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中,中國失敗的原因除了軍事落後外,忽略了一個重要原因

2020-12-16 歷史文社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政府軍節節敗退。國王不得不向宗主國清朝求援,沒想到日本趁機出兵朝鮮,蓄意挑起戰爭。在這之前,日本就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中日戰爭正式開始。由於按照中國幹支紀年,1894年為甲午年,所以此戰叫甲午戰爭。

日本蓄謀已久,清朝倉促應戰,最終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政府迫於日本的軍事壓力,於1895年4月17日籤訂了《馬關條約》。甲午戰爭的失敗,給中華民族帶來了空前的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程度。關於清朝戰敗的原因,有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有清軍武器上的落後等等。但後世一直忽略了一個重要原因——國民國家意識和國防觀念幾乎沒有。

史書記載,甲午戰爭期間,為了抵抗倭寇,官府曾貼出告示:「助官抗日,可免三年錢糧!」對當時的百姓來說,免三年錢糧的誘惑非常大,但仍然沒有人參軍。戰後,一位日本官員到湖北沙市,驚奇地發現當地民眾根本不知道這場戰爭。梁啓超在《中國積弱溯源論》中說:「是故吾國民之大患,在於不知國家為何物!」

的確,當時的百姓根本不知道國家是什麼。清朝統治者為了穩固皇位,禁錮人們的思想。幾百年來,清人早已變得麻木,就是一個沒有思想的軀殼。更別說國家意識,以及國防觀念了。八國聯軍侵華時,圓明園被毀,沒有一個人阻止,百姓甚至表示:「關我什麼事?」在他們眼中,圓明園是皇家的私有物,來自於民脂民膏,如今被毀了是一件「好事」,自己還能進去撿漏,拿寶物換吃的。

而日本與中國截然相反。明治維新之前,日本思想家提出「對內實現國內統一,對外實現國民獨立」,主張「國民政治」。甲午戰爭期間,日本人的民族主義、愛國情緒高漲,紛紛捐錢捐物支持戰爭和積極參軍。源源不斷的士兵被送上戰場,參加這場非正義的侵略戰爭。當國民沒了國防和國家意識,將會不堪一擊,那麼這個國家離滅亡也就不遠了,更別談什麼國泰民安!

好在後來部分人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並展開了救亡圖存的鬥爭,民族主義、愛國情緒逐漸高漲,民眾國防意識增強。當日本再次發動侵略戰爭時,人們積極投身抗戰,最終把侵略者趕出了中華大地。

如今,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算得上國泰民安。但仍不能放鬆警惕,國家意識和國防觀念依然要有。現在國際形勢看似平靜,背地裡各個國家暗自較量,只不過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一些對中國不友好的國家,蠢蠢欲動,國防教育就變得更加重要了!

相關焦點

  •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
    戰後,日本經濟和軍事實力飛速擴張,為其在上世紀30年代大舉侵華埋下伏筆。總之,甲午戰敗和《馬關條約》的籤訂使中國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機,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在中國近代的反侵略戰爭中,中日甲午戰爭可以說是規模最大,失敗最慘,影響最深,後果最重,教訓最多的一次戰爭。正因為如此,重新學習、研究這段歷史,也最具現實意義,這裡最重要的是分析甲午戰爭中國慘敗的原因,總結、汲取其中的教訓。
  • 甲午戰爭中,中國戰敗的一個重要因素:除盲目自大外,情報最重要
    1894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戰爭開始,清朝倉皇迎戰,最終,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1895年4月17日籤訂了《馬關條約》。 都知道,甲午戰爭的失利不僅給中國帶來了沉重的災難,還給中國帶來了空前的恥辱感。日軍不僅掠奪了我們的物資,還給我們的精神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傷害。
  • 教科書:甲午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清朝制度落後,為什麼這麼講?
    引言:120多年前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至今仍然被無數國人銘記。偌大的清王朝竟然敗給了東洋蕞爾小國,令當時的列強都感到大跌眼鏡。關於這場戰爭清朝戰敗的原因很多,其中教科書上談到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清朝政治制度的落後和腐敗,為什麼這麼講?清朝統一全國之後,歷代君王竭盡全力,吸取了明朝滅亡的教訓。總結前朝的政治得失。
  • 甲午戰爭的失敗,根本原因簡直讓人無語!
    甲午戰爭在中國歷史上是非常恥辱的一次戰爭。在當時,戰爭結束以後,大清的很多官員都不知道國家剛剛經歷了劫難。甲午戰爭的失敗,眾所周知,一個原因是這些腐敗官員的麻木不仁。還有一個原因更可笑,知道的人也很少。
  • 甲午戰爭時期中日軍事制度改革對比
    而處在同一地區的中日兩國,為應對西方入侵,幾乎在同一時期實施了近代軍事變革,但最後結局卻大相逕庭。特別是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成為歷史的分水嶺,日本從此一躍躋身為列強行列,而大清帝國卻從此淪為備受凌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統治瀕臨崩潰。為什麼從相似的起點起步,卻有著如此不同的結局?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探究。而日本當年的軍事制度改革則是其中的重要一環。
  • 甲午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麼?
    在甲午戰爭之前,從紙面上來看,北洋水師是寄託的大清復興的重望的軍隊。一次,大清的海兵們在日本的長崎與當地人起了矛盾。海兵的統帥直接將炮口對向的長崎,威脅要開戰。日本畏懼,只能認錯。比如說水軍的炮彈裡面填充的是沙子,海兵們訓練不足沒有士氣,李鴻章的畏戰情緒等等,種種原因,讓人看上去北洋水師就是一個虛胖的巨人。那麼決定這場戰爭勝敗的關鍵因素到底是什麼呢?清廷對北洋水師的重視程度是極為高的,曾經清經常苦於外國的利炮,有感於器械上不如洋人,因此從大力發展海軍。
  • 甲午戰爭後,清廷實施了維新變法但均遭失敗,根本原因是什麼?
    我們知道,導致近現代中國落後於世界的時間點主要發生在清朝末年,在甲午海戰中清政府戰敗,與日本籤署了恥辱的《馬關條約》。而且宣布了洋務運動的徹底破產。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德國強行佔領膠州灣,國家民族危機日益加深,許多有崇高理想的人認識到,洋務運動並不能使中國繁榮昌盛,於是他們開始探索新的救國道路。
  • 甲午戰爭打斷了中國現代化進程嗎
    近代以來,日本確曾帶給中國至深至重的痛苦與災難。但是,「兩次打斷」這一提法是否成立?這關係到歷史真相及其隱含的歷史邏輯,應當認真對待。   這裡只談第一次「打斷」。甲午戰爭是否「使中國現代化進程被迫中止」?   甲午戰爭導致洋務運動被迫中止或失敗嗎     甲午戰爭被指「打斷」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主要理由,就是甲午戰爭導致洋務運動被迫中止或失敗。
  • 謝俊美:甲午戰爭中國戰敗的主要原因
    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奏檔·醇王府檔記,翁同龢在一份奏報中說:「海軍所規劃者,籌邊之要策也。臣部苟有餘財,必當力補海軍之不足;海軍苟無急用,亦當深體臣部之為難。雖雲各有司存,實則同舟共濟。」僅這點即可證明,甲午戰爭期間,淮軍並不缺錢。如果李鴻章真想購買船艦,真的公忠體國,積極抵抗日本侵略,何必一定向戶部索款?完全可以將此巨款先行墊用。「知李鴻章收買清流魁首之款項及交卸時所餘截曠八百萬兩之由來,換言之,亦即對日戰爭失敗之最大原因」。
  • 甲午戰爭中清朝為什麼會失敗?因為它根本就不配獲勝!
    甲午中日戰爭失敗了,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在失敗後,中國和日本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也為甲午戰爭畫上了一個十分悲劇的句號。而關於中國為什麼會敗,一百多年來,一直是歷史學家研究的話題。很多人會說,是因為中國的國力比日本弱,北洋水師的裝備不如日本聯合艦隊。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翻閱史書,我們可以明確的發現,當時的北洋水師可謂是武裝到了牙齒。德國的鐵甲艦,法國巨炮,英國的艦船,可以說,北洋水師是花巨資打造的一支當時數一數二的世界級艦隊。
  • 左玉河:洋務運動、甲午戰爭與中國早期現代化的頓挫
    在甲午戰爭過去120周年的今天,回望中國早期現代化的歷程,反思甲午戰爭對中國早期現代化及東亞格局的影響,顯然是有深刻意義的。 一、早期現代化機遇的到來 在1840年的中英鴉片戰爭中,素來不為大清帝國正視的「英夷」竟然擊敗了清軍,並迫使清政府籤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鴉片戰爭的慘敗和城下求和的恥辱,極大地震撼著「天朝上國」的有識之士。
  • 中日甲午戰爭前,李鴻章為什麼一直想跟日本求和?一個原因最致命
    在近代戰爭中,李鴻章和光緒帝是影響中國歷史走向的兩個不可忽視的重要人物。李鴻章在清政府中擔任著決策地位,並且,他手中掌握著一些軍隊。而光緒帝在剛開始還沒有被慈禧太后架空的時候,是擁有一定實權的,他曾經多次嘗試在指揮戰爭和掌握政權上能夠有所突破。
  • 甲午戰爭時,如果清朝堅決不同日本談判,日本最終能佔領中國嗎
    畢竟條約上要來的東西再多,也沒有全中國的統治權誘人,如果日本真的有能力佔領中國全境,那麼日本為什麼要放棄到嘴的肥肉,去籤訂《馬關條約》呢? 國家實力 從國家實力上來看,晚清政府可以說是全面領先日本,不論是在經濟、軍事還是工業上,晚清政府對日本都處在絕對的領先地位,唯一落後的就是軍隊建設。
  • 甲午中日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封建制度和君主立憲制度的優劣明顯
    很多喜歡研究甲午中日戰爭的朋友都喜歡找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戰敗的原因,有的人認為是裝備的原因,有的人認為是腐敗的原因,還有人認為是慈禧太后的原因。實際上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正是一次君主立憲制和封建制度的較量,最終君主立憲制證明了他比封建制度的優越性。
  • 甲午戰爭為何日本勝而中國敗
    鐵血宰相俾斯麥的一句話揭示了甲午戰爭為何日本勝而中國敗文/佚名19世紀中後期,清朝和日本都受到了西方殖民者不同程度的入侵
  • 重讀甲午中國甲午戰爭,半點贏的機會都沒有嗎?
    甲午戰爭是大清王朝距離19世紀最近的一次戰爭,當時是清朝和日本進行的戰爭,日本人不宣而戰迅速的擊敗了大清帝國,大清帝國失敗之後不但沒有反思,反而陷入了無限的賠款當中,他們不把賠款當回事,只是想要從老百姓的身上撈取更多的銀子。而中國甲午戰爭也成了現代或者是近代的痛苦。
  • 在甲午戰爭時,清軍和日軍的武器到底誰更強
    然而這種觀點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就是裝備的數量。在洋務運動開始以後,清政府和地方督撫都大量購買了西方的洋槍洋炮,還設廠仿造,因此清軍的武器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因為清政府上下保守勢力很強,加上財政緊張,並非所有的清軍武器都得到了更換。即使是那些辦理洋務的官員,也大多只是以此撈點政治資本,並不真的了解洋務,所以買到的落後武器也不少。
  • 甲午戰爭中日本死傷1.2萬人,清軍死了多少?說出來讓人大跌眼鏡
    【甲午戰爭中日本死傷1.2萬人,清軍死了多少?說出來讓人大跌眼鏡】如果給各朝各代軍隊戰鬥力排一個名,那清王朝一定是倒數第一,畢竟那麼多「光榮」戰績擺在面前,很難讓人承認它的強大。就八國聯軍時,八國軍隊中只有英法出了3000人補刀的正規軍,其餘國家均是從殖民地招來的殘兵,總數不超過萬人,而就是這樣一支軍隊竟然將慈禧太后打得西逃,清王朝的落後甚至都影響到當時的官員。八國聯軍時李鴻章等人發起東南自保,都不願意幫助懦弱的清王朝。那麼在甲午戰爭中,中國軍隊損失是多少呢?
  • 假如在甲午戰爭中,清政府贏了,中國歷史該走向何方?
    我們都知道在19世紀末1894年當時的清朝政府與日本進行了第一次中日戰爭,也就是史稱「甲午戰爭」,日本傾盡全國之力投入到這場戰爭中,這場戰爭以清朝政府慘敗告終,花重金打造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日本獲得大量賠款,從而躋身世界強國。
  • 19世紀中後期的洋務運動真的失敗了嗎?
    19世紀的世界,是屬於達爾文主義的時代,世界各國都在激烈的叢林法則中謀求生存發展,中國自明清以來的自閉的封建農業社會已與西方經過工業革命洗禮的工業資本社會相距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