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

2020-12-16 手機鳳凰網

1895年3月,甲午戰爭的硝煙尚未散盡,一個71歲的老人,中國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東渡日本,作為清朝政府的特命全權大使,與日本政府籤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日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規定:(一)中國承認朝鮮獨立。(二)中國向日本割讓山東半島、遼東半島、臺灣和澎湖列島。(三)中國賠償軍費白銀2億兩(加上贖回遼東半島的3000萬兩共2.3億兩)。以及新開通商口岸,增加內河航線等共11款。甲午戰敗及《馬關條約》的籤訂,使中國從此走向更深重的災難。巨額戰爭賠款相當於全國3年的財政收入,清政府根本無力承受,只能向英法德俄列強貸款,不但利息很高,還要以海關、稅收、財政的管理權作抵押。大面積割讓國土直接導致帝國主義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戰後的幾年裡,列強紛紛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長城以北屬俄,長江流域十省屬英,山東屬德,雲南、兩廣屬法,福建屬日。而美國這個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則打著「利益均沾」的旗號,以支持日本為主要手段,謀求在中國的更大權益。戰後朝鮮淪為日本的殖民地,成為日本侵略中國的跳板,中國東北部的安全受到嚴重威脅。臺灣被日本割佔,使數百萬同胞離開祖國的懷抱,飽受欺凌50多年。

日本是戰爭的最大受益者,得到了價值1億兩白銀的戰利品和2.3億兩的賠款。這筆巨款相當於日本當時7年的財政收入,日本朝野對此歡欣鼓舞,外相陸奧宗光高興地說:「在這筆賠款之前,根本沒有料到會有幾億日元,本國全部收入只有8千萬日元,一想到現在會有3億5千萬日元滾滾而來,無論政府和私人都覺得無比的富裕!」戰後,日本經濟和軍事實力飛速擴張,為其在上世紀30年代大舉侵華埋下伏筆。總之,甲午戰敗和《馬關條約》的籤訂使中國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機,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在中國近代的反侵略戰爭中,中日甲午戰爭可以說是規模最大,失敗最慘,影響最深,後果最重,教訓最多的一次戰爭。正因為如此,重新學習、研究這段歷史,也最具現實意義,這裡最重要的是分析甲午戰爭中國慘敗的原因,總結、汲取其中的教訓。

長期以來,一些論者從力量對比的角度分析問題,認為甲午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是日本及其支持者實力強大,中國不具備贏得反侵略戰爭的條件,由此強調落後就要挨打,必須奮發圖強,提升國力,才能最終立於不敗之地。這個觀點自然有其積極意義,但就甲午戰爭而言,僅作此分析還嫌不夠,也不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甚至容易陷入「武器決定論」的誤區,應該進行更全面、更準確的分析。

實際上,當時中國的經濟、軍事實力並不比日本差,從經濟上看,甲午戰前日本的重工業還比較薄弱,輕工業中也只有紡織業比較發達。鋼鐵、煤、銅、煤油、機器製造的產量都比中國低得多。當時日本共有工業資本7000萬元,銀行資本9000萬元,年進口額1.7億元,年出口額9000萬元,年財政收入8000萬元,這些指標除了進口量與中國相當外,其它都低於中國,說明當時日本的經濟實力和中國一樣並不強盛。從軍事上看,日本在甲午戰前的一二十年裡,竭全國之力提升軍事實力,尤其重視海軍建設,到1893年,擁有軍艦55艘,排水量6.1萬噸,與中國海軍主力北洋艦隊相當(中國還有廣東、福建水師)。日本常備陸軍22萬人,總兵力不到中國的一半,武器裝備也相差不大。很顯然,中日軍事力量對比,不像鴉片戰爭時大刀長矛對堅船利炮那樣懸殊,有的方面如海陸軍總量中國還略佔優勢。也就是說,甲午戰爭中國之敗,並不是敗在軍事力量上。

那麼,甲午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究竟是什麼?我們應該從中汲取哪些教訓?這對我們今天維護國家安全和加強國防建設有哪些借鑑呢?

相關焦點

  • 甲午戰爭中,中國失敗的原因除了軍事落後外,忽略了一個重要原因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政府軍節節敗退。國王不得不向宗主國清朝求援,沒想到日本趁機出兵朝鮮,蓄意挑起戰爭。在這之前,日本就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中日戰爭正式開始。由於按照中國幹支紀年,1894年為甲午年,所以此戰叫甲午戰爭。
  • 一輪筆記陪讀|中日甲午戰爭
    過程:1.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2.1894年,日本在朝鮮豐島海面襲擊中國運兵船,挑起戰爭;3.8月,清政府對日宣戰4.平壤戰役、黃海海戰、遼東之戰、威海衛戰役5.黃海海戰中湧現出鄧世昌等民族英雄;6.1895年《馬關條約》。
  • 1894年甲午戰爭時日本軍隊比清朝軍隊到底強在哪
    1894年—1895年,中國和日本,這兩個一衣帶水的鄰居,擼起袖子打了一場規模空前的戰爭。戰爭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日本完勝,中國慘敗。戰爭的影響卻持續至今,成為歷史學者和愛好者熱衷研究和討論的話題。儘管戰爭的結果有其偶然性,但誰也不會否認,甲午戰爭時日本軍隊能夠戰勝清朝軍隊,並不僅僅是運氣好。
  • 日官方1894年出版地圖顯示釣魚島非日本領土(圖)
    1894年3月1日,日本官方出版的《衝繩縣管內全圖——琉球全國》地圖,在這份《馬關條約》籤署之前的關鍵時間節點上的日本官方出版的地圖上,清晰的顯示了釣魚島並非日本領土,判斷釣魚島領土歸屬提供了關鍵性的參考依據。  近年以來隨著中日在釣魚島問題上的爭端日益升溫,日本在釣魚島問題上小動作不斷,2012年9月10日更是做出將釣魚島「國有化」的舉動,使中日關係一度跌入冰點。
  • 甲午戰爭明明結束了洋務運動,但為何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
    洋務運動引入了西方先進的機器生產方式以及科技人才,也促使中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成為中國近代經濟增長的一大貢獻者,但是由於其「守舊」的思想,最終還是失敗了,所以中國近代真正的經濟變革還是在甲午戰爭之後。據記載,在近代貿易上, 如果以1890-1894年5年平均數為100,以銀兩計算,在出口方面,1895-1899年年均則為142,1910-1914年達到315,即比甲午戰爭前增長了2倍多,年平均增長率為5.9%;在進口方面,1895-1899年年均為153,1910-1914年年均達417,增長了3倍多,年平均增長率為7.4%。
  • 甲午戰爭繼續打,清朝勝算多大?日本籤約時其實很心虛,再打躺贏
    文/商學野在清末的列強侵略戰爭裡,甲午中日戰爭是史學界公認的對晚清影響最大的戰爭,其地位可能在後來的「庚子事變」之上。維新領袖梁啓超曾這樣評論甲午戰爭:「吾國四千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臺灣、償二百兆始。」甲午戰敗後割讓臺灣島和遼東半島,並賠白銀2億兩給日本,就算遼東半島最後用3000萬兩「贖回」,但是這個割地賠款的體量也是前所未有的。
  • 甲午戰爭時期中日軍事制度改革對比
    而處在同一地區的中日兩國,為應對西方入侵,幾乎在同一時期實施了近代軍事變革,但最後結局卻大相逕庭。特別是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成為歷史的分水嶺,日本從此一躍躋身為列強行列,而大清帝國卻從此淪為備受凌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統治瀕臨崩潰。為什麼從相似的起點起步,卻有著如此不同的結局?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探究。而日本當年的軍事制度改革則是其中的重要一環。
  • 甲午戰爭打斷了中國現代化進程嗎
    甲午戰爭導致洋務運動被迫中止或失敗嗎     甲午戰爭被指「打斷」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主要理由,就是甲午戰爭導致洋務運動被迫中止或失敗。但事實上,洋務新政所創辦的各種事業,不論兵工廠、礦務、鐵路等項建設,甲午之後仍在繼續並不斷擴大,並無中斷。   已故臺大教授全漢升先生是研究中國經濟史的泰鬥級人物。
  • 甲午戰爭陸戰的最後一戰:清軍慘敗 600多百姓喪生
    「從甲午戰爭開始,就暴露出日本軍國主義的殘忍本性,旅順大屠殺與九一八事變後在遼寧阜新、撫順發生的萬人坑以及後來的南京大屠殺,在本質上別無二致。如此滅絕人性的大屠殺,在當時沒有得到很好的清算和揭露,這也是日本在全面侵華戰爭肆意殺戮的重要原因。」  9月11日,盤錦田莊臺鎮甲午戰爭陸地遺址。清軍殉國將士墓,靜靜地安放在一大片玉米地的懷抱中。
  • 假如在甲午戰爭中,清政府贏了,中國歷史該走向何方?
    我們都知道在19世紀末1894年當時的清朝政府與日本進行了第一次中日戰爭,也就是史稱「甲午戰爭」,日本傾盡全國之力投入到這場戰爭中,這場戰爭以清朝政府慘敗告終,花重金打造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日本獲得大量賠款,從而躋身世界強國。
  • 謝俊美:甲午戰爭中國戰敗的主要原因
    2000年前後,中央電視臺播放過《走向共和》一劇,其中有一節講甲午海戰,編導說甲午海戰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北洋艦隊缺少彈藥,而缺少彈藥的原因是由於戶部尚書翁同龢在經費上卡扣李鴻章所致。在2014年播放的《甲午之殤》仍是舊調重彈,持這一看法。事實到底怎樣?關於甲午海戰之敗,這是一場具體的戰爭。
  • 中日甲午戰爭之前發生了什麼?
    1894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是滿清國運的轉折點,在這場戰爭之前,這個古老的帝國還撐著一個大國的架子。特別是三十年前的中法戰爭,雙方打成平局,一舉扭轉滿清對外戰爭屢戰屢敗的形象,加上洋務運動,以及左宗棠收復新疆,一時中國頗有點中興的樣子。
  • 清廷能拒絕籤訂甲午戰爭的馬關條約嗎?伊藤博文:家不要了就別籤
    甲午戰爭和馬關條約《馬關條約》使得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讓中國國家危機空前嚴重,更為隨後列強掀起的瓜分中國的狂潮埋下隱患伏筆。馬關條約籤定於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95年4月17日),經過將近半年的談判時間方才敲定,中國損失了許許多多看得見看不見的利益。
  • 1894年日軍進攻金州 曲姓一家婦幼10人投井自盡
    1895年12月下旬至翌年1月,北部島民以臺北為中心,在各地掀起抗日高潮。圖為臺北城頭日軍守備兵驚恐應戰的情形。 資料照片  酷暑中的威海劉公島,遊客雲集,其中有不少臺灣同胞。  以1894年7月25日的豐島海戰為開端,甲午戰爭持續了8個多月,北洋海軍全軍覆沒,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籤訂。自此,臺灣開始了被日本殖民統治50年的慘痛歷史。  來自臺灣淡水的謝瑞煌老人對這段歷史非常痛心,作為福建漳州搬遷到臺的第五代,他的長輩們曾飽受日本統治的凌辱。
  • 真題與文章 | 甲午戰爭及其深度影響
    至甲午戰爭爆發之際,日本海軍已擁有各種艦隻30餘艘,計6萬餘噸。 1894年春,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請求清政府派兵協助鎮壓,清軍出動2500人。日本見挑戰清軍的機會到了,派入朝鮮的陸軍增至7600人,大大超過清軍數量;而且有8艘軍艦到達朝鮮海面。如此架勢使朝鮮政府深感不安,要求中日同時撤軍,中方同意,日方拒絕。清政府想讓西方列強出面調停,促使日本從朝鮮撤軍,但無結果。
  • 1895年建立,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北方工科之王——天津大學
    天津大學在1895年就已經建立,最開始名為爆發於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在天大建校的前一年,這一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給了當時政府沉重的打擊。1895年7月19日,年僅24歲的光緒皇帝頒發上諭,開始尋求治國之道,參照日本明治維新廣開學堂的成功,教育強國再次被提了出來,並且這一次是要建立向西方學習的高等教育之路。
  • 甲午戰爭的失敗,根本原因簡直讓人無語!
    甲午戰爭在中國歷史上是非常恥辱的一次戰爭。在當時,戰爭結束以後,大清的很多官員都不知道國家剛剛經歷了劫難。甲午戰爭的失敗,眾所周知,一個原因是這些腐敗官員的麻木不仁。還有一個原因更可笑,知道的人也很少。
  • 歷史作文|中日甲午海戰
    2.我會深入思考,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深入探討清軍戰敗的原因,分析整理甲午戰爭所造成的深遠影響。3.我會詳細梳理中日甲午戰爭黃海大戰的經過,按照通訊體裁的基本要求,集中筆墨進行場面描寫。               ——光緒帝挽鄧世昌聯 (二)中日甲午戰爭相關背景資料1.鄧世昌介紹鄧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漢族,原名永昌,字正卿,廣東廣府人,清末北洋水師將領,民族英雄。鄧世昌年少有為,後擔任北洋艦隊中「致遠」號的管帶(艦長)。1894年9月17日的黃海海戰中,鄧世昌勇往直前,奮勇殺敵。
  • 甲午戰爭中,中國戰敗的一個重要因素:除盲目自大外,情報最重要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援,日本乘機派兵朝鮮蓄意挑起戰爭。1894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戰爭開始,清朝倉皇迎戰,最終,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1895年4月17日籤訂了《馬關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