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甲午戰爭時,清軍和日軍的武器到底誰更強

2020-12-22 不沉的經遠

在早先的一些研究裡認為清軍裝備了新式的後膛連發步槍和克虜伯大炮,其裝備比日本裝備的國產村田單發步槍和青銅炮要先進的多,因此清軍的裝備要優於日軍。然而這種觀點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就是裝備的數量。

在洋務運動開始以後,清政府和地方督撫都大量購買了西方的洋槍洋炮,還設廠仿造,因此清軍的武器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因為清政府上下保守勢力很強,加上財政緊張,並非所有的清軍武器都得到了更換。即使是那些辦理洋務的官員,也大多只是以此撈點政治資本,並不真的了解洋務,所以買到的落後武器也不少。

因此到了甲午戰爭的時候,清軍既裝備有最新式的後膛連發步槍和克虜伯大炮,也有已經被列強甚至是日本淘汰的前膛槍、前膛炮,裝備差點的部隊還會有火繩槍和土炮,裝備最差的部隊甚至還在使用冷兵器。

比如說日軍在平壤之戰共繳獲了各類連發步槍550支,單發步槍409支,火繩槍201支,這新式的連發步槍不到一半。而平壤之戰參戰的清軍是整個甲午戰爭中裝備最好的幾支部隊。

在整個甲午戰爭期間,日本繳獲的各類後膛槍總數為10344支,前膛槍、火繩槍、抬槍等舊式火槍7193支,各類冷兵器則達到了11764件,這後膛槍的裝備率甚至不如冷兵器。而日軍雖然是以單發後膛槍為主,但是沒有舊式火槍和冷兵器,所以在輕兵器上實際上處於優勢。

步槍如此,火炮也差不多。清軍裝備的火炮中,有相當部分是小口徑山炮和舊式土炮,新式的克虜伯大炮是少數。而日軍的師屬火炮全部是仿造克虜伯的75毫米國產青銅炮,所以在炮兵上也是日軍佔據優勢。

同樣以平壤之戰為例,清軍共裝備了16門克虜伯75毫米火炮、13門37毫米山炮、6門加特林炮,這75毫米火炮不到半數。而此戰日軍共出動了58門75毫米山野炮,在數量和質量上都佔據了壓倒性的優勢。

也有一些人把清軍炮臺上的重炮計算在內,認為清軍的火炮還是有一定優勢的。但是炮臺的火炮不能機動,在野戰中發揮的作用有限。因此在甲午戰爭,清軍在火炮中處於劣勢。

雖然說清軍甲午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不是武器比日軍差,但是無疑武器的落後,對於戰爭結果還是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相關焦點

  • 甲午戰爭清軍陣亡4萬人,那到底殲滅了多少名日軍?數字讓人沉默
    在晚清時期,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在西方新思想的影響下,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為首的清朝大臣開展了洋務運動,但甲午戰爭的失敗,也就預示著洋務運動的失敗,那麼在這次的戰爭當中清軍到底殲滅了多少人呢
  • 1894年甲午戰爭時日本軍隊比清朝軍隊到底強在哪
    1894年—1895年,中國和日本,這兩個一衣帶水的鄰居,擼起袖子打了一場規模空前的戰爭。戰爭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日本完勝,中國慘敗。戰爭的影響卻持續至今,成為歷史學者和愛好者熱衷研究和討論的話題。儘管戰爭的結果有其偶然性,但誰也不會否認,甲午戰爭時日本軍隊能夠戰勝清朝軍隊,並不僅僅是運氣好。
  • 甲午戰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軍陣亡4萬人,那日軍傷亡多少?
    導語:甲午戰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軍陣亡4萬人,那日軍傷亡多少?清朝末期,英國用大炮轟開了閉關鎖國的清政府大門。當時的清政府為了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開啟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清政府的實力有了一定的提升,後來甚至擁有強大的北洋水師,當時幾乎可以說是亞洲最強海軍。
  • 清軍連發步槍敗給了日軍單發步槍(五)
    在甲午戰爭中,清軍不是武器不如日軍,反而是優於日軍。但用毛瑟連發快槍的清軍每次遇到使用單發步槍的日軍。幾乎都是大潰而逃。各種槍械,"臨陣時往往有槍與彈不合之弊。蓋由常兵入伍者多系椎野粗滷之夫,不能一一辨認;間有一二老於兵者,雖有辨認,而倉卒時或信手誤攜,貽害匪淺。況種類繁夥,即營官、哨弁尚有不能盡識者哉?這與日軍統一使用國產定型槍炮,形成鮮明的對照。 (四)清軍使用的槍炮在質量上也是參差不齊,玉石交混的。官兵對武器的不善保管,更加劇了問題的嚴重性。
  • 甲午戰爭前夕,日本母親對兒子說的話,讓清軍汗顏
    甲午戰爭對中日交戰雙方來說,都是一場國運的賭博,賭注就是誰能崛起。日本打敗清朝,則日本崛起,但假如清朝打敗日本,日本同樣會被打入十八層地獄。日本明治維新以來的所有成果都將化為烏有,就像甲午戰爭的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一樣。
  • 甲午戰爭陸戰的最後一戰:清軍慘敗 600多百姓喪生
    」  這場發生在1895年3月9日的「田莊臺防禦戰」,是甲午戰爭陸戰的最後一戰,以清軍的慘敗告終。一個月後,清政府被迫籤訂了屈辱的《馬關條約》。  盤錦市文物管理辦公室主任楊洪琦介紹說:當年清軍在海戰中失敗後,日軍轉入陸戰,在田莊臺遼河岸邊展開了激烈的巷戰。清軍失守後,日軍在鎮內屠殺百姓,放火燒城,大火幾日不熄,一個原本繁華的商埠重鎮變成了一片廢墟。
  • 甲午戰爭中日本死傷1.2萬人,清軍死了多少?說出來讓人大跌眼鏡
    【甲午戰爭中日本死傷1.2萬人,清軍死了多少?說出來讓人大跌眼鏡】如果給各朝各代軍隊戰鬥力排一個名,那清王朝一定是倒數第一,畢竟那麼多「光榮」戰績擺在面前,很難讓人承認它的強大。就八國聯軍時,八國軍隊中只有英法出了3000人補刀的正規軍,其餘國家均是從殖民地招來的殘兵,總數不超過萬人,而就是這樣一支軍隊竟然將慈禧太后打得西逃,清王朝的落後甚至都影響到當時的官員。八國聯軍時李鴻章等人發起東南自保,都不願意幫助懦弱的清王朝。那麼在甲午戰爭中,中國軍隊損失是多少呢?
  • 甲午戰爭,大清最終還是「勝」了,不過是勝在了「愚弄」老百姓上
    旨意一下,哪有人敢不從,於是所有的中文報紙,不敢報導清軍慘敗的消息,而是仍然在渲染清軍多麼牛叉,日軍多麼窩囊。清軍的什麼火牛陣、地雷陣大展身手,什麼水陸兩棲戰、盾牌長矛戰大破日軍,甚至連新式床弩都裝備了八旗軍,打得日本人找不到北。
  • 曾經鎮壓過太平天國的湘軍,甲午戰爭中卻被一擊而潰,原因有幾點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湘軍兩次面對的對手不一樣,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面對的是一些農民武裝,面對著訓練有素的湘軍他們當然打不過,而在甲午戰爭的時候面對的是在單兵作戰能力,武器裝備都強過與湘軍的日本軍,所以二者是有差別的實際上曾國藩對於新事物的接受力比李鴻章差的多,在新式的洋槍洋炮大量湧入的情況下,他還堅持要使用老式的抬槍和劈山炮,軍隊訓練也是使用老的一套,
  • 抗戰時漢奸最多的一個省,20多萬人加入日軍,比日軍還要兇殘
    臺灣人民和大陸人民一衣帶水,唇齒相依,擁有相同的祖先和文化,是我國領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在歷史上,臺灣由於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曾多次被侵略者佔領。尤其是甲午戰爭結束之後,臺灣更是被日本侵略者佔領長大半個世紀。
  • 甲午戰爭大清輸得不冤,光雙方的情報工作,就輸給當時日本20年
    特別是在戰場上日本總是能佔儘先機,和年邁不堪重負的大清相比,日本在戰爭中的表現更像是一個靈活的輕量級拳擊手。而這勝利的背後,很大一部分原因要歸功於日本在戰爭中的情報戰優勢,依靠著對信息的收集和利用,日軍也為這場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那麼,本次就和雨田君來了解一下,甲午戰爭中日清情報戰的那些事吧?
  • 甲午戰爭為什麼清朝一敗塗地?日本究竟靠什麼打贏清朝?
    在中國,甲午戰爭是以戰爭爆發年份的幹支紀年命名的,而在日本甲午戰爭則被命名為「日清戰爭」或者「明治二十七八年戰役」。甲午戰爭的目的是爭奪朝鮮半島的控制權,戰爭開始於1894年7月25日的豐島海戰,此後清軍陸續在各個戰場戰敗,日軍侵入遼東、山東、臺灣,直到最後摧毀北洋艦隊,1895年4月17日,清朝和日本籤訂《馬關條約》,甲午戰爭結束。
  • 武器是熱的,人是冷的:大清為何被外國輪番狂虐?
    清軍武器裝備是很先進,但那僅限於裝備進口武器的部隊。 關鍵是,同時期日軍的武器裝備也不差,甚至更好。大多數清軍配備國產武器,性能相對落後,在跟日軍作戰中,明顯處於劣勢。 李鴻章的「武器制勝論」到這時已經被兌水了。
  • 甲午戰爭人物:李秉衡 . 魏光燾
    時法軍侵越犯邊,戰事吃緊,經張之洞推薦,李秉衡臨危受命,被清廷任命為廣西布政使兼護理巡撫,全權負責指揮廣西前線戰事。翌年與馮子材分任戰守,取得諒山大捷。彭玉麟奏言:「兩臣忠直,同得民心,亦同功最盛。」甲午戰爭爆發後,李秉衡再次臨危受命,出任山東巡撫兼提督,全權統領山東陸上防務。到任後為保障戰時供應,李秉衡多方籌集糧餉,供應前線。1895年1月,日軍大舉入侵威海衛。
  • 甲午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麼?
    在甲午戰爭之前,從紙面上來看,北洋水師是寄託的大清復興的重望的軍隊。一次,大清的海兵們在日本的長崎與當地人起了矛盾。海兵的統帥直接將炮口對向的長崎,威脅要開戰。日本畏懼,只能認錯。那麼決定這場戰爭勝敗的關鍵因素到底是什麼呢?清廷對北洋水師的重視程度是極為高的,曾經清經常苦於外國的利炮,有感於器械上不如洋人,因此從大力發展海軍。是北洋水師總共有4000餘人,大型戰艦25艘,主要的裝備是從德國,美國的先進的國家購買來的,是最先進的戰艦。當時的美國人有報導稱,北洋水師紙面上的實力,在萬國爭霸的當時也能排在全球第七位。
  • 真題與文章 | 甲午戰爭及其深度影響
    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巨大的事件。一方面,它標誌著中國遭受更嚴重的侵略和奴役的開端;另一方面,隨著戰後國際國內政治局勢的緊張和經濟狀況的急劇變化,中國人民為救亡圖存而掀起的改革和革命也在快速醞釀之中。 日本自1868年明治天皇登基之後,將對外侵略擴張立為基本國策。
  • 老照片,甲午戰爭時期的朝鮮,那時清朝和日本正在這裡激戰
    圖為當時的平壤牡丹臺和玄武門,這兩處是平壤北邊的戰略要地。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國王邀請宗主國清朝出兵鎮壓,清政府派葉志超、聶士成率2500名清軍入朝。日軍亦以保護使館和僑民為藉口不請自來,逐漸增至上萬人,朝鮮半島局勢驟然緊張。
  • 敘詭筆記|日軍曾印「銅書」紀念丁汝昌
    《點石齋畫報》事實上在當時影響最大的新聞畫報《點石齋畫報》上,刊登出的甲午海戰的相關報導,更傾向於清軍大獲全勝:「倭船既近,定遠當先開炮,擊傷倭奴最大最堅之船一艘,時十八日正午也。我國兵船,除濟遠、平遠、威遠三艘,並水雷艇六艘,另駐江口護衛運兵船外,實剩八艘。
  • 甲午戰爭旅順屠城細節公開 僅剩36人埋屍體(圖)
    廣東省博物館舉行「甲午海祭」展 展示從日本民間購回的大量圖片實物  250張照片,60多件珍貴實物,真實地記錄著120年前發生在中國黃海的甲午戰爭,通過這些日本從軍記者的記述,日軍旅順屠城細節第一次被公開。 文/ 記者黃丹彤 通訊員宋敏  為期兩個月的「甲午海祭——紀念甲午戰爭120周年」展覽在廣東省博物館舉行,此次展覽將持續至9月4日。
  • 土城子之戰:日軍被打得落花流水
    面對日軍威逼利誘的勸降書,清軍將士絲毫不為之所動,而是積極計劃主動埋伏出擊,動用大炮等武器,拼死迎敵,終得勝利。土城子阻擊戰是自日軍在花園口登陸以來清軍取得的一次較大勝利,給日軍以沉重打擊。當秋山好古率領的騎兵大隊和兩個步兵中隊前往土城子一帶進行偵查時,與清軍步兵200人、騎兵50人遭遇。雙方發生激戰,清軍不支被迫後退,日軍直追到水師營以北高地。清軍據守水師營射擊,不久清軍逃走。於是,日騎兵大隊和步兵進入水師營。  清軍見日軍進入水師營馬上向日軍開炮,「直徑十二釐米的炮彈」落在日軍集結地附近。騎兵中尉信中反映:清軍「炮擊非常猛烈,如同雷雨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