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發動三次戰爭想要收復的燕雲十六州,實際意義上從未屬於宋朝

2020-12-23 文史遺蹟

燕雲十六州,又叫幽雲十六州,指中國北方,以幽州和雲州為中心的十六個州。我們都知道,五代十國之後,幽雲十六州便掌握在契丹人手裡

為了收復燕雲十六州,宋朝一共發動了三次戰爭,但始終未能如願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大宋朝廷發起了第一次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戰爭。此時大宋王朝在位的皇帝正是宋太宗

太宗皇帝在收復北漢以後,氣勢高漲,揮師東進,欲一舉攻下燕雲十六州。六月,宋太宗親率大軍從鎮州出發北上攻入遼境

只是宋軍已經經過數月戰爭,將士疲乏,人心渙散,交戰之時士氣並沒有想像中的那般高昂,反而十分低落。加之深入遼境,戰線過長,消耗過大,戰爭中顧此失彼,並未佔到什麼好處

相反的,遼軍卻是兵強馬壯,以逸待勞,所以作戰勇敢。面對宋軍的進攻,南京留守韓德讓頑強抵抗,等來了救援

最終,雙方在南京郊外高粱河發生激戰。宋軍三面受敵,難以抵抗,結局便是宋太宗乘驢車南逃而歸,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想法未能成功

遼乾亨四年秋(公元982年),遼朝景宗病逝,十二歲幼子極為,由其母蕭太后攝政掌權

北宋朝廷認為此時的遼朝大局未穩,而蕭太后一介女流,能有什麼才能,正是一舉收復燕雲之地的好時機

宋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北宋大軍兵分三路進攻。東路由曹彬、米信率領,從雄州挺進;中路由田重進統率出飛狐口;西路以潘美為主將,楊業為副將帶領宋軍出雁門關,攻打雲州、朔州

除此之外,宋太宗還命宋軍沿海道北上趨平州、營州,截斷遼軍水路,最後三路大軍匯合於南京城下

宋軍這一次進攻,可謂氣勢兇猛,勢必要收復燕雲之地,然而大宋朝,終歸是低估了蕭太后的才能,為此早有準備

這一次,蕭太后攜遼聖宗,親自揮師南下,鼓舞士氣,並親自部署應戰。大將耶律休哥任主將,在東路攔截曹、米大軍;命耶律斜軫等人迎擊潘、楊軍隊;命勤德從平州截斷宋軍水路

雖然宋朝東路大將曹彬,曾率軍兩次佔領南部重要城鎮涿州,但是又兩次主動放棄,使得軍心不穩,將士還因此疲憊不堪,給了遼軍反攻的機會

大批遼軍集結在燕京城下,蕭太后親臨戰場欲一舉反攻。最後宋軍大敗,楊業受埋伏被生擒,絕食而亡,一代名將的結局,讓人惋惜

第二次收復燕雲十六州失敗,此後再未有主動向遼朝發起進攻,公元1004年,遼朝向大宋發起的進攻,最終以籤訂澶淵之盟,兩國休戰為結局,此後便是長達120年的和平

但是燕雲十六州並未收復,宋朝廷又豈能甘心,多年來,一直在等一個機會,直到遼朝宿敵,女真人金國的崛起

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宋使趙良嗣等與阿骨打達成協議,決定聯兵攻遼。宋取遼之南京,金取遼之中京,幽燕原為漢地,應歸南朝

這一次,在女真人強大的力量幫襯下,大宋朝確實成功了,然而燕雲十六州,最終卻還是沒有拿回來,被掌控在金人手裡

連遼國都不懼怕的女真人,急於擴張,宋朝軍士,又豈是對手

三次戰爭,宋朝都未能收復燕雲十六州,反而為此耗費了許多國力。然而從實際意義上來說,燕雲十六州,也確實從未屬於過宋朝

遼朝建立於907年,公元936年,後晉的開國皇帝石敬瑭向契丹求援,和契丹達成共識,一致反後唐

石敬瑭在契丹的幫助下取得了後唐的江山,在太原登基為帝,建立後晉。而契丹幫助他的條件便是燕雲十六州

於是,在公元938年,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遼,從這時開始,燕雲十六州的掌控權,便已經屬於契丹

而宋朝,是公元960年才建立,所以燕雲十六州對於大宋來說,只能說是未曾攻下,哪裡談得上收復

那麼為什麼我們一直還說宋朝從未收復過燕雲十六州了,其實也是有原因的

自始皇帝一統天下之後,燕雲十六州便一直屬於中原王朝的統治,而大宋王朝,便是當時的中原政權

無論是遼國和金國,都是遊牧民族,宋朝和他們,就相當於現在,中國和其他國家。燕雲十六州之於宋朝,就如同現在的臺灣之於中國

因為他們曾經屬於中國的領土,無論經歷了什麼事,他都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要收復臺灣,就如同宋朝一心想要收復燕雲十六州一樣

而且,燕雲十六州也是極具戰略意義的地方。燕雲十六州,乃是今天的北京、天津全境,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等地區

一直以來,都是易守難攻之地,也是北方少數民族南下中原的必經之地,更是中原王朝抗擊防禦北邊外族入侵的天然屏障

宋朝之所以一直被其他少數民族打的難以反抗,何嘗不是與燕雲十六州這道天然屏障,從未掌握在自己手裡有關

#拍一拍宋朝#

相關焦點

  • 宋朝永遠的痛,燕雲不丟,宋朝不亡,為什麼無法收復幽雲十六州?
    今天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燕雲十六州,誰弄丟的,怎麼丟的,失去它的意義,它在各個朝代中的發展歷史及後人的正確評價。我們開始介紹:宋朝永遠的痛,燕雲不丟,宋朝不亡,為什麼無法收復幽雲十六州?燕雲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全境,以及河北北部地區、山西北部地區。失嶺北(王維詩中都護在燕然的燕然都護府)則必禍燕雲,丟燕雲則必禍中原。
  • 幽雲十六州到底是什麼地方,北宋為什麼一直想要收復這個地方?
    五代十國時期,石敬瑭崽賣爺田心不疼,大筆一揮把燕雲十六州送給了耶律德光。自此開啟了後周及北宋艱難的討債之路。也造成了北宋一百多年一直被動挨打的局面。從後周世宗開始,北宋太祖,太宋三位皇帝畢生所願便是收復燕雲,以獲取對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略主動,可惜因為種種原因相繼宣告失敗。周世宗北伐收復二州,卻在北伐途中身體不支逝世。
  • 歷史上的燕雲十六州到底有多慘?一千多年內,竟被這麼多人佔領過
    就這樣一直到南宋滅亡,宋朝的統治者都沒有收復燕雲十六州。說來也是悲催,這燕雲十六州的魔力太大了,仔細一統計,這小小的燕雲十六州,在1038年的內,統治者竟然更換了十方勢力。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那些佔領過燕雲十六州的統治者!網絡配圖燕雲十六州,「燕雲」一名最早見於《宋史·地理志》。
  • 一味求和,只知道割地賠款的宋朝,為何依舊被稱為大一統王朝?
    ——陸遊宋朝,多數人是遺憾的。這個被稱之為最受歡迎的封建王朝,在延綿319年統治期間裡,卻處處退讓,毫無一個王朝的骨氣。1279年,宋朝軍隊與蒙古軍隊進行最後一搏。這場戰爭是慘烈的,標誌著宋朝統治的結束。可在宋朝結束之前,還有一個橫亙在眾人面前的難題——宋朝是否是大一統王朝?
  • 澶淵之盟:宋朝開啟贖買和平的先河,成為懦弱「肥羊」的開端
    力主發動主動進攻,擊退遼軍。在各派大臣的爭論下,宋真宗詢問宰相寇準的意見,寇準鐵骨錚錚,為國家和民族大義出發,提出抗擊的主張,力諫真宗御駕親徵,便是文章開頭的一幕。雍熙北伐是宋太宗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親自徵遼的戰爭,宋太宗對此次北伐做了長期準備和周密謀劃,不是對遼國簡單的試探,而是下定決心進行的一次全盤較量,戰鬥雙方打得非常慘烈,損失慘重,最終太宗敗退而歸。
  • 雁門關:中華第一關,宋朝的鐵血邊城,明朝時成為長城樞紐
    早先,北宋方面的戰略意圖並非只限於防禦,當時宋太宗趙光義的目標是北伐,意圖收回自古便屬於中原王朝的燕雲十六州地區,尤其是屬於燕雲十六州核心的幽州地區,以圖完成最後的統一,而此時的幽州在遼人牢牢地掌控之下。時值979年,宋太宗剛剛攻克最後一個五代十國割據政權北漢,借著兵鋒正盛士氣高昂,意圖一鼓作氣繼續攻取燕雲十六州,尤其是核心地幽州。
  • 雍熙北伐始末:宋朝做了精心準備為何還慘遭失敗?
    其中遼對宋的威脅最大,為此宋太宗在位期間多次發動北伐,希望能夠解決北方的禍患。但是隨著高粱河之戰的失敗,宋朝實力受損,但是宋太宗很不甘心,下定決心還要北伐燕雲,用武力收復燕雲十六州。他在尋找合適的時機,遼聖宗以幼小即皇帝位,他認為最好的時機來到了,其周圍的一些大臣明知他有此意,為了討取他的歡心和重用,極力勸告他不要錯過此難得的機會,可以說是一拍即合。
  • 為何說幽雲十六州更多時候只是錦上添花,你是怎樣認為的呢
    首先,失去幽雲十六州之後,中原王朝再無養馬地,中原王朝北方養馬的主要區域在河西和陝北,著名的山丹軍馬場就在那。北宋初期控制著,後來被西夏奪了,被奪純粹是宋朝控制不利,李繼遷起兵時才幾千人,開始還被打的只剩幾百人,結果宋朝地方處理不利最後成西夏的了。
  • 看看漢朝和宋朝就明白了
    我國歷史上深受北方遊牧民族荼毒的朝代有很多,但最嚴重的莫過於漢朝和宋朝。這兩個朝代在解決這個麻煩事情的態度出奇的意志,那便是破財免災。但是,雖然都是花錢買平安,可兩者的表現和最終的結果,都非常不一樣。而宋朝當時卻不一樣,在籤訂檀淵之盟的時候,他們壓根就沒有打贏過遼。雖然也有人認為打遼是為了收復燕雲十六州。這話本身是沒錯的,但是不要忘了,燕雲十六州根本就不是遼用武力奪走的,反而宋朝才是那個出爾反爾的一方。之後宋朝在與遼國的作戰中失利,同時還受到了西夏的侵擾,已經是無力回天了,所以籤訂了檀淵之盟。
  • 燕雲十六州:北宋王朝的遺憾之地,何以看盡華夏千年興亡?
    燕雲十六州一直以來是我國一個重要的軍事地區。自五代十國以後,有四百餘年落入北方少數民族之手。成了兩宋朝整個的遺憾。很多人說北宋武力不振,積貧積弱。經常被少數民族吊打。那這全部都是宋朝自己的責任嗎?只是因為它重文抑武的國策嗎?不惟如此,燕雲十六州的丟失也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因素。
  • 壓了宋朝幾百年的遼金,正是佔領了這些地方
    局部統一的宋朝在中國歷史上,對於北宋的修辭,用的是「局部統一」這個詞,因為北宋和之前的秦漢隋唐不同,和之後的元明清也不同,北宋沒有完成大一統,只是完成了局部統一,因此,才會有局部統一的北宋。第四部分, 則是燕雲十六州。這是遼國財政最主要的來源所在地、大遼在財力上能夠維持對渤海國故地、遊牧部族的統治,一定程度上依靠這部分土地提供的財力支持。燕雲十六州,其實指的是幽雲十六州。五代時期,後唐軍閥石敬瑭為了推翻後唐,自己當皇帝,於是勾結當時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推翻後唐,其許諾的好處就是把幽州、雲州等十六個州割讓給契丹。
  • 遼朝和宋朝,誰才是正統王朝?
    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有些學者對於遼朝與宋朝自然是存在疑義。在燕雲十六州丟失之後,宋朝儘管有歷代君主勵精圖治,但是遺憾的是,一直沒能將燕雲十六州收入其疆域之中,而這燕雲十六州正是落入了遼朝手中。如此看來,遼朝似乎在歷史上更具有正統性,但是若是以民族論的話,身為漢族的宋朝,更具有說服力。
  • 宋朝擁有強大的國力,為何沒有直接攻打北漢,這是什麼原因
    趙匡胤通過陳橋驛穿上了龍袍,建立了歷史上有名的大宋王朝雖然說有點欺負孤兒寡母的意思,但是在隨後對待人家確實不錯。然而在這個時候北漢卻是上大宋非常不舒服的存在,由於後周和後漢的關係,所以北漢就選擇投靠契丹人,尤其是在宋朝建立以後依然與其對抗。
  • 同樣是求和,為什麼漢朝的和親沒有非議,宋朝的歲幣就是恥辱呢?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遊牧民族一直是令中原王朝頭疼的問題,這群在馬背上生活的牧民就是天生的戰士,為了對付遊牧民族,歷朝歷代對此都是頭疼不已,秦始皇的功績夠大了吧。可是他對匈奴只能依靠長城來抵禦,為此除了命令大將軍蒙恬北擊匈奴之外,還發動了數十萬人建造了萬裡長城。
  • 他禍國殃民毀掉大宋朝,卻成了評書中的大英雄,很多人的童年偶像
    評書按照題材可以劃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國家朝代傳記,如《三國》、《明英烈》等,第二類則是人物傳記,如《三俠五義》《白眉大俠》《童林傳》等等。在包拯等清官的大力相助之下,呼延慶在擂臺上大顯身手,報仇雪恨的精彩故事。
  • 為何西方史學界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
    很多人對宋朝的印象並不好,認為她屢屢敗於外族之手,最後更是亡了國。但是單憑表面情況就如此武斷的對一個王朝蓋棺定論,似乎對宋朝有些不公平。在這裡小編想為大家開一扇重新認識宋朝的新窗口,重新認識那個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代。