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政府軍節節敗退。國王不得不向宗主國清朝求援,沒想到日本趁機出兵朝鮮,蓄意挑起戰爭。在這之前,日本就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中日戰爭正式開始。由於按照中國幹支紀年,1894年為甲午年,所以此戰叫甲午戰爭。
日本蓄謀已久,清朝倉促應戰,最終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政府迫於日本的軍事壓力,於1895年4月17日籤訂了《馬關條約》。甲午戰爭的失敗,給中華民族帶來了空前的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程度。關於清朝戰敗的原因,有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有清軍武器上的落後等等。但後世一直忽略了一個重要原因——國民國家意識和國防觀念幾乎沒有。
史書記載,甲午戰爭期間,為了抵抗倭寇,官府曾貼出告示:「助官抗日,可免三年錢糧!」對當時的百姓來說,免三年錢糧的誘惑非常大,但仍然沒有人參軍。戰後,一位日本官員到湖北沙市,驚奇地發現當地民眾根本不知道這場戰爭。梁啓超在《中國積弱溯源論》中說:「是故吾國民之大患,在於不知國家為何物!」
的確,當時的百姓根本不知道國家是什麼。清朝統治者為了穩固皇位,禁錮人們的思想。幾百年來,清人早已變得麻木,就是一個沒有思想的軀殼。更別說國家意識,以及國防觀念了。八國聯軍侵華時,圓明園被毀,沒有一個人阻止,百姓甚至表示:「關我什麼事?」在他們眼中,圓明園是皇家的私有物,來自於民脂民膏,如今被毀了是一件「好事」,自己還能進去撿漏,拿寶物換吃的。
而日本與中國截然相反。明治維新之前,日本思想家提出「對內實現國內統一,對外實現國民獨立」,主張「國民政治」。甲午戰爭期間,日本人的民族主義、愛國情緒高漲,紛紛捐錢捐物支持戰爭和積極參軍。源源不斷的士兵被送上戰場,參加這場非正義的侵略戰爭。當國民沒了國防和國家意識,將會不堪一擊,那麼這個國家離滅亡也就不遠了,更別談什麼國泰民安!
好在後來部分人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並展開了救亡圖存的鬥爭,民族主義、愛國情緒逐漸高漲,民眾國防意識增強。當日本再次發動侵略戰爭時,人們積極投身抗戰,最終把侵略者趕出了中華大地。
如今,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算得上國泰民安。但仍不能放鬆警惕,國家意識和國防觀念依然要有。現在國際形勢看似平靜,背地裡各個國家暗自較量,只不過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一些對中國不友好的國家,蠢蠢欲動,國防教育就變得更加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