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後,清廷實施了維新變法但均遭失敗,根本原因是什麼?

2020-12-16 騰訊網

大家好!我是偉哥。

我們知道,導致近現代中國落後於世界的時間點主要發生在清朝末年,在甲午海戰中清政府戰敗,與日本籤署了恥辱的《馬關條約》。而且宣布了洋務運動的徹底破產。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德國強行佔領膠州灣,國家民族危機日益加深,許多有崇高理想的人認識到,洋務運動並不能使中國繁榮昌盛,於是他們開始探索新的救國道路。

那時,出現了許多維新變法的新思想,然後最終卻均遭遇了失敗,那麼導致維新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

據史料記載,1898年,在27歲光緒皇帝支持下,有維新思想的官員急不可耐地在百日之內連下40道變法詔書和諭旨,試圖建立新秩序。他們興辦新學、派員留洋研習西方的現代學問。但是日本學西洋、圖改制用了二三十年時間,戊戌維新派卻未能建立為變法提供支持的政治或制度基礎。

在這種情況下,被變法嚇壞了的慈禧太后又將光緒帝囚禁了起來,終止了變法。雖然後來她也廢科舉、練新軍、籌備立憲,但她同樣未能建立一套有效的制度。最可恨的是,本該用於擴建海軍的銀兩,竟被她挪去建造石舫和奢靡的頤和園,導致海軍的戰鬥力一落千丈。

可以說,清廷發動維新變法均遭到失敗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沒能建立起一套為維新變法提供強有力支持的政治制度。當時的情況是,全社會完全受制於既有習慣和制度的約束,錯綜複雜的帝國體制自然難以改變。

另外,當變法派取得皇帝信任並開始推行時,他們不應急於求成,主張「快變與大變」的改革方式,應採取突破一點,逐步擴大戰果的漸進方式。由於變法戰略的失誤,導致光緒帝在103天時間內,發布了關於選拔人才、農工商業、淘汰官員、廢除科舉、財政經濟、法律制度、文化教育、軍事國防等幾乎所有方面上的諭旨二三百條。

因此,急於求成也是變法失敗的原因之一。

好了,就聊這麼多,再見!

(完)

相關焦點

  • 甲午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麼?
    在甲午戰爭之前,從紙面上來看,北洋水師是寄託的大清復興的重望的軍隊。一次,大清的海兵們在日本的長崎與當地人起了矛盾。海兵的統帥直接將炮口對向的長崎,威脅要開戰。日本畏懼,只能認錯。比如說水軍的炮彈裡面填充的是沙子,海兵們訓練不足沒有士氣,李鴻章的畏戰情緒等等,種種原因,讓人看上去北洋水師就是一個虛胖的巨人。那麼決定這場戰爭勝敗的關鍵因素到底是什麼呢?清廷對北洋水師的重視程度是極為高的,曾經清經常苦於外國的利炮,有感於器械上不如洋人,因此從大力發展海軍。
  • 朝鮮王朝維新變法失敗了,終於明白:不獨立,變法是行不通的
    甲午更張的時間定義不同,有說法認為就是甲午戰爭當年的朝鮮改革;有的則認為不僅包括甲午戰爭當年的改革,還應包括甲午戰爭中國戰敗後,日本主導朝鮮的改革。無論哪種說法,甲午更張的結局是差強人意的,不僅沒有挽救朝鮮的危機,反而促使朝鮮提前滅亡,和中國的戊戌變法可謂殊途同歸。
  • 【史綱】考點5:維新運動
    19世紀90年代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展,新興的民族資產階級迫切要求掙脫外國資本主義和國內封建勢力的壓迫和束縛,為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開闢道路。此外,甲午戰爭後,在內憂外患和中西文化的碰撞中,代表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要求的知識分子首先覺醒,認為要救國,只有維新、學習外國;不僅要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而且要求學習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 晚清三次改革失敗原因再探
    ·      專業      ·      開放阿爾法工場   主題投資社區周末看歷史自1860年代起,晚清經歷了三次大的改革,即洋務運動、維新運動、清末新政。正如許多學者指出的,經世致用理念使部分官員較快突破不能用夷變夏的思想樊籬,是近代中國人開眼看世界和開啟學西方大門的內在動力,但是經世致用理念卻也容易使洋務派官員和他們的理論家們過於急功近利,洋槍洋炮厲害便學洋槍洋炮,卻不願深究優良武器和強大軍事力量背後的東西;而且其學西洋的動力一般只限於強國禦侮,如果沒有強國禦侮的需求,那麼學洋槍洋炮、機器製造等在他們看來可能就是不必要的了
  • 同樣是維新變法,為什麼明治天皇成功了?光緒皇帝卻失敗了?
    而對比中國的光緒皇帝,他也搞了戊戌變法,為何失敗了?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其中的因素。第一,日本的狼群黑船事件之後,日本的國門被迫打開了。面對美國佬馬休-佩裡帶來的工業文明產品,如電報、電話等,日本人感覺驚愕與羨慕。所以,日本人的老毛病又犯了,如何把這些東西歸我所有。
  • 時代 維新與變法:戊戌變法何以有「維新」名號?
    如蕭公權在《中國政治思想史》中就曾介紹馮桂芬、張之洞之「維新思想」。然而中國歷代的變法改制,沒有一次以維新著稱。此次號稱維新,難道只是借用了日本明治維新的名稱,給變法增添了一個新說法嗎?本文認為,維新固然是變法,變法則未必是維新。戊戌變法時期的政治人物在涉及政治改革的措辭方面十分講究,是否使用、如何使用、如何解釋「維新」二字,與其政治觀點和政治處境有很大關係。
  • 綜合練習:維新運動
    材料一瓜分危機加速了這場已經積蓄了十年動力的運動的到來,自1885年中國在中法戰爭失敗後,有限現代化的弱點已很明顯,1894年的那場大敗更「成中國之巨禍」,無可否認地證明了洋務運動的失敗。學者、官員基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認為需要一場更徹底的變革,儘管他們對變革的性質、範圍和領導權的問題存有分歧。中國思想界認識到,只有一場激進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國。
  • 王安石變法失敗了,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是他不會隨機應變
    但是不幸的事情還是發生了,王安石失敗了,他沒有達到變法改革的目標,沒有拯救大宋的命運,從哪那兒以後宋朝就一直在走下坡路,即使到了南方苟延殘喘了一點時間,最終還是避免不了被滅亡的命運。那麼王安石變法失敗了,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小編認為主要是由於以下幾個因素。
  • 假如甲午戰爭中國打贏了會怎麼樣?
    中國贏了,全國士氣高漲,清廷歡喜有加,各種被西方列強欺負的晦氣一掃而光。腰不酸、腿不疼了,上樓也有勁兒了。總之,腰杆兒硬了很多。底氣是足了,但也容易掩蓋問題。清政府自開展洋務運動以來,又是出國考察,又是購買機器,開工廠,辦學校,培養人才,好不熱鬧。但甲午戰爭失敗後,被打回原形。失敗後才發現,三十年的改革失敗了,人們開始各種反思。
  • 甲午戰爭的失敗,根本原因簡直讓人無語!
    甲午戰爭在中國歷史上是非常恥辱的一次戰爭。在當時,戰爭結束以後,大清的很多官員都不知道國家剛剛經歷了劫難。甲午戰爭的失敗,眾所周知,一個原因是這些腐敗官員的麻木不仁。還有一個原因更可笑,知道的人也很少。
  • 高考歷史知識點:維新變法思想及作用
    1)早期維新思想:最初支持洋務派和洋務運動,王韜、鄭觀應為代表人物,隨著中法戰爭的失敗,早期維新派開始提出改良政治、實行君主立憲制度的要求,還主張發展工商業。這些主張對當時知識分子的思想注意力從工商科技轉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啟蒙作用,但未能形成系統和付諸實踐。
  • 百日維新和明治維新都自上而下,為何明治成功了,光緒卻失敗了
    光緒帝的「百日維新」和明治天皇的「明治維新」一比的話,那毫無疑問就是一個假冒偽劣產品。光緒的百日維新為什麼不能像明治維新一樣成功?原因就在於雖然百日維新和明治維新都是自上而下的變革,但是光緒的「上」和明治的「上」卻有天壤之別。
  • 王安石變法如曇花一現,失敗的原因僅僅是守舊派的阻撓?
    前有商鞅變法,商鞅落得一個車裂,後有戊戌變法,慈禧太后殺害戊戌六君子,雖然變法在一定程度上會改變一定的面貌,但大多堅持不下去,1085年,宋神宗去世,王安石變法就這樣失敗了。王安石就這樣在宋神宗的殷切期望下上臺了,根據北宋王朝所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實施了相應的對策,效果也是顯然的,改善了北宋積貧積弱的面貌。但是當宋神宗逝世後,這樣對於王朝有利的一系列措施為什麼停止了呢?
  • 大刀王五營救譚嗣同失敗後,到哪裡去了,結局與譚嗣一樣壯烈_中國
    原標題:大刀王五營救譚嗣同失敗後,到哪裡去了,結局與譚嗣一樣壯烈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1898年,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譚嗣同為變法獻身,時年33歲。譚嗣同雖是一介書生,卻有「劍膽琴心」之譽,這自然很對京中豪俠大刀王五的胃口。
  • 王安石變法失敗原因
    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始終是20世紀研究王安石變法最受關注的問題,同時也是看法最為紛紜的問題。三四十年代一般多把變法失敗的主要原因歸結為階級利益的衝突和缺乏廣泛的階級基礎。五六十年代則從階級鬥爭的角度把王安石失敗的主要原因歸結為兩點:一是變法派缺乏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二是大地主集團反動勢力的強大。八十年代以後討論變法失敗的原因大都轉向從變法措施自身存在的弊端、變法過程中出現的蛻變以及王安石的個人品質去尋找。這些觀點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 王安石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用現代財政體系,去指導古代帝國變法
    王安石變法,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這場變法,是想解決北宋時期的財政危機,達到富國強兵的效果。結果是,變法不僅沒讓北宋富強,朝廷還陷入了黨爭,最終元氣大傷,亡於金人。王安石變法,為什麼會失敗呢?變法後的元豐年間,也就是宋神宗在位的時候,比變法前宋仁宗當皇帝的嘉祐年間,財政收入增加了63%。但這些錢,真的是動態生財而來的嗎?有沒有實現王安石預想的「民不加賦而國用饒」?其實,並沒有。
  •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
    巨額戰爭賠款相當於全國3年的財政收入,清政府根本無力承受,只能向英法德俄列強貸款,不但利息很高,還要以海關、稅收、財政的管理權作抵押。大面積割讓國土直接導致帝國主義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戰後的幾年裡,列強紛紛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長城以北屬俄,長江流域十省屬英,山東屬德,雲南、兩廣屬法,福建屬日。而美國這個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則打著「利益均沾」的旗號,以支持日本為主要手段,謀求在中國的更大權益。
  • 戊戌變法失敗:康有為梁啓超跑路惹的禍?
    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維新變法、維新運動,是晚清時期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
  • 清廷能拒絕籤訂甲午戰爭的馬關條約嗎?伊藤博文:家不要了就別籤
    甲午戰爭和馬關條約《馬關條約》使得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讓中國國家危機空前嚴重,更為隨後列強掀起的瓜分中國的狂潮埋下隱患伏筆。馬關條約籤定於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95年4月17日),經過將近半年的談判時間方才敲定,中國損失了許許多多看得見看不見的利益。
  • 同樣經歷閉關鎖國,為何清朝洋務運動失敗,而日本明治維新卻成功
    甲午戰爭後,清朝洋務運動被迫流產,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日本成為了當時亞洲唯一的資本主義強國,並且10年後在戰爭中打敗了俄羅斯帝國。英國在此貿易關係大獲其利,但中華民族卻深受鴉片毒害,為此清政府於1839年派遣林則徐前往虎門銷毀鴉片,並且實施全面禁菸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