發展繁榮,市民階層快速崛起……
這個時候的宋朝各地來往交流更加頻繁,並且因為統治者發展需要以及民眾受教育程度的增高,科舉制度也得到了極大發展。就從公正性以及客觀性來說:唐代科舉薦舉佔比比較大,宋初對此便進行了限制,到真宗時期基本上歷屆知貢舉都能大力提拔孤寒才俊,而這也從反方向上提高了對於科舉考試公正性的要求。此外還有民眾法律意識的提高、商品經濟發達導致的可能因為利潤會仿造政府文書的失信現象等,都在推動著書鋪這樣一個從基層到中央的完善的機構。
二、宋代「書鋪」的現實作用以及深遠影響
宋代書鋪可以說說是被它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以及繁榮的市場所「哺育」長大的,雖然直觀看起來它眾多職能都偏向於服務科舉考生、規範科舉紀律等這些行政系統本來應盡之責任,但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個角度來看,書鋪的最終推動力應當是宋朝的經濟。作為上層建築一部分的宋朝書鋪,自然而然地也會對社會其它因素產生反作用力。
1.宋代「書鋪」對於同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
宋代書鋪最為明顯和使用頻率最高的功能莫過於處理公書公證相關事務,除了可以解決大多數的民間糾紛、減少政府機關出面頻率從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開支之外,宋代書鋪通過這種較為有力的智能手段,宋朝的商品經濟也得到約束和規範,從而得到了長效良好發展。
書鋪發揮對於科舉相關的職能時,除了改善科舉考試學子的生活條件、及時地向他們提供物質援助之外,更多是保障了宋代的科舉條制的公正性——通過「糊名」制、「鎖院」制、別頭試等嚴防考官與士子舞弊,使其細化、合理化、規範化。
2.「書鋪」作為行政思想對於後世的深遠影響
在宋朝行政思想的指導下,宋朝的行政舉措較之前朝也有著較大改動,其中更是不乏可取之處。宋朝的中央集權更甚於前朝,因為宋朝建國之初便將節度使軟禁在汴京,令文臣出使郡列,所以便衍生出了書鋪來幫助統治者解決地方隱患、監督地方政府行為等,從而將權力更好地收歸中央。
另外,書鋪思想中還有一個極為先進的思路:通過利用本朝商品經濟的繁榮,朝廷基本上把能夠外包的業務都外包給諸多商人——書鋪便是這樣一個具有政府職能的民間機構。
政府職能將部分權力劃撥到民間機構不僅能減輕地方行政壓力,而且還可以提高行政效率,對於中央政府來說,還可以利用民間機構對地方權力進行監督,從而更好規避地方割據勢力的形成,對皇權和中央集權來說更是強有力的加強舉措,這種行政思想現在也成為了現代政府的智慧借鑑來源,甚至成為了某種情況下的執政模板。
三、結語:
宋代「書鋪」不賣書這一看似奇怪的歷史現象,深入剖析起來才發現,歷史上無論任何事物的出現都是為了滿足時代特定政治經濟文化需求,「書鋪」的產生自然也深有其理。
宋朝的平民文化教育得到了迅猛發展,並且前承基本完善了科舉制度的唐朝,自然科舉考試的公正性就成了宋朝政府的重要時代任務——「書鋪」作為服務考生、「打假」考試中存在的徇私舞弊現象的重要機構,無疑可以巧妙地滿足這些時代需求。總而言之,宋朝書鋪雖然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某些局限性,但是作為千年前的民間機構,它是充滿著進步性、有益於科舉制度以及社會發展的優秀智慧成果。
參考資料來源:
1、《皇朝編年綱目備要》
2、《續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末》
3、《建炎以來朝野雜記》
4、《宋代史之職官志》
5、《太平寶訓政事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