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近代史上,戊戌變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在甲午海戰之後,大清政府努力了三十年的洋務運動宣告失敗,社會各界的仁人志士都在想辦法救亡圖存,其中,最有代表性影響也最大的大概就要數這維新變法了。
打從1895年4月份李鴻章要跟日本人籤訂《馬關條約》的時候算起,康有為就坐不住了,他趁著上北京參加鄉試的機會,連夜起草了一份一萬八千多字的上皇帝書,然後讓當時參加鄉試的舉人籤名,一切準備就緒之後,通過督察院送到了光緒皇帝的龍書案前。
光緒看了這些情況之後,頓時大為感動,想振興大清的幹勁也被激發了出來,他立馬親自召見了這具有遠見卓識的康有為,然後任命他為總理衙門章京,全面負責變法事宜。至此,康有為終於得以施展拳腳。
在光緒帝和維新派的通力合作之下,戊戌變法很快得以展開,大清舊的體制也受到了不小的衝擊,可就在這變法進行得熱火朝天的時候,卻遭到了慈禧太后的強硬制止,對於慈禧發動這次政變的原因,很多人都理所當然地認為是因為維新派的很多措施觸犯了頑固派甚至是慈禧本人的利益,所以她才會制止,可事實並非如此。
坦白說,在當時那個年代,維新派的很多思想都很先進,他們的確是走在了一大批人的前面,可先進的思想不代表他就處處都好,總有不完善的地方,維新變法也是如此,據相關學者考證,在維新變法進行的一百多天時間裡面,雖然看起來是光緒乾綱獨斷,事實上都是慈禧太后支持的,光緒收到的每一封奏摺,每一次批覆,慈禧都清清楚楚,要不是因為她的默許,維新變法連曇花一現的機會都沒有,所以我們不能僅憑慈禧最後出手制止,就認定她從來都是反對改良的。
至於這沉默了三個多月的慈禧太后為什麼忽然出手,原因很複雜,其中最主要的一條就是變法的某些措施讓人不敢施行,比如康有為為了變法能夠順利推行,曾經提出讓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聘為顧問,指導中國的變法,他領導下的維新派也紛紛支持這一觀點。
要知道,當時的中國剛被日本打的頭破血流,很多人都還沒緩過勁來呢,伊藤博文就是再有能耐,畢竟是日本的首相,他做事能不顧及日本的利益嗎?所以保守派紛紛反對這一做法,有一個叫楊崇伊看到光緒皇帝舉棋不定,直接就上報慈禧太后:「風聞東洋故相伊藤博文,將專政柄。伊藤果用,則祖宗所傳之天下,不啻拱手讓人。」慈禧太后聽了這個之後,立馬感覺到事態嚴重,很快就從頤和園回到了紫禁城,並準備就此事問問光緒的意思。
可讓她沒想到的是,康有為居然進一步提出「中美英日合邦」的做法,還指使他的手下上書:「擬聯合中國、日本、美國及英國為合邦,共選通達時務、曉暢各國掌故者百人,專理四國兵政稅則及一切外交等事。」,這句話要說白了,那就是要求皇帝把大清的軍事、財稅、外交等等國家大權,全部交予外人,這想法在今天看來都不可接受,更別說一百多年前的中國了。慈禧太后眼看這幫人就要惹出亂子,只好出手制止!這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維新政變。
在此不得不囉嗦一句:不要一提起維新變法就把所有的罪責都推給慈禧了,一個巴掌拍不響,維新派要真是樣樣都好,也不至於曇花一現,我們現在的人再回過頭來看這段歷史,也是時候更加理性一點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