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西方史學界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

2020-12-19 數據中的歷史

很多人對宋朝的印象並不好,認為她屢屢敗於外族之手,最後更是亡了國。但是單憑表面情況就如此武斷的對一個王朝蓋棺定論,似乎對宋朝有些不公平。在這裡小編想為大家開一扇重新認識宋朝的新窗口,重新認識那個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代。

文化上

唐宋八大家,有六個生在宋朝,古文復興運動是在宋代完成的,宋詞更是與唐詩一樣,是中國古典文學史上的兩顆明珠,而宋詩(注意不是宋詞)的成就雖不及唐詩,但遠遠超過明清,宋朝更是孕育出李清照這樣的千古第一才女來。此外,宋代「說書」非常流行,之後的四大名著中的三部就是根據宋代遺留的話本寫成的

經濟上

第一,經濟總量與人均GDP

公元1000年,統一中國僅21年的北宋GDP總量達到265.5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之後人均GDP巔峰時曾達到約2280美元,整個宋朝佔世界GDP的65%,而1820年,英國人均GDP為1707美元,直到徹底完成工業革命,才打破這一記錄

第二,經濟政策與財政收入

宋朝是中國古代唯一長期不實行「抑商」政策的王朝,宋朝的基本國策是農商並重,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商業,農民的負擔是歷朝歷代中最輕的一個了,北宋財政收入峰值曾達到1.6億貫(宋代1貫約等於一兩白銀,1.6億貫約等於現在的152億美元),遠遠高於之後的元明清

第三,土地政策

歷來土地兼併都是一個個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他們都跳不出這個圈子,包括明朝,但宋朝卻走出了這個圈子,宋朝並不抑制土地兼併,而是實行集約化經營,由此騰出大量的勞動力進入工商業

第四,城鎮化

北宋末期10萬以上人口的大都市有46個,首都東京人口更是達到百萬以上,打破坊市分區制度,出現夜市與曉市,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也出現在宋代

人口與人權

第一,人口數量

公元1124年,人口達到約1.26億,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人口破億的國家

第二,佃農與工匠地位的變化與戶籍制度

宋朝,佃農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係不斷減弱,工匠所受的人身束縛關係也已經鬆弛,人口可以自由流動,封建隸屬關係在不斷弱化

政權穩定度與社會福利

政權穩定度: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兩個沒有爆發過全國性的農民起義的朝代之一,水滸傳僅僅是小說,宋江與方臘起義不過是小打小鬧,事實上這兩個起義的活動範圍極小,在當時影響並不是很大

社會福利:第一,宋朝消防機制十分健全,城市各種消防器具齊全;第二,由於宋朝經濟繁榮,房價自然也較高,所以北宋政府大量建設廉租房,實行「廉租房制度」,對於沒房的人更是讓其免費居住;第三,宋朝社會保障制度極其完善,實行荒政制度與養恤制度,設置福田院,賑濟流落街頭的老弱病殘,此外還有居養院、安濟院、漏澤院、慈幼院、養濟院,涉及養老、教育、醫療等諸多方面

軍事上

宋代軍事技術進步很大,宋代以前仍處於冷兵器時代,從宋代開始,火器登上歷史舞臺,逐步進入冷兵器和火器並用時代。

宋朝是弱,但卻足足抵擋了蒙古人40餘年,五代時,由於石敬瑭的賣國求榮,致使燕雲十六州不在北宋手中,而燕雲十六州不僅僅是戰略位置重要,它更是一塊養馬場,失去了燕雲十六州,也就失去了騎兵,而在冷兵器時代,騎兵就是王,漢武帝打匈奴靠的是騎兵,唐太宗打突厥靠的也是騎兵,嶽家軍的核心是騎兵,明成祖伐北元靠的亦是騎兵,明末靠什麼維持僵局,關東鐵騎,而關東鐵騎也是騎兵。

漢唐時匈奴與突厥僅僅是遊牧民族,而遼金元卻不僅僅是遊牧民族,準確的說他們是農耕與遊牧相結合的國家,匈奴與突厥沒有建立穩固的政權,而遼金元卻已經建立了牢固的政權,雖然都是遊牧民族,但很顯然,兩者性質已經不一樣了,後者遠遠強於前者,就算換成漢唐來面對遼金元,也不見得會比宋朝處理的更好

結語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近近現代的時期,它已經處於農業社會向商業社會轉變的前夕,可惜崖山海戰之後,這一進程硬生生的被打斷了,中國第一次完完全全的被少數民族徵服,之後的明朝雖然宣稱繼承漢家衣缽,但很明顯,經過這一磨難,有一些不知名的東西丟掉了,中國失去了開拓進取的精神,越來越偏向於保守。

明朝時,重農抑商再次抬頭,海外貿易萎縮,宋朝時好不容易跳出土地兼併的惡性循環,結果明朝一腳又踩了進去,最後更是發生了嚴重的農民起義;宋朝時出現鬆動的人身依附關係,在明朝再次加強;明朝出現了八股文、海禁、宦官幹政、黨爭、農民起義。而這些宋朝不能說沒有,但影響卻很小。

相關焦點

  • 回顧宋朝:中國的迅猛發展不是「崛起」,而是「復興」或歷史回歸
    崇尚自由的西方文化,使得西方在科技等領域居於優先地位。由此西方「精英」們一直認為東方文明是落後的,必須納入西方的「自由民主」軌道內才是正途。戴著有色眼鏡看待中國的西方權威人士們,一再把中國的制度視為「異端「,頻頻就香港和臺灣等問題污衊栽贓中國,企圖讓中國「改變顏色」,進入他們的意識形態軌道。
  • 世界通簡史:西方歷史,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啟蒙運動的爆發
    百家原創作者:晨西講歷史西方的文藝復興和思想啟蒙運動誕生了許許多多的觀點,有些觀點頗為偏激,小編對這些觀點有點好奇。就調查了下當時著名的學者的個人見解。理性主義史學有論者認為:「西方歷史學由傳統步入近代的開闔的大關鍵,第一幕是文藝復興運動,第二幕是啟蒙運動。」此說很有見地。
  • 史學沙龍︱陳建守:文藝復興在中國,還是中國的文藝復興
    本文系臺灣「中研院」近史所陳建守博士在四川大學「中國史青年沙龍」上的發言,主題是「作為概念的文藝復興在跨文化中的理解」,他在演講中向聽眾介紹了作為外來概念的「文藝復興」如何在西方和近代中國的語境下產生的流變與意涵。澎湃新聞經授權發表,本文經陳建守先生審定。
  • 宋朝的故事就像一個百寶箱 等著我們去探索
    #看鑑MCN推出視頻欄目《拍一拍,宋朝》,目前已更新了兩期,近兩期內容與當代生活聯繫頗深,主要介紹了宋朝人的日常生活的美食和飲食方式。西方與日本的一些歷史學者也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時期。宋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經濟繁榮時期,百姓生活富足,娛樂生活多種多樣,美食數不勝數,盛世之下,也早就了許多古代文學大家,為中國文化留下無數瑰寶。《拍一拍,宋朝》的第一期是《宋朝的「小資生活」》,視頻中,伴隨輕鬆歡快的音樂,以詼諧幽默的口吻介紹了宋朝老百姓的生活百態。
  • 經濟史上的「大分流」:西方何時開始超越中國?
    換句話說,曾一度領先世界文明的中國為何沒有發生工業革命?       西方學者曾將這一系列問題歸因於中國歷史的長期停滯,然而關於中國江南的諸多研究卻表明,在前工業時代,中國人口的增長率要明顯高於世界上其他地區,中國的農業經濟也保持與人口的同步增長。明清時期的江南是中國最發達經濟區,棉紡織業的發展推動了商業化和市場擴張,商品生產已融入民眾的經濟生活中。
  • 【歷史視角】李伯重:歷史上的經濟革命與經濟史的研究方法
    (4)什麼是中國歷史上的「經濟革命」? 第一,對「經濟革命」下一準確的定義並非易事。其主要原因之一,即如布羅代爾在討論「工業革命」的定義時所指出的那樣,乃是因歷史學家濫用「革命」一詞所致。由於這種濫用,所以各位學者心中的「經濟革命」往往有頗大差異。
  • 二十世紀中國史學界對歷史規律問題的探討
    因果律探求的是具體歷史事件之間的關係,而不是那種抽象的、人類社會統一規律。 五四前後,中國史學界出現一股否認歷史發展規律的潮流。這與西方史學和哲學中的相對主義、懷疑主義等思想的傳入有關。19世紀以來,西方社會工業和科學的高度發展影響到社會觀念和學術思潮,科學萬能的思潮隨之興起。
  • 五四運動:文藝復興?啟蒙運動?
    而在「五四」時期,中國的經濟也從中世紀狀況發展到資本主義狀況,並提出了類似的文化上的要求。但由於現代歐洲文化比古代中國文化更為先進,因此把前者移植到中國比復活後者更好。儘管如此,在他們看來,五四運動的基本性質依然是一場文藝復興運動。
  • 西方學者只承認中國有3700年歷史,夏王朝真的不存在?
    中國是擁有五千年歷史的國家,但是這個時間年限在西方學者那裡是他們是不承認的,他們只承認中國有3700年的歷史,並且在甲骨文沒有被發掘出來的時候,西方的學者連商朝都不願意承認,但是他們也說過,只要拿出這個朝代存在的最有利的證據,要不然他們是絕對不會承認的!
  • 公元960年的宋朝和明治維新
    01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上一個重要轉折。明治維新,是指19世紀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衝擊下所進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全盤西化與現代化改革運動。世界上最早進入「近代」的地方,既不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也不是江戶時代的日本,而是公元960年的宋朝的中國。宋朝這一王朝,實行了與到唐代為止的中國完全不同的體制,是一個真真正正劃時代的王朝。
  • 從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
    13世紀——17世紀,西方展開了聲勢浩大的文藝復興,在這場復興運動中,西方的教育體系得以建立,在300年的時間內培養了一大批新觀念的學者和學生,他們的觀念與教會所宣揚的是針對的,也就是說文藝復興產生了一批在思想觀念上革命的新興階級,文藝復興的歷史作用是人性的解放,到了文藝復興結束,
  • 文藝復興時期的服裝,已經有了現代西方服裝的影子
    文藝復興之文藝復興時期的服裝,已經有了現代西方服裝的影子。Dolce&Gabban杜嘉班納2013秋冬系列,被公認很好地再現了文藝復興之巴洛克風情的金碧輝煌。相對法國時裝業對全世界的改變,腦藝復興創造了近代文明的義大利,卻因為戰敗,文化影響力局限在一隅,只好沉湎在文藝復興的榮光裡。
  • 中國發明的火藥:改變歷史的路徑,從東方入侵西方到西方入侵東方
    我是@宋詞裡的物語,陪你讀最美的詩詞,品最燃的歷史,歡迎關注。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一直被我們引以為傲,它們各自在歷史的不同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造紙術為中華文化5000年不中斷的傳承提供了必要的條件;指南針成就了鄭和下西洋和大航海時代;印刷術為文藝復興和輿論至上提供了技術支持。只有對火藥的作用褒貶不一。支持的一方,說它的發明為資產階級打敗騎士階層創造了條件,推動了歷史的進程。
  • 《認識自我》:一本書讓你了解從古希臘到文藝復興的西方人文藝術史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以一本書摸清西方文化與西方人個性形成之源梳理歐洲2100年人文主義發展史《認識自我:從古希臘到文藝復興的西方人文藝術史》 作者:[意]英格麗·羅西裡尼 譯者:宇華,周希出版社:未讀·思想家 天津人民出版社
  • 高中歷史篇146:歷史高考攻略--歐洲近代三大思想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
    高中歷史篇146:歷史高考攻略--歐洲近代三大思想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
  • 像牛頓、達文西、特斯拉、愛因斯坦科學巨匠中國歷史為什麼沒有呢
    中國古代曾經創造過引領世界的燦爛文明。四大文明古國,文化得以延續的只有中國。中國在農耕時代,是有過許多輝煌歷史,普遍認為,中國史上有七個著名的盛世時期。即文景之治、武帝盛世、開皇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永樂時期、康乾盛世等,限於篇幅就不一一展開來說。
  • 電腦網路引起了何種意義上的革命?
    二  全球範圍內的現代文明是以現代西方文化為底色的文明。而現代西方文化是克服中世紀文化之後而生長出來的文化。在現代西方文化的生長過程中,生產力和經濟的發展當然起過極其重要的作用,但一次又一次的思想解放運動也同樣起過極其重要的作用。14世紀的文藝復興是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 《解讀中國經濟》:為什麼科學革命沒有發生在中國?
    儘管感覺其情懷上不及吳敬璉、溫鐵軍等經濟學家,但其觀點和見解仍值得大家一讀。從今天起《峰雲讀書會》幾篇文章介紹,林毅夫先生的《解讀中國經濟》,內容讓我們感覺眼前一亮或眼前一黑,顛覆我們傳統認知的內容。今天首先介紹一個有意思的題目:為什麼科學革命沒有發生在中國?選這個題目是因為在讀這本書之前,我還從來沒從這個角度想過這個問題。
  • 中華文明5000年,為何夏朝不被國際史學界所承認?看看專家怎麼說
    中華文明5000年,為何夏朝不被國際史學界所承認?看看專家怎麼說 中華文明,中華文化遺存下來的文山詩海、古書典籍以及考古,較完整記載著中華文明延綿不斷發展史,但在世界史學界,因為未在國內找到夏朝的遺址,卻被西方文明界定標準以所謂學術的「科學、嚴謹」割裂,「中華文明三千年,夏朝不被承認存在」,恐怕不僅僅是考古的事情,應該另有深層次的原因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