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維新因何曇花一現?除慈禧鎮壓外,還有一重要原因被忽略

2020-12-12 豫見歷史

在中國的近代史上,戊戌變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在甲午海戰之後,大清政府努力了三十年的洋務運動宣告失敗,社會各界的仁人志士都在想辦法救亡圖存,其中,最有代表性影響也最大的大概就要數這維新變法了。

打從1895年4月份李鴻章要跟日本人籤訂《馬關條約》的時候算起,康有為就坐不住了,他趁著上北京參加鄉試的機會,連夜起草了一份一萬八千多字的上皇帝書,然後讓當時參加鄉試的舉人籤名,一切準備就緒之後,通過督察院送到了光緒皇帝的龍書案前。

光緒看了這些情況之後,頓時大為感動,想振興大清的幹勁也被激發了出來,他立馬親自召見了這具有遠見卓識的康有為,然後任命他為總理衙門章京,全面負責變法事宜。至此,康有為終於得以施展拳腳。

在光緒帝和維新派的通力合作之下,戊戌變法很快得以展開,大清舊的體制也受到了不小的衝擊,可就在這變法進行得熱火朝天的時候,卻遭到了慈禧太后的強硬制止,對於慈禧發動這次政變的原因,很多人都理所當然地認為是因為維新派的很多措施觸犯了頑固派甚至是慈禧本人的利益,所以她才會制止,可事實並非如此。

坦白說,在當時那個年代,維新派的很多思想都很先進,他們的確是走在了一大批人的前面,可先進的思想不代表他就處處都好,總有不完善的地方,維新變法也是如此,據相關學者考證,在維新變法進行的一百多天時間裡面,雖然看起來是光緒乾綱獨斷,事實上都是慈禧太后支持的,光緒收到的每一封奏摺,每一次批覆,慈禧都清清楚楚,要不是因為她的默許,維新變法連曇花一現的機會都沒有,所以我們不能僅憑慈禧最後出手制止,就認定她從來都是反對改良的。

至於這沉默了三個多月的慈禧太后為什麼忽然出手,原因很複雜,其中最主要的一條就是變法的某些措施讓人不敢施行,比如康有為為了變法能夠順利推行,曾經提出讓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聘為顧問,指導中國的變法,他領導下的維新派也紛紛支持這一觀點。

要知道,當時的中國剛被日本打的頭破血流,很多人都還沒緩過勁來呢,伊藤博文就是再有能耐,畢竟是日本的首相,他做事能不顧及日本的利益嗎?所以保守派紛紛反對這一做法,有一個叫楊崇伊看到光緒皇帝舉棋不定,直接就上報慈禧太后:「風聞東洋故相伊藤博文,將專政柄。伊藤果用,則祖宗所傳之天下,不啻拱手讓人。」慈禧太后聽了這個之後,立馬感覺到事態嚴重,很快就從頤和園回到了紫禁城,並準備就此事問問光緒的意思。

可讓她沒想到的是,康有為居然進一步提出「中美英日合邦」的做法,還指使他的手下上書:「擬聯合中國、日本、美國及英國為合邦,共選通達時務、曉暢各國掌故者百人,專理四國兵政稅則及一切外交等事。」,這句話要說白了,那就是要求皇帝把大清的軍事、財稅、外交等等國家大權,全部交予外人,這想法在今天看來都不可接受,更別說一百多年前的中國了。慈禧太后眼看這幫人就要惹出亂子,只好出手制止!這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維新政變。

在此不得不囉嗦一句:不要一提起維新變法就把所有的罪責都推給慈禧了,一個巴掌拍不響,維新派要真是樣樣都好,也不至於曇花一現,我們現在的人再回過頭來看這段歷史,也是時候更加理性一點兒了。

相關焦點

  • 是什麼原因把「百日維新」扼殺在搖籃裡?
    圖片來自網絡1898年夏,27歲的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開始了維新變法。九月二十一日凌晨,慈禧太后來到光緒帝住的養心殿,帶走全部奏章、密電,並將光緒帝軟禁。是什麼原因促使慈禧太后突然發動這場宮廷政變,把「百日維新」扼殺在搖籃裡了呢?經過查詢史料,主要有三種說法。一、袁世凱告密說。這種說法講譚嗣同夜赴法華寺,勸說袁世凱起兵勤王,劫持皇太后,殺死直隸總督榮祿。袁世凱表面同意,背地卻向榮祿告密,榮祿立即密告慈禧太后,政變發生。
  • 【史綱】考點5:維新運動
    這樣經過思想的碰撞,資產階級獲得勝利,維新運動開始。其中設立的京師大學堂,成為近代中國高等教育的開端(北大前身)。可惜的是,維新政策要取消八旗子弟的國家供養費,人家鬧到老佛爺那裡去了,慈禧一聽「好你個光緒,竟仗著變法來奪我的權」,就把他們都拿下了,維新運動失敗。
  • 百日維新和明治維新都自上而下,為何明治成功了,光緒卻失敗了
    光緒帝的「百日維新」和明治天皇的「明治維新」一比的話,那毫無疑問就是一個假冒偽劣產品。光緒的百日維新為什麼不能像明治維新一樣成功?原因就在於雖然百日維新和明治維新都是自上而下的變革,但是光緒的「上」和明治的「上」卻有天壤之別。
  • 中國歷史上十大冤案之「百日維新」案
    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維新變法、維新運動,是晚清時期以康有為、梁啓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 【政治】衝刺刷題之維新運動
    倒計時 - 33- 天【2016年-多選-27題】1898年的「百日維新」如同曇花一現,只經歷103天就夭折了。維新派「無力回天」的原因主要是(   )A.他們提倡全面學習「西學」,徹底否定「中學」B.他們遭到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強大的守舊勢力的反擊和鎮壓C.他們懼怕人民群眾,把改革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身上D.他們不敢觸動封建主義的經濟基礎
  • 「百日維新」和戊戌政變
    1897年,德國強佔膠州灣,康有為又向光緒帝上書,痛陳變法的重要。光緒帝深受震動,表示「不甘作亡國之君」,並且下令要康有為等籌劃變法。 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定國是詔》詔書,實行變法。
  • 「不倒翁」榮祿的升遷之路,原因在於他的「發小」慈禧老佛爺
    清朝末年的「百日維新」失敗後,光緒被幽禁,譚嗣同等六個維新人士被害,康有為逃到了日本,百日維新曇花一現。而在這次政變中立下首功的榮祿,正如梁啓超所說的,他是「身兼將相,權傾舉朝」,《清史稿》裡也說他是「得太后信仗眷顧之隆,一時無比,事無巨細,常待一言決焉」。
  • 時代 維新與變法:戊戌變法何以有「維新」名號?
    當戊戌變法、戊戌維新、百日維新等名詞成為同義詞的時候,康有為賦予「維新」一詞的徹底變革、開創新國新世的寓意卻往往被人忽略了。同時被忽略的,還有「維新」一詞背後的天命論和公羊學背景,以及這些傳統的思想資源為戊戌變法的正當性所提供的支持。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其倡導者稱維新派,似乎變法和維新在當時語境中含義相同。後人述及晚清改革,經常將變法與維新混用,不加區分。
  • 蔡英文「百日維新」怎麼破局這麼快
    據多家島內媒體加上臺灣智庫最新公布的民調,蔡英文的滿意度都下滑到50%以下,其中最低的下探到39%,除了逼近「死亡交叉」外,比她前兩任陳水扁、馬英九執政百日時的滿意度都還來得低。花蓮市長補選,藍天重現,無疑是一葉知秋。在施政分類上,民眾對兩岸、財經、轉型正義、勞工與司改政策這五大領域的不滿意度都高於滿意度。有人表示,執政百日,蔡當局碎片化的政治凸槌,已漸漸組合成系統性的總體危機。
  • 甲午戰爭後,清廷實施了維新變法但均遭失敗,根本原因是什麼?
    那時,出現了許多維新變法的新思想,然後最終卻均遭遇了失敗,那麼導致維新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 據史料記載,1898年,在27歲光緒皇帝支持下,有維新思想的官員急不可耐地在百日之內連下40道變法詔書和諭旨,試圖建立新秩序。他們興辦新學、派員留洋研習西方的現代學問。
  • 百日維新
    在康黨事後的宣傳中,是康有為的學說對皇帝產生了巨大影響力,促使皇帝決心依賴他們進行變法,後來為反動的太后集團所不容,遭陰謀血腥鎮壓;而康黨的敵人們則認定,康有為一黨是個陰謀集團,以邪說蠱惑了皇帝,想除掉太后及一幹忠心耿耿的老臣,於是群臣請太后拯救了大清國祚。兩種論調調門完全相反,敘事框架卻大同小異。太后集團在撲滅康黨之後給他們安加的罪名,反而成了康黨宣傳自己的工具。
  • 鹹豐的好逸惡勞,成為慈禧成功的臺階,最終接手大清江山
    不顧大家對於慈禧這個人肯定是厭惡的,因為慈禧的掌權,使得整個清朝末期民不聊生,百姓們一方面要承受來自西方列強乃至於小日本的欺壓,另外一方面還要遭受來自清政府的剝削,可以說,慈禧太后在後世就是宛如老妖婆一般的存在,因為她禍害了整個華夏民族。然而,慈禧其實一開始只是個普通的妃嬪,又是為何她能夠執掌整個清王朝呢?
  • 慈禧太后痛恨光緒帝,卻最終沒廢掉他,原因絕非列強反對那麼簡單
    按理說,光緒帝要「維新變法」,要使得清朝更加強大,西方列強應該反對他才是,為什麼這時候卻蹦出來支持他呢?而慈禧太后最終沒有廢掉光緒帝,真的僅僅是西方列強反對嗎?一、維新變法後期,面對各種反對勢力的阻攔和攻擊,光緒帝有沒有意識到自己可能被廢呢?
  • 百日維新?戊戌變法?其實醞釀一場運動需要超過十年
    為了對抗統治階級的反對和冷漠,贏得他們對於制度改革的支持,維新派發動了大規模的宣傳攻勢,為此他們引入了新的手段,比如維新社團,或者「學會」,還有大量的維新刊物。他們通過政治遊說的刊物,致力於把維新觀念變成政府的實際行動——這或許是維新運動在它後一階段,即1895到1898年間最顯著的特徵。
  • ...溥儀是光緒皇帝的親侄子,那慈禧太后與溥儀的生母又是什麼關係呢?
    愛新覺羅·載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光緒帝,是清朝第十一位皇帝,生於1871年,父親是醇親王奕譞,1875年1月,被兩宮皇太后立為帝,起初由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垂簾聽政。1889年親政,此後雖名義上歸政於光緒帝,實際上大權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 慈禧有沒有殺珍妃?慈禧貼身宮女回憶珍妃去世全過程
    1992年,紫禁城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名為《宮女談往錄》的採訪書籍,內容以一問一答形式將作者與慈禧晚年貼身宮女之間的對話記錄了下來。我們都知道,戊戌變法是以致力於改革清朝腐敗的政治統治為核心引出來的一系列維新活動,其中就包括對宗室皇親權力的削弱,這無異於奪走既得利益者們的果實,受到許多人反對,其中包涵慈禧。再來看光緒這方,是大力支持的。我想,他一方面被維新者們的士氣鼓舞了(可能忽略了穩定問題);另一方面,只有根本上更改權力劃分,才有可能從慈禧手中奪回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