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維新」和戊戌政變

2020-12-16 龍視影音71號

1897年,德國強佔膠州灣,康有為又向光緒帝上書,痛陳變法的重要。光緒帝深受震動,表示「不甘作亡國之君」,並且下令要康有為等籌劃變法。

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定國是詔》詔書,實行變法。1898年是舊曆戊戌年,史稱這次變法為「戊戌變法」。光緒帝在頤和園勤政殿召見康有為,詢問變法事宜,並任命他在總理衙門章京上行走。光緒帝還讓維新派的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等人參預變法。

從6月11日到9月21日,光緒帝先後頒布了一系列變法法令,主要內容有:經濟方面,中央設立礦務鐵路局,農工商總局,各省設立商務局,保護和獎勵農、工、商業的發展;興辦商會、農會、民間團體;改革財政,編制預算決算。政治方面,允許官民上書言事;改定律例,裁撤冗員,澄清吏治。文化方面,普遍設立中小學校,在北京設立京師大學堂;設立譯書局,翻譯外國書籍;準許創立報館、學會;改革科舉制度,廢除八股,獎勵科學著作和發明,等等。

戊戌變法是在保護清王朝統治的前提下,採取自上而下的方式進行的改革。但是,即使這樣,光緒帝和維新派對政治、經濟、文化的一系列改革,仍然觸犯了以那拉氏為首的頑固派的利益,遭到他們的極力反對。

光緒帝頒布變法詔書後的第四天,那拉氏強迫光緒帝下令,將贊助變法的光緒帝的老師、戶部尚書翁同毹免職。同一天,她又強迫光緒帝任命其親信榮祿為直隸總督,統率北洋軍隊,控制北京和天津。 .

1898年9月中旬,頑固派已經準備發動政變了。在此危急關頭,光緒帝密詔康有為、譚嗣同籌劃對策。譚嗣同密訪榮祿的部下袁世凱,勸他保護光緒皇帝。袁世凱表面答應,暗中向榮祿告密。9月21日,那拉氏和榮祿發動政變,囚禁了光緒帝,那拉氏宣布「親政」,下令搜捕維新派,廢除變法法令。史稱戊戌政變。康有為、梁啓超逃到國外,譚嗣同、劉光第、林旭、楊銳、楊深秀、康廣仁被殺。這就是歷史上的「戊戌六君子」。戊戌變法失敗了。

戊戌變法從開始到失敗,經過103天,因此又稱「百日維新」。

戊戌變法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光緒帝沒有實權,變法沒有群眾基礎;資產階級力量弱小,康有為、梁啓超等雖極力鼓吹,但他們地位低下,不能左右大局;變法推行操之過急,缺乏通盤計劃;以慈禧為首的守舊派力量強大。

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了,但它在中國近代史上產生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首先,變法法令的頒布,有利於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有利於學習西方科學技術,因此,戊戌變法受到民族資產階級和開明地主的擁護,也得到一部分愛國人士的支持;其次,維新派希望通過變法改變現狀,挽救民族危機,發展資本主義,這是愛國的和進步的行動;再次,他們宣傳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學說,反對君主專制的封建統治,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為資產階級思想的傳播奠定了基礎,激發了人們走上資產階級革命的道路。

相關焦點

  • 是什麼原因把「百日維新」扼殺在搖籃裡?
    圖片來自網絡1898年夏,27歲的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開始了維新變法。九月二十一日凌晨,慈禧太后來到光緒帝住的養心殿,帶走全部奏章、密電,並將光緒帝軟禁。隨後以光緒帝不能理政為由,再次臨朝訓政,這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戊戌政變。是什麼原因促使慈禧太后突然發動這場宮廷政變,把「百日維新」扼殺在搖籃裡了呢?經過查詢史料,主要有三種說法。一、袁世凱告密說。這種說法講譚嗣同夜赴法華寺,勸說袁世凱起兵勤王,劫持皇太后,殺死直隸總督榮祿。
  • 中國歷史上十大冤案之「百日維新」案
    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維新變法、維新運動,是晚清時期以康有為、梁啓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 百日維新和明治維新都自上而下,為何明治成功了,光緒卻失敗了
    光緒帝的「百日維新」和明治天皇的「明治維新」一比的話,那毫無疑問就是一個假冒偽劣產品。光緒的百日維新為什麼不能像明治維新一樣成功?原因就在於雖然百日維新和明治維新都是自上而下的變革,但是光緒的「上」和明治的「上」卻有天壤之別。
  • 張之洞與維新派素有瓜葛,為何戊戌政變後沒有受到牽連?
    意外的是,戊戌政變之後,他不僅得以自保,還得到了慈禧的格外垂青。不得不說,張之洞為官數十年,已經練就了一副金鐘罩的本領,可謂百毒不侵、刀槍不入。他之所以沒有被慈禧化入康黨之列,原因竟是他的一篇文章,這就是著名的《勸學篇》。
  • 時代 維新與變法:戊戌變法何以有「維新」名號?
    當戊戌變法、戊戌維新、百日維新等名詞成為同義詞的時候,康有為賦予「維新」一詞的徹底變革、開創新國新世的寓意卻往往被人忽略了。同時被忽略的,還有「維新」一詞背後的天命論和公羊學背景,以及這些傳統的思想資源為戊戌變法的正當性所提供的支持。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其倡導者稱維新派,似乎變法和維新在當時語境中含義相同。後人述及晚清改革,經常將變法與維新混用,不加區分。
  • 綜合練習:維新運動
    學者、官員基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認為需要一場更徹底的變革,儘管他們對變革的性質、範圍和領導權的問題存有分歧。中國思想界認識到,只有一場激進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國。進步人士倡導體制重組;激進人士則主張革命,以中華民國代替清王朝。在戰後中國,政治運動主要由這兩股潮流構成。
  • 蔡英文「百日維新」怎麼破局這麼快
    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蔡英文上臺將屆滿百日,儘管日前她多次強調「別用百日評斷我個人執政的成敗」,但民眾不滿意民進黨當局卻是無論如何繞不開的事實。據多家島內媒體加上臺灣智庫最新公布的民調,蔡英文的滿意度都下滑到50%以下,其中最低的下探到39%,除了逼近「死亡交叉」外,比她前兩任陳水扁、馬英九執政百日時的滿意度都還來得低。花蓮市長補選,藍天重現,無疑是一葉知秋。在施政分類上,民眾對兩岸、財經、轉型正義、勞工與司改政策這五大領域的不滿意度都高於滿意度。有人表示,執政百日,蔡當局碎片化的政治凸槌,已漸漸組合成系統性的總體危機。
  • 【史綱】考點5:維新運動
    19世紀90年代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展,新興的民族資產階級迫切要求掙脫外國資本主義和國內封建勢力的壓迫和束縛,為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開闢道路。此外,甲午戰爭後,在內憂外患和中西文化的碰撞中,代表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要求的知識分子首先覺醒,認為要救國,只有維新、學習外國;不僅要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而且要求學習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 百日維新
    (這部著作裡,中國人第一次提出了選舉政治)從今天自由派的眼光來看,馮桂芬的問題在於:他所設想的選舉建立在對人性的樂觀預設而非悲觀預設的基礎上,他未能意識到民主政治的諸多必要前提――權力制衡機制;完善的程序、法律和監督機制保障選舉的公正和透明
  • 百日維新?戊戌變法?其實醞釀一場運動需要超過十年
    撰文:理察·C·霍華德翻譯:張舒《東方歷史評論》微信公號:ohistory我們這些學習過中國近代史的人,很多是在以「百日維新在實施改革的嘗試中,以康有為為核心的維新派遇到了不可阻擋的障礙——皇家朝廷和根深蒂固的官僚階級在現存的行政構架和官方的儒家意識形態中都是既得利益者。為了對抗統治階級的反對和冷漠,贏得他們對於制度改革的支持,維新派發動了大規模的宣傳攻勢,為此他們引入了新的手段,比如維新社團,或者「學會」,還有大量的維新刊物。
  • 新消法「百日維新」 合肥市消協吐露執行遭遇三難
    「百日維新」期間,《新消法》執行力度究竟如何?合肥市消協今天上午在接受合肥晚報採訪時,吐露一線調解中遭遇的三難。  ●舉證責任倒置誰來監督  新《消法》第23條第3款:經營者提供的機動車、計算機、電視機等耐用商品或者裝飾裝修等服務,消費者自接受商品或者服務之日起六個月內發現瑕疵,發生爭議的,由經營者承擔有關瑕疵的舉證責任。
  • 甲午戰爭後,清廷實施了維新變法但均遭失敗,根本原因是什麼?
    那時,出現了許多維新變法的新思想,然後最終卻均遭遇了失敗,那麼導致維新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 據史料記載,1898年,在27歲光緒皇帝支持下,有維新思想的官員急不可耐地在百日之內連下40道變法詔書和諭旨,試圖建立新秩序。他們興辦新學、派員留洋研習西方的現代學問。
  • 【政治】衝刺刷題之維新運動
    倒計時 - 33- 天【2016年-多選-27題】1898年的「百日維新維新運動失敗的原因主要是由於維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谿太后為首的強大守舊勢力的反對。突出變現為:不敢否定封建主義;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懼怕人民群眾。
  • 百日維新因何曇花一現?除慈禧鎮壓外,還有一重要原因被忽略
    在中國的近代史上,戊戌變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在甲午海戰之後,大清政府努力了三十年的洋務運動宣告失敗,社會各界的仁人志士都在想辦法救亡圖存,其中,最有代表性影響也最大的大概就要數這維新變法了。在光緒帝和維新派的通力合作之下,戊戌變法很快得以展開,大清舊的體制也受到了不小的衝擊,可就在這變法進行得熱火朝天的時候,卻遭到了慈禧太后的強硬制止,對於慈禧發動這次政變的原因,很多人都理所當然地認為是因為維新派的很多措施觸犯了頑固派甚至是慈禧本人的利益,所以她才會制止,可事實並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