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作者:盧風
現代科技正加速進步。現代電腦技術的發展更是日新月異,網際網路的問世引起了現代生活的深刻變化,從而已成為專家學者們的熱門話題。「革命」一詞是人們在形容劇烈變化時常用的詞,「信息革命」、「數位化革命」正是科技發展的弄潮兒們常用的時髦字眼。網際網路的問世誠然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那麼,它引起了何種意義的革命?用文化分析的方法,或可較好地回答這一問題。
一
文化是人創造的,人又生活在文化之中,文化模鑄著人和人的生活方式。西方著名人類學家馬林諾斯基認為文化「是一個有機整體(integral whole)」,它「包括工具和消費品、各種社會群體的制度憲綱、人們的觀念和技藝、信仰和習俗」,[1](P52]它也「是一個部分由物質、部分由人群、部分由精神構成的龐大裝置(apparatus)」。[1](P53)這種意義的「文化」與「文明」大致同義,故本文就將「文化」與「文明」看作可相互替換的同義詞。如果我們採用馬林諾斯基關於文化的定義,那就可以把文化分析為如下五個層面:(1)器物,這便指馬氏所說的工具和消費品,囊括人類製造、使用和消費的一切有形物品。(2)技術,主要指人們使用工具製造物品或進行種種操作的方式、方法,也包括藝術中的種種操作方法。(3)制度,指人類社會和各種群體的組織形式和結構,馬氏稱「人類組織單位為制度(institution)」。[1](P54)(4)風俗習慣,指特定社會或群體的共同生活習性、禮節儀式、娛樂方式。(5)信仰與理念,指特定社會人們所信仰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也包括人們的科學觀念,也就是馬克思主義所說的意識形態。任何理論概括都是一種抽象,抽象理論總難免會將某些具體細節遺漏掉。人類生活是無限複雜的,以上五個層面未必能將人類生活的所有細節皆包容進去,但已囊括了人類生活的主要內容。通過逐一分析網際網路問世對人類文化諸層面的影響,我們便可知道它到底引起了何種意義上的革命,或知道它到底引起了人類生活多大程度的變化。
科技之日新月異的發展,很容易讓人誇大它對社會變革的作用。西方已有人預言「後工業社會」和「後現代社會」的來臨,仿佛現代文化(或現代文明)即將被超越,隨之而來的將是一種全新的文化(或文明)。而「冷戰」結束之後的事實是:幾乎所有的不發達國家都在努力實現現代化,而現代化以工業化為其顯著標誌。實際上,當今的人類文明根本沒有突破現代文明的樊籬,它任何形式的創新和發展,都只是現代文明自身的延伸和「完善」。正如當代英國著名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所說的,「我們實際上並沒有邁進一個所謂的後現代性時期,而是正在進入這樣一個階段,在其中現代性的後果比以前任何一個時期都更加劇烈化更加普遍化了」[2](P3)。
二
全球範圍內的現代文明是以現代西方文化為底色的文明。而現代西方文化是克服中世紀文化之後而生長出來的文化。在現代西方文化的生長過程中,生產力和經濟的發展當然起過極其重要的作用,但一次又一次的思想解放運動也同樣起過極其重要的作用。14世紀的文藝復興是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這次思想解放的核心目標是論證(或表明)追求「凡人的幸福」是合理的,佩特拉克說:「我是凡人,我只能追求凡人的幸福」,我們可以把佩特拉克的這句名言,當作文藝復興的宣言。文藝復興復活了伊壁鳩魯的享樂主義[3](P487),因為伊壁鳩魯的享樂主義可為追求凡人的幸福提供倫理學依據。16世紀的宗教改革是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中世紀延續下來的教會制度過分束縛了個人自由,過分壓制了個人的創造。個人被綁縛在以教會為首腦的社會整體結構上。神職人員總是強調,必須有教會的代禱,個人才能得到拯救。馬丁·路德看穿了教會的欺騙而大聲疾呼:個人能夠以信仰而直面上帝,無需教會的代禱。這一宣言中包含了現代個人主義的內涵,代表著個人擺脫社會整體束縛的要求。擺脫了社會整體結構的束縛,成為自由的個人,才能創造一種全新的文明。啟蒙運動是第三次思想解放運動。啟蒙思想家們號召人們擺脫自己加諸自己的不成熟狀態,即迷信、盲從,號召人們拿出勇氣去「公開地運用自己的理性」。[4](P22)啟蒙精神就是個人主義與理性主義的結合,它一方面激勵人們成為獨立自主的人,從而不必膜拜神祉,不必盲從權威;另一方面凸顯人的「自然之光」——理性——的極端重要性:人人皆有理性,只要你有勇氣運用你的理性,你就能成為獨立自主的個人。經過這三次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又經過發生於不同國家的不同形式的政治革命,人們的聰明才智釋放了出來,科技迅速進步,工業迅速發展,就這樣西方文明於18、19世紀成為最強大的文明。如果沒有一次又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克服了中世紀文化中信仰和理念層面的來世主義和禁欲主義,就不可能有現代西方的工業文明。在殖民主義時代(即18、19世紀和20世紀上半葉),西方文明利用其科技、經濟和軍事上的優勢在全世界擴張。在意識形態方面,西方人則把西方現代世界觀、價值觀及其相應的社會制度當作具有普遍有效性的東西向全世界傳播並推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形成了社會主義陣營對抗帝國主義陣營的「冷戰」局面。在此期間,資本主義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某些批評。馬克思對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的低劣的勞動條件令人信服而生動的控訴和譴責,最後卻幫助了那個被詛咒和譴責的資本主義變得更加人道了,從而使資本主義歷久不衰」。[5](P3)蘇聯模式的計劃經濟社會主義卻因為經濟發展的低效率而在現代化的競爭中慘遭失敗。現代軍事不僅要有高科技的支持,而且必須有強大經濟力量的支持。以蘇聯為代表的社會主義陣營由於無法保證經濟發展的高速度,至20世紀80年代終于越來越難以支撐其龐大的「軍事機器」。80年代末,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社會主義陣營不復存在。至此,資本主義已佔領全球的絕大部分地盤。馬克思主義是產生於西方思想傳統內部的試圖克服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但馬克思主義所論證的社會主義卻主要在東方被付諸實踐。「冷戰」結束之後,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已成為居於絕對主導地位的文明。所以,今天我們所說的現代文明,便指其思想肇始於文藝復興的現代資本主義文明。經過近五百年的生長發育,它已於20世紀80年代末「冷戰」結束之後而到達其鼎盛時期。
從辯證法的觀點看,任何事物都會經歷一個從生長到成熟再趨於消亡的過程。現代文明既已達到其鼎盛期,那便意味著它將開始走向衰落,但它的鼎盛期會持續多久,它會以何種速度衰落,卻是很難料定的事情。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冷戰」的結束決不意味著「歷史的終結」,不意味著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不意味著一切取代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嘗試都註定要失敗。[6]
總之,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萌芽而於18、19世紀快速生長,至20世紀末臻於成熟的現代文明,就是資本主義工業文明。人類仍未做好走出這一文明而進入一種嶄新文明的思想準備,實際上,絕大多數人仍完全沉浸在現代文明所帶來的巨大歡欣之中。
三
現代文化(或文明)在器物層面上便表現為龐大的工業體系,以及由工業體系所生產提供的種種機器和豐富多彩的工業品。在制度層面則表現為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制度、分權制的民主憲政以及聲稱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現代法制,等等。在技術層面表現為由現代科技武裝起來的種種操作技術,連現代藝術也少不了科技操作。在風俗習慣層面的表現十分複雜,傳統社會的風俗習慣尚有部分保留,但最大多數人的生活習慣則表現為拼命賺錢,及時行樂,而及時行樂就主要表現為商業性的消費。在信仰與理念層次則體現為人道主義(個人主義是人道主義的一種)、功利主義(蘊涵著享樂主義)、科學主義和人類中心主義。[7]如果我們認為現代文明(或文化)的實質就是這樣,那麼就可進而分析網際網路的產生對上述五個層面的影響,從而認清它到底引起了何種意義上的革命。
網際網路的發明是技術層面的革命,這是毫無疑問的,如果我們不嚴格限定「革命」一詞的意義,那麼自資本主義文明問世之後,已發生過數次技術革命。蒸汽機的發明,電的發現,原子能的開發,電視的問世和電腦的問世,皆可稱之為技術革命。技術革命會直接影響到文化的器物層面,網際網路的問世當然也不例外,它的問世使器物層面的消費品和生產工具凝結了更多的知識成分。但有一點必須指出,電腦網路也好,「數位化革命」也好,都不可能徹底地取代工業體系和工業品,更不可能取消工業體系和工業品。電腦和電腦網路帶來了工業操作的自動化,完善了工業,提高了工業的效率,但它們不可能取消工業,正像工業使農業工業化(即產業化)了,但不能取消農業一樣。現代人仍然離不開工業和工業品,只是在網絡時代,工業體系的運轉更快了。
在馬克思主義看來,生產力的發展勢必導致生產關係的變革,所以技術革命會引發文化之制度層面的變革。因為一定的生產力(技術是生產力的主要要素)要求與之相適應的一定的生產關係(即社會經濟制度);而生產關係的改變勢必導致權力關係的改變。正如馬克思所說的,「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為首的社會」[8](P144),電腦網路的問世是一次具有重要意義的技術革命,它也勢必引起現代文明制度層面的某些變化。金融制度在現代社會起著無比重要的作用。電腦和網際網路已強有力地影響了現代金融制度,如英國著名的政治經濟學家蘇珊·斯特蘭奇所描述的,「在數百年中,現金付帳和資本轉讓是通過可流通的現金(硬幣和紙幣)完成的,而且是通過籤名的字據來支付的。通過手寫把它們記錄在帳簿上。後來硬幣和紙幣逐漸讓位於支票以及其他的付帳字據,例如信用函件。70年代初期以來,這些形式也變得過時了,計算機已經使貨幣電子化了」。[9](P30)斯特蘭奇還指出:「計算機不僅已經改變了貨幣作為交換中介的物質形態,而且正在改變著貨幣支付的交易和記帳的制度。」[9](P30-31)制度的改變,必然會導致某種程度的「權力關係」的改變。[9](P31)不難預見,電腦與網際網路也會對政治產生一定的影響,它們將促使現行的行政制度發生某些變化。然而,我們千萬別誇大了電腦和網際網路所引起的制度層面的變革。資本主義的整個制度框架並沒有因電腦和網際網路的投入使用和普及而發生根本變化,制度層面的一切變化(無論如何劇烈)仍只是資本主義制度框架之內的調整和改變。現代文明的基本制度仍然是私有制的市場體制和民主憲政之下的法制。
電腦和網際網路的普及勢必會引起現代人生活習性的改變,進而會引起風俗習慣的改變。例如,今天的個體消費者已習慣於用信用卡而不是現金來支付除最微小數目以外的任何商品,「在大多數發達國家,信用卡已經實現了購物的革命」。[9](P31)今天從事寫作或編輯工作的人們已不再使用鋼筆和鉛筆,他們用電腦寫作;今天已有許多人不再用紙筆寫信,然後裝進信封由郵局寄走,電子郵件和網際網路正逐漸成為越來越多的人們「優先考慮並習慣使用的系統」。[9](P32)此類例子,不勝枚舉。電腦和網際網路的廣泛使用確實改變了人們的具體行為方式和工作方式,但它們並未改變人們生活的實質內容。人們並沒有因為有了電腦和網際網路就不再拼命賺錢了,相反,電腦和網際網路促使人們以更高的效率去賺錢;人們也並沒有因為電腦和網際網路就不再貪得無厭地追求物質財富和感官享受了,相反,電腦和網際網路幫助人們更有效率地創造和交換物質財富,並為人們提供了新的刺激感官、獲得快感的方式。可見,電腦和網際網路未改變現代人的基本生活習性:拼命賺錢,及時行樂。在今天,及時行樂就表現為大方地消費,包括在電腦網路上的消費。
在馬克思主義看來,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而技術進步歷來是發展生產力的關鍵。但並非每一項技術發明都會立即引起社會形態的變革,當技術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促使人們意識到變革社會經濟制度和上層建築的必要性時,徹底的社會變革才會來臨。在這一過程中,思想的改變或思想解放是必不可少的條件。歷史雄辯地證明,沒有普遍的思想解放,不可能有大的社會革命。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文化中信仰和理念層面的根本改變就不可能有文明的根本改變。然而,電腦和網絡技術乃至於一切現代技術都是在現代思想的指引和激勵下產生的。現代思想中的人道主義要求技術以人為中心或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正是現代技術傳播者們常掛在嘴邊的口號。現代思想中的功利主義衍生了物質主義、經濟主義和消費主義,物質主義使人們認為物質生活的舒適富足和感官欲望的充分滿足乃是人生的根本意義;經濟主義激勵人們永不知足地追求經濟增長,並宣稱經濟增長是個人幸福和社會福利的唯一源泉;而消費主義則激勵人們及時消費,並認為消費的檔次或消費品的品牌是人生價值、人的社會地位的主要標識。電腦和網絡技術的運用與這些意識形態沒有任何衝突,實際上它們可以使人們更有效率地,更痛快淋漓地踐行物質主義、經濟主義和消費主義。現代思想中的科學主義向來就是一種激勵人們在科技發明中永遠進取的思想,本來就是一種唯理智主義的意識形態;現代科技的加速進步正是現代文化中唯理智主義價值導向的結果。可見,電腦和網絡技術的普遍應用不但不與科學主義相衝突,而且會強化人們的科學主義信念。現代思想中的人類中心主義在今天已受到少數思想家的批判,但這種批判立即受到主流思想家們的反攻。人類中心主義與人道主義、功利主義以及科學主義已整合成一個完整的現代意識形態體系,這個意識形態體系已積澱於現代文化的深層,也積澱在大眾的心靈和生活習性中。少數思想家對人類中心主義的批判只是現代思想界的「死水微瀾」,能否掀起軒然大波,依賴於批判可否代代相傳。今天,大多數人(包括絕大多數學者)都只習慣於人類中心主義的思維方式。「以人為中心」既是人道主義的口號,亦是人類中心主義的口號。如上所述,電腦和網絡的普遍運用完全可以「以人為中心」。
至此,我們可得出結論:電腦和網絡技術的問世是一場技術革命,它部分改變了現代文化的器物層面、制度層面以及風俗習慣層面,但並未徹底改變這些層面,它根本未觸動現代文化的信仰和理念層面,實際上它就是現代思想的產物。也就是說,電腦網路的問世是一次技術革命,但它遠不是一次文明(或文化)的革命。就此而言,我們可以說,自17、18世紀始直至今天的西方文明是一種同質的文明,它就是現代文明,它沒有因電腦網路的普及應用而發生根本性的改變。今天,這種文明已成為世界性的文明,只有中國等少數幾個國家還在抵制服務於這種文明的意識形態,但在文化的其他層面(即器物、技術、制度和生活習性),幾乎所有的民族文化都在不同程度地被現代西方文化所同化。這並不意味著未來的世界文化就是與現代西方文化同質的統一文化,而只意味著現代西方文化正在不同程度地同化著世界各民族文化諸層面的主流文化或強勢文化。
四
對電腦網路所引起的變革的不同評價也許反映了評價者的不同氣質和心性。細緻入微地感受著時代變化的脈搏的人們傾向於把稍大一點的變化都稱為之革命,且每經過一次革命,人類仿佛都跨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於是,自17世紀以來,人類已跨越了好幾個時代:蒸汽機時代,電氣化時代,原子能時代,如今我們又跨入網絡時代。哲學家的天職似應是透過五光十色的變化,把握住某種本質,這本質即便不是永恆不變的,也該是相當穩定的。20世紀上半葉的哲學巨匠維根斯坦曾號召哲學家們關注細節(Particulars),把握「家庭相似」。[10]然而筆者認為,哲學若只關注細節而放棄了對本質的探究,那便背棄了哲學的根本宗旨。如果哲學家不放棄本質主義的思維方式,那麼他們大約不會把那麼多的革命都當作劃時代的革命,他們大約也不會把「網絡時代」看作是什麼嶄新的時代,因為網絡時代也只是現代的最新階段而已。
我們這個時代(即現代)的根本特徵沒有變。在文化之器物層面上,我們須臾離不開工業品和工業體系,比如我們離不開汽車、火車、飛機等(我們會越來越離不開電腦和電腦網路,而電腦和電腦網路也是工業品),因為在生活信念上大多數人仍浸淫於物質主義和享樂主義之中。在制度層面上我們離不開市場經濟制度,因為我們生怕經濟不再增長,又只有市場經濟制度才最能保證經濟增長。「市場經濟的本質就是競爭,而它的動力就是利己主義,我必須比別人更好,必須製造出更多的產品,必須賺更多的錢,否則的話我就無法生存。」[5](P21)市場經濟的這一鐵的律令從資本原始積累起直至今天都未得到改變,它在網絡時代也不大會改變。在信仰和理念層面上,雖有少數思想家或訴諸前現代思想去批判現代思想,如麥金太爾;或訴諸更加激進的相對主義去抱怨現代思想仍不利於追求「凡人的幸福」,如羅蒂,但絕大多數人的世界觀、價值觀以及思維方式仍被牢牢地規約在現代思想的框架之內。
文化的諸層面始終處於互動關係中,信仰與理念層面與其他諸層面的互動關係尤其值得研究。馬克思主義者批評唯心主義思想家誇大了信仰與理念(即意識形態)對器物、技術和制度層面的決定作用,唯心主義者則批評庸俗唯物主義和經濟決定論過分誇大了技術和器物層面的決定作用。實際上,意識形態(即信仰與理念)一方面反映社會的生產力水平和生產關係(即器物、技術和制度),另一方面又激勵、規約著人們的欲望和需求,而人們的不同欲望和需求又會直接影響人們對器物、技術的選擇和創造。我們以前常說生產力是最革命的因素,生產力的發展會推動生產關係的變革,生產關係的變革又會導致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的變革,但我們很少追問生產力為什麼會不斷發展,以為生產力的發展就是社會變革的終極原因。實際上生產力之所以會不斷發展,無非因為人們的物質需求在擴張,人類的知識在進步。而人的物質需求的擴張和知識進步都與人的信仰和理念密切相關。中世紀科技進步緩慢,經濟增長緩慢,就因為中世紀文化努力壓抑人們的物慾,並努力抑制理智進步。現代科技加速進步,經濟快速增長,就因為現代文化內蘊的信仰和理念注重物慾滿足和知識創新,輕視精神超越,現代制度又固化了重物質輕精神、重理智輕道德的生活習性。所以,如果現代文明的意識形態(即信仰和理念)未被改變,它的本質就不會改變。
筆者決沒有為現代文明辯護的意思,相反,筆者認為現代文明潛伏著巨大的危機。現代文化過度釋放了人類的物慾和理智力量,現代市場,特別是今天的全球化市場,又巧妙地、理性化地整合了千百萬個人的物慾和理智力量,這種被全球化市場所整合起來的力量「能夠摧毀世間萬物」。[5](P96)但人類缺乏指導自己正確使用強大力量的智慧。[11]電腦網路的問世,大大方便了全球通訊,從而為全球協作提供了極其便利的通訊和交流手段。可今天人們在用電腦網路做什麼呢?做生意,做買賣,在全球範圍內做買賣,即用電腦網路全球協作地榨取地球。面對全球性的生態危機、人口爆炸、貧富不均,人類亟需進行全球合作。可今天電腦網路的主要用途並不是全球協作地解決全球性問題。我們相信若所有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真的把解決這些問題當作頭等大事,那麼電腦網路會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但若沒有一場「心靈的革命」,即沒有文化中信仰與理念以及生活習性層面的革命,電腦網路就不會被使用在這個方向上。
如果我們真的想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那便不僅要有信息革命或「數位化革命」這樣的技術革命,而且要有一次「心靈的革命」,在未來的世紀裡,「吸取了教訓的社會主義」[5](P5)(例如中國的社會主義)也許會首倡一次「心靈的革命」!
參考文獻:
[1] B·馬林諾斯基.科學的文化理論(黃建波等譯)[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4.
[2] [英]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的後果(田禾譯)[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3] [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何新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4] [德]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5] [德]馬利昂·格來芬·登霍夫.資本主義文明化?(趙強,孫寧譯)[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
[6] [美]弗郎西斯·福山.歷史的終結[M].呼和浩特:遠東出版社,1998.
[7] 盧風.人類的家園——現代文化矛盾的哲學反思[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1996.
[8]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9] [英]蘇珊·斯特蘭奇.瘋狂的金錢(楊雪冬譯)[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10] [英]維根斯坦.哲學研究(湯潮,範光棣譯)[M].北京:三聯書店,1992.
[11] 盧風.享樂與生存——現代人的生活方式與環境保護[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