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先的一些研究裡認為清軍裝備了新式的後膛連發步槍和克虜伯大炮,其裝備比日本裝備的國產村田單發步槍和青銅炮要先進的多,因此清軍的裝備要優於日軍。然而這種觀點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就是裝備的數量。
在洋務運動開始以後,清政府和地方督撫都大量購買了西方的洋槍洋炮,還設廠仿造,因此清軍的武器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因為清政府上下保守勢力很強,加上財政緊張,並非所有的清軍武器都得到了更換。即使是那些辦理洋務的官員,也大多只是以此撈點政治資本,並不真的了解洋務,所以買到的落後武器也不少。
因此到了甲午戰爭的時候,清軍既裝備有最新式的後膛連發步槍和克虜伯大炮,也有已經被列強甚至是日本淘汰的前膛槍、前膛炮,裝備差點的部隊還會有火繩槍和土炮,裝備最差的部隊甚至還在使用冷兵器。
比如說日軍在平壤之戰共繳獲了各類連發步槍550支,單發步槍409支,火繩槍201支,這新式的連發步槍不到一半。而平壤之戰參戰的清軍是整個甲午戰爭中裝備最好的幾支部隊。
在整個甲午戰爭期間,日本繳獲的各類後膛槍總數為10344支,前膛槍、火繩槍、抬槍等舊式火槍7193支,各類冷兵器則達到了11764件,這後膛槍的裝備率甚至不如冷兵器。而日軍雖然是以單發後膛槍為主,但是沒有舊式火槍和冷兵器,所以在輕兵器上實際上處於優勢。
步槍如此,火炮也差不多。清軍裝備的火炮中,有相當部分是小口徑山炮和舊式土炮,新式的克虜伯大炮是少數。而日軍的師屬火炮全部是仿造克虜伯的75毫米國產青銅炮,所以在炮兵上也是日軍佔據優勢。
同樣以平壤之戰為例,清軍共裝備了16門克虜伯75毫米火炮、13門37毫米山炮、6門加特林炮,這75毫米火炮不到半數。而此戰日軍共出動了58門75毫米山野炮,在數量和質量上都佔據了壓倒性的優勢。
也有一些人把清軍炮臺上的重炮計算在內,認為清軍的火炮還是有一定優勢的。但是炮臺的火炮不能機動,在野戰中發揮的作用有限。因此在甲午戰爭,清軍在火炮中處於劣勢。
雖然說清軍甲午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不是武器比日軍差,但是無疑武器的落後,對於戰爭結果還是產生了極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