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帝的「百日維新」和明治天皇的「明治維新」一比的話,那毫無疑問就是一個假冒偽劣產品。
光緒的百日維新為什麼不能像明治維新一樣成功?
原因就在於雖然百日維新和明治維新都是自上而下的變革,但是光緒的「上」和明治的「上」卻有天壤之別。
這個所謂的「上」,就是擁有一定話語權的上層人物,不論是光緒還是明治,他們只有獲得了這些人的支持,才能夠維新成功。
可是很不幸運的是,光緒並沒有獲得這些人的支持,反而處處受到了這些人的橫加阻撓。
百日維新之中,光緒的「上」除了他本人之外,實際上最核心的人就是他的老師翁同龢了,如康有為、梁啓超等人根本不能稱之為「上」。
康有為在獲得光緒的信任和重用之前,還是一個秀才考了十幾年,好不容易才中了舉的小人物。
梁啓超雖有神童之名,但是在投身變革之前,他也同樣沒有中進士,也是一個說不上話的小人物。
光緒之所以重用康、梁,或許是因為聽信他們的話,但也實在是因為這時候的他根本無人可用!
光緒雖然是一國之君,可卻實實在在沒有實權可言,基本上就是一個空架子,朝廷官員沒幾個聽他的話。
為什麼光緒明明是一國之君,朝廷官員卻不願意支持他呢?
不論是光緒本人,還是翁同龢、康梁這些人,他們維新的根本目的也不是變法,而是通過變法來奪取權力。
這麼做,就必然會有風險。
可是這些朝廷官員想要得到的東西,慈禧已經給他們了,他們根本就沒必要再陪光緒冒險去對付慈禧。
失敗了,他們全家老小性命堪憂。
成功了,光緒能給他們的好處也未必會多於慈禧。
所以,除了像翁同龢這樣因為帝師身份而遭到打壓的人願意支持光緒帝之外,並不會有幾個人會支持。
這樣一來,光緒所持有的「上」就只是一個沒有權力、沒有力量的虛無的「上」,根本主導不了變革。
雖說明治維新之前,明治也是一個「虛君」,但不管怎麼說,他的地位至少沒有光緒那麼的尷尬。
明治可以很輕易地成為精神領袖,但是光緒卻不行,為什麼?就因為在他上面還有一個慈禧存在。
朝廷上幾乎所有的人都將慈禧作為精神領袖,都將慈禧視為第一人,光緒在他們眼中就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人。
之所以說光緒可有可無,是因為當時的情況,慈禧真要鐵了心讓人來頂替光緒的位置的話,朝廷內部不會有太大的反對聲。
可明治就不一樣,即便他沒有實權,但他始終都是名義上的第一人,在他退位之前,這一點不會改變。
雖然明治維新的目的也包括了獲取權力,但是支持明治的人卻和支持光緒的人完全不同,支持明治的人多數是資本刺激下產生的新興貴族。
這些新興貴族正是明治所持有的「上」,是真正能夠發揮作用的「上」,所以明治維新才是真正的自上而下。
更有趣的是,光緒皇帝不僅沒能夠得到上層的支持,甚至連底層社會的理解都得不到,百姓還要朝他們扔臭雞蛋爛白菜。
為什麼?因為康梁從一開始就看不起這些人,一心只想著怎麼說服光緒帝,根本就沒心思去管底層百姓支不支持理不理解。
這實際上是千年來的文化所導致的一個現象,康梁當時終究還沒有擺脫這個思想禁錮,甚至一生都沒有。
康沒心思管底層百姓理不理解也就算了,他還異常的狂妄自大,張之洞原本對他們的變革有些興趣,可硬生生被他攔在了門外。
他當時就是覺得,你老張以前高高在上瞧不上我,我現在得了皇帝重用,我還瞧不上你呢!典型的得志就猖狂。
所以,百日維新就完完全全地被禁錮在了光緒帝和康梁等幾個人組成的小圈裡,根本出不了圈。
這樣幾乎得不到所有人理解和支持的百日維新,想不失敗都挺難,光緒帝也是吃了年輕沒見識的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