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上一個重要轉折。
明治維新,是指19世紀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衝擊下所進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全盤西化與現代化改革運動。
這是明治維新的經典定義,其中的重要字眼: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全盤西化、現代化。
與此同時,中國正處於清政府統治時期,其中的重要字眼:封建主義、閉關鎖國、腐朽羸弱。
所以長期以來,日本人堅信日本從歐洲引進了議會制度和民主主義、法制國家和人權理念以及資本主義帶來的經濟增長,成功實現了西洋化,打敗了西洋化失敗了的中國,一躍成為了亞洲強國。
那麼這標題到底什麼意思,明治維新跟宋朝似乎八竿子打不著的兩件事情,為什麼會寫在一起呢?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來看一個更為奇葩的問題。
所謂的近代,是從什麼地方開始的?
這是什麼問題,難道不是從歐洲開始的嗎?
也對,不過有學者提出了一個不同的觀點。
世界上最早進入「近代」的地方,既不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也不是江戶時代的日本,而是公元960年的宋朝的中國。
宋朝這一王朝,實行了與到唐代為止的中國完全不同的體制,是一個真真正正劃時代的王朝。
最近的思想史研究認為,歐洲的近代啟蒙主義不過是宋朝已經成立的近世入學的翻版:宋明理學率先擺脫「神」的概念,單純信奉人這一理性的思想,對西方近世哲學家們掙脫中世紀基督教世界觀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
02
日本東陽史學家內藤湖南在《東陽文化史》中提出了宋代以後近世說,他認為,如果要把中國歷史從某一處分開的話,那就是唐(中世)和宋(近世)之間。
我們來看一看,宋朝這個距今一千多年的中國王朝,是如何成為一個劃時代的王朝的。
以安祿山之亂為典型,唐朝因地方軍閥叛亂而衰退,在被稱作五代十國的國家分裂狀態下滅亡,所以,人們試圖設計出一種可持續的集權體制。
首先,宋朝全面廢除了貴族制度,實行了皇帝獨裁政治。
其次,宋朝創造了一個使經濟和社會徹底自由化,而政治秩序卻通過某個唯一勢力的支配來維持的體制。
再次,宋朝全面實行了科舉這種基於儒教經典的官僚選拔考試,所有的官僚都被看做是皇帝培養出來的,及第者自稱天子門生,殿試也由皇帝親自監考。
並且,宋朝實行了郡縣制,被錄取的官僚不能到自己的出身地任官,隔幾年還要巡迴到別的任職地點。
另外,宋朝在經濟上推行王安石的青苗法,立法規定由政府低息貸款給農民,農民收穫穀物後必須換成貨幣返還國庫,通過國家貸款使農民全面使用貨幣。這也間接推動了自由市場為基礎的經濟發展,一般老百姓開始做買賣,嘗到了貨幣帶來的甜頭。
這些政策從政治和經濟上將貴族的地盤擊潰。
由此,宋朝將秦朝以來的「齊民」政策與科舉制下的官僚系統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個只有唯一皇權,沒有貴族掣肘的集權社會。
宋朝在世界上首次廢除了皇帝以外的身份制和世襲制,宋朝人民享有移動的自由、商業的自由和職業選擇的自由,只要是在皇權下的。
任何事情都被自由化,佔有牢固地盤的貴族集團被消滅,權力高度集中在皇帝一個人周圍。
所謂自由和機會的平等已經達到。
那麼結果的平等呢?
這當然無法給你保障,機會已經平等了,剩下的就是自由競爭了。
所以出現了社會所有人為了成功,不得不拼命努力的獎罰分明的體制。
那麼自由呢?
當然只有經濟活動的自由,對皇帝的批判決不允許,不存在反對皇帝的什麼自由。
03
話說回來,明治維新的日本,除了被熟知的引進議會制度和民主主義、法制國家和人權理念以及資本主義等「西洋化」之外,又跟宋朝乃至中國化有何關係呢?
對應看一下。
首先,明治維新排除了幕僚、將軍等二重權利狀態,實現了政治系統和明治天皇直屬太政官的一元化,建立了依據儒教道德的專制王朝。
其次,將世襲貴族即日本武士家族從文管系統中剝離出來。
再次,引進了科舉制度和競爭社會,開始實行高等文官任用考試。
並且,實現官僚制度的郡縣化,削減了世襲貴族的力量。
另外,將年貢變成地租,由實物繳納變成貨幣繳納,通過放寬政策推進市場自由化。
由此,日本進入了一個高速增長的時期。
這就是學界關於宋朝和明治維新關係的思考,將日本的近代史進行了更深入的剖析。
反觀中國自己,宋朝之後的明朝和清朝在政策上又多有反覆,作為後來人我們或許會深切地感受到「歷史局限性」,那麼作為當代人的你我,又該以什麼視角來審視我們置身其中的歷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